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學術圈,博士就白讀了嗎?
科學家群體可能需要承認一個簡單事實,那就是離開學術圈的人並不是學術失敗者。
作者 Philipp Kruger,英國牛津大學免疫學博士生
今年是我博士在讀的最後一年,每每想到學術圈黯淡的就業前景,我就感到心灰意冷。這種消極的預期無形中增加了畢業生的精神壓力,很多人因此患上了焦慮和抑鬱症(T. M. Evanset al.Nature Biotechnol. 36, 282–284; 2018)。
科研共同體如果能呼籲人們調整對博士的看法,或能幫助改變這一現狀。而科學家群體可以先從承認一個簡單事實開始,那就是留在或離開學術圈並不能定義學術的成功或失敗。
圖片來源:Pixabay
博士生和博士生導師必須認識到,博士生深造其實是培養科學思維方式和獲得進入各大行業的一塊寶貴敲門磚的過程。如果整個學術圈都能默認接受博士畢業生可以從事不同工作,就能扭轉我們對成功的錯誤定義,摒棄這種關註失敗的文化,從而回到更健康向上的科研發展軌道上。
要找到契合我的個性、技能、人生規劃、抱負和興趣的完美工作,總是讓我望而卻步,尤其是當我周圍絕大多數人都把學術之路默認為完美工作的時候。但博士生應該對自己未來的職業道路負責。我們當中許多人的動力都來自能讓我們深感振奮的科研探索,同時,能在實驗室中跟著自己的好奇心去自由鑽研學術也讓我們深以為幸。
但我們中不少人也在讀博期間意識到,自己心目中的夢想工作可能更強調的是人際交往和溝通技能,更追求的是對社會的即時影響力,能產生更豐厚的經濟回報、工作更穩定或有更多時間照顧家人。無論如何,我們的就業方嚮應當是我們謹慎思考後的決定,而不是對這個行業缺少機會的妥協,更不是因為對「失敗」的擔憂或恐懼後的逃避。
博士生的準備工作
為了對未來的職業道路做出最明智的決策,博士生需要積極主動地做好準備。以下是對我本人行之有效的一些做法,希望對各位博士生朋友也有用。
找到你喜歡做的事情。博士深造過程是完成各種體驗的過程,包括做實驗、課題彙報和指導學生。我發現一個很奏效的方法是,隨時記下你在做其中某件事情時的感受,比如很有意思、很享受、很有壓力、很無聊或很煩惱。我堅持了四年時間,並總結出了一套規律,它能幫我確定我想從事什麼樣的工作。舉例來說,通過以上方式,我發現我對討論和演示數據的喜歡遠遠超過在實驗室收集數據。
培養一系列技能。在我博士生涯的早期,我就充分認識到並會刻意培養一些可遷移的技能,如團隊協作、學生管理、項目和時間管理、書面溝通和會議演講等。實驗室之外也有很多機會去進行各種體驗,如組織活動、教學、公眾參與或寫博客等等。我本人就曾協助英國免疫學會組織在牛津舉辦的會議,我還在英國牛津大學給本科生講授免疫學課程。
關注外界機遇。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不過我發現學校的就業服務中心很不錯。很多職業諮詢師會定期和一些不確定未來方向的博士生交流,並幫他們建立自我評估體系,讓愛好、技能與未來職業能大致匹配。我還會瀏覽一些招聘廣告,了解市面上的工作機會和招聘公司的用人要求。
此外,科研招聘會也是一大資源,你能在那裡看到不少潛在招聘機構。雖然網上已經有很多招聘信息,但現場招聘會有些你從沒聽過的工作機會。
約談對話。不要指望網上的文章或博文能說清楚真實的工作崗位是什麼樣的。對我來說,最有價值的信息都來自於與這些崗位上的人進行直接對話。
我發現,很多決定離開學術圈另謀高就的人都意識到這是條坎坷之路,很願意分享他們的心路歷程。組織這些職業研討會的往往是學生,所以你也可以自己舉辦一場這樣的研討會。我們系每年會舉辦四場此類研討會。在你向系裡或項目負責人申請活動經費時,別忘了把這篇文章發給他們看看。
搭建人脈。我很早就發現領英(LinkedIn)賬戶是個追蹤人脈關係網和進行自我展示的好平台。如果你在各種會議或招聘會後向交談過的對方發送信息 ,那麼你在將來向他們尋求職業建議或工作意見時,他們往往都會想起你。拿我來說,很多職業研討會的發言嘉賓都在會後把他們找工作的詳細策略、考慮過的企業等信息發送給我。
