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驅寒補血一個甜得齁人,都是紅色的,做糖的差距咋這麼大呢?
生/活/就/要/四/平/八/穩
主播 | 曹輝 新浪微博 | @幕聊長官
人類對糖的喜愛,是基因裡帶著的。
遠古的人類以狩獵為生,食肉為主。除了偶爾採集一些蜂蜜,在水果成熟的季節採食一些漿果外,很少能夠吃到甜味的食品。因此在遺傳基因里,攜帶著對甜味的美好記憶。
而紅糖對於每個女人來說都是再熟悉不過的東西,它對於月經期的女性朋友是有很好的補血作用的。
如果適當搭配食材,可以起到很好食療作用,活血化瘀,驅寒暖宮。基本在每個月肚子疼的時候,都會泡上一杯紅糖水來緩解疼痛。
我們盡情享受老紅糖帶來的美味與滋補,卻很少去探究它的由來,彷彿老紅糖就理應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今天,小編就要跟大家聊一下手工老紅糖的歷史。
★ 中國最早有關甘蔗的記錄出現在屈原《楚辭·招魂》的「靦鱉炮羔,有柘漿些」一句,柘就是甘蔗,柘漿就是甘蔗汁。說明戰國時期就能對甘蔗進行原始的榨汁加工。
★最早關於甘蔗加工而成的石蜜(固體甘蔗糖)的記錄則出現在西漢初年劉歆的《西京雜記》里,有「閩越王獻高帝石蜜五斛」的記錄,高帝是指漢高祖劉邦,石蜜就是甘蔗做的固體糖。進貢這個,說明在當時還是稀罕物。
★到了東漢張衡的《七辯》中,出現了「沙飴石蜜」這個名詞,沙飴就是砂糖,說明裡面有蔗糖的結晶體,石蜜沿用西漢初年的叫法。
★晉代,竹林七賢嵇康的孫子稽含在其所著的《南方草木狀》中記錄了甘蔗的形狀、種植地和當時蔗糖的製作方法。
★同時期的《南中八郡志》也做了同樣的記錄,說明當時甘蔗種植於兩廣、雲貴等南方一帶。當時蔗糖使用的製作方法是曝晒法,即將甘蔗榨汁後,在太陽下曝晒,蒸發掉水分,留下糖分等固體物質,估計是受曬鹽的啟發。
★現代意義上的手工紅糖出現在唐代。
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遣使「摩揭它」(現印度比哈爾邦南部),學慣用鍋加熱熬煮製糖技術,這就是手工紅糖熬煮法的來歷,這種熬糖技法一直沿用至今,延續一千多年。
中國第一部甘蔗製糖專著是北宋人王灼於1130年撰寫的《糖霜譜》,全書分7篇,分別是中國製糖發展歷史、甘蔗種植方法、製糖設備、工藝過程、糖霜性味、用途、製糖行業狀況等。
★明末1637年,宋應星寫出一本更系統更詳盡的專著《天工開物》卷六《甘嗜》。
★13~16世紀,隨著東南沿海居民的下南洋,製糖技術傳到東南亞島國。
★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德法兩國的化學家發明了甜菜製糖技術,工業化製糖開始出現。
★二十世紀初,工業製糖開始在中國出現,手工製糖開始衰落。
中國真正形成完整製糖工業體系是在1949年以後。高效低成本幾乎完全取代了手工製糖,除了在極少數蔗糖產區還保留著手工紅糖的生產外,幾乎全被工業化取代。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人們對食品健康也愈加重視,手工紅糖又逐漸回歸的到人們的眼前。
2015年央視3.15晚會上,一則「赤砂糖是不是真正的紅糖」的一則問答,引爆了輿論。千年之後,純正紅糖開始復興。
那如何辨別真假紅糖呢?點擊本文文首音頻,大聲產告訴你紅糖和赤砂糖的區別!
- End -
圖片| 網路 音頻尾曲| Wait Wait Wait
都是親人,看完別急走,到最下方點贊轉載哦
- 四平八穩 -
※當古人說起土味情話來,連我們都害怕
※從陽台到外太空!地球都無法阻擋中國人這項種族天賦!
TAG:四平八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