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年輕時貧窮落魄 為何兩江總督卻選擇與他結親?
中國有句古話,叫「寧欺白頭翁,莫欺少年窮。」當然,這裡並不是鼓勵大家欺負老人家,而是想說明年輕人未來有很多的可能性,暫時困頓的年輕人,難保他日不會大展宏圖。
因此,對待未發跡的年輕人,不妨多一些寬容和幫助,也許將來受益更多的還是自己。
晚清名臣左宗棠,就是一個大器晚成的人物。左宗棠家族世代在湖南湘陰以耕作為主業,左宗棠的父親左觀瀾是長沙的一個教書先生,收入微薄,所以左宗棠年輕時家境非常貧寒。即便後來考上舉人後,還經常要靠妻子的娘家接濟。
除了家境貧窮外,左宗棠的考試運也不太好,多次參加會試不中。考不上進士,左宗棠也不願以舉人身份屈就,一氣之下放棄考試回鄉耕讀,直到40歲出山入湖南巡撫張亮基幕,漸漸展露出軍事才能,才有了後來的名滿天下。
不過,左宗棠年輕時雖然落魄,卻一直能遇貴人。在他還沒有任何功名,也還未向世人展現出任何能力之時,就有兩位伯樂,一起相中了左宗棠這匹千里馬。其中一位,是虎門銷煙的英雄林則徐,另一位,則是當時的兩江總督陶澍。
林、陶