利用實習機會。利用你(或你導師)的關係網或冷郵件,諮詢他們有沒有實習或見習機會。今年2月,我通過之前在某會議上認識的一名編輯,有幸得到了在《自然-免疫學》實習一周的機會。這次實習經歷讓我充分了解到這份工作的日常內容。我參與了投稿文章討論,撰寫評論,選擇論文審稿人。此外,通過與公司內部人員的交流,我還熟知了他們的工作內容:比方說我明白了原創期刊和綜述型期刊編輯的區別。
導師的幫助
為了讓博士生能在不同的職業選擇間進行一次自由開放的探索,就需要一個鼓勵他們花時間進行職業探索、並有助於他們收集相關信息的工作環境。
然而,絕大多數導師可能對非學術工作都知之甚少,也沒有動力去幫助學生獲取這方面的信息。這也是為什麼在《自然》2017 年畢業生調查中,只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曾得到過導師關於非學術工作的建議。
2016 年,我在牛津大學參與組織了一場面向博士生的「醫學職業日」,有人建議邀請一些學術演講嘉賓來平衡參會的人員構成。但事實是,博士生在學術圈中的職業榜樣已經夠多了,也不乏獲取相關職業信息的渠道。而舉辦這類活動的主要目的恰恰在於傳達一些博士生平時沒有機會獲得的信息,這樣才能糾正已經出現的不平衡。
只靠博士生是無法扭轉目前學術圈的這種文化的。我認為博士項目和各位博導有責任幫助學生找到真正適合他們的職業道路。據我所知,很多導師都以此為己任。作為 PI,你可以採取以下幾個措施為學生提供支持。
支持學生的專業發展。讓學生有機會教學、督導、主持會議、管理協作和撰寫論文和經費申請。就我的經驗而言,很多導師都在這麼做了,但有的 PI 卻還沒意識到這些鍛煉機會對學生的重要性。當我在培養某項技能的時候,也是我學習最快、最能收穫反饋的時候,比如為一次重要演講進行綵排。不妨把這種形式變成例行會議的一部分,專門讓學生探討他們喜歡做什麼,以及哪方面需要更多訓練。
建立靈活的工作環境。我所認識的那些在博士快要畢業時就清楚知道自己未來職業規劃的人,多來自於那些工作環境靈活、壓力較小的研究小組。應該鼓勵學生花時間多參與那些有益的課外活動。我自己有幸嘗試過不同事物,但我也認識一些天天困在實驗室的人,他們往往感到壓力山大。
鼓勵工作體驗。很多正式的博士項目都會給學生一項選擇,或者說提出一項要求——在學術圈之外完成一次實習,在我看來這個做法非常好。我有朋友曾用三個月的時間幫世界衛生組織起草政策,還有的幫BBC錄製科學紀錄片。我知道有過這類實習經驗的人都非常珍惜這種體驗,導師也能為學生提供相關領域的聯繫渠道,體現自己對學生進行這類體驗的支持。
表達出你的支持。導師能做的一件最重要的事,莫過於公開支持那些有可能會離開學術圈的實驗室成員和學員。打個比方,你可以在實驗室網站上公開表示,支持你實驗室成員的職業發展對你來說是很重要,並附上一份最新的實驗室校友名錄,告訴他們你對這些校友的成就而感到自豪。一些潛在的博士生和博後申請人應該會對你在這個問題上的立場大加讚賞。
高價值的博士頭銜
這種關註失敗的文化以及這種文化對博士生和博後造成的影響,現在只剩下最後一個問題了,那就是讀博只對從事學術研究的人有價值。換句話說,只要你離開學術圈,你媽就認為你的博士算是白讀了。說不定你自己也這麼想過。
眾所周知,大多數博士畢業生最後都選擇了其它職業,那他們就浪費了時間嗎?絕對不是。你在讀博期間逐漸習得或已經習得的技能,是學術圈之外的用人單位非常看重的。你的抗打擊能力極強、勤奮、主觀能動性強。你基於證據做決定,解讀數據能力一流,能清晰地闡述各種複雜概念,是個高效的合作者,非常善於把握任務的優先順序。而且,你還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學位證明以上所有能力。
你絕對有理由對自己的就業前景充滿信心。
就個人來說,無論我將來選擇哪一行,我都不會後悔讀博。
版權聲明:
2018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更多故事,盡在領研網科研生涯頻道。
※慶祝自然合作期刊npj項目啟動4周年
※致命熱浪?研究發現華北平原在本世紀末可能將無法居住
TAG:科研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