其實漢高祖劉邦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屠殺功臣
原標題:其實漢高祖劉邦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屠殺功臣
自漢以來,人們都認為漢高祖劉邦屠殺功臣、惡名昭著,尤其是韓信、彭越等有大功於漢,都慘遭殺戮。還有韓信的那句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把這一切看成是劉邦過河拆橋、卸磨殺驢的行為,使得劉邦屠殺功臣之名更深入人心。
但我之所以說劉邦嚴格意義上並不屠殺功臣,這個並不是為劉邦開脫。劉邦並不是筆者的偶像,而筆者也非姓劉,無意為劉邦開脫;也不是將韓信、彭越之誅的罪責推給他人。只是為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韓信、彭越之誅,才能更直白地分析一代軍事天才韓信為何慘遭悲劇命運。
但凡帝王屠戮功臣就必然會引起功臣集團內的其他功臣恐慌,但是韓信、彭越之誅,造成了劉邦的功臣集團內其他功臣恐慌了嗎?顯然沒有,無論是文官集團的蕭何、張良、陳平等也好,還是武官集團里的樊噲、夏侯嬰、曹參等也好,沒有人為韓信、彭越之誅感到恐慌,沒有人覺得自己會是下一個韓信、彭越,事實上後來也的確沒有。
可是韓信、彭越之誅還是引起了一個人的恐慌,這個人便是淮南王英布。英布看到韓信、彭越的下場,馬上就起兵造反了。但是,蕭何、張良、陳平等與樊噲、夏侯嬰、曹參等都明白他們與英布的情況不一樣。因為英布是與韓信、彭越的情況是一樣的而與自己的情況是不同的。
所以,我們就可以看出劉邦誅殺韓信、彭越的行為其實跟除掉英布甚至跟除掉項羽的本質都是一樣的。如果劉邦除去英布,可以看成不是屠殺功臣行為的話。那麼從這個意義上看,劉邦除去韓信、彭越也不是屠殺功臣行為。
劉邦是跟項羽不一樣的,劉邦不是要滿足再當一個楚霸王,而是要做秦始皇的。既然要做秦始皇,那麼所有的異姓王都必須要除去,韓信說:「狡兔死、走狗烹」,殊不知對劉邦來說,自己不但充當走狗的角色也還充當著狡兔的角色,這個才是問題所在。就像周處除三害的故事一樣,周處起初壓根就不清楚自己就是百姓們心中的第三害。
韓信與彭越對劉邦來說,本來就是體系外的人,誅殺他們是除去競爭對手而不是屠戮手下。雖然韓信曾是劉邦的下屬,但是自韓信被封為齊王后,也是一支獨立的力量。雖然齊王是漢王所封,但是不就跟漢王是霸王所封的道理一樣嗎?劉邦與韓信、彭越的關係事實上就是一種國君與國君間的關係。雖然,他們曾經共同除掉了項羽,但對劉邦來說,韓信、彭越是其盟友而非屬下,那麼最終將屠刀伸向盟友的行為應該屬於忘恩負義而非屠殺功臣。
那麼,在韓信被降為淮陰侯與彭越被流放四川之後,他們已經形不成對大漢王朝構成威脅的情況下,劉邦為何仍然痛下殺手呢?這個應該來源於劉邦對韓信、彭越的軍事才能的恐懼。韓信是世不二出的軍事天才,彭越也是能征慣戰的猛將。他們都是由「南面為王」到被貶為「侯」與「民」的,內心極度不滿,韓信是羞於與樊噲等同列,為之常稱病不朝。而且韓信又比劉邦年輕二三十歲,劉邦怕自己一死,韓信、彭越他們東山再起。他們現在手裡雖然沒有兵,但是憑他們的威望與才能,只要登高一呼,總是能夠聚攏眾多的失意之人,而在任何時代都是不會匱乏失意之人的。
劉邦雖然個人品行不好,也沒啥才能,對別人也不夠禮貌與尊重,但為人還是比較寬厚,對自己內部的人都比較善待。所以,其周圍的人才會一直不離不棄,這才是其最終能夠成大事的原因所在。
※梁山原有一極具殺傷力的組合,卻硬被宋江拆開
※此六位戰國名將,比起「戰國四名將」也不遑多讓
TAG:歷史聞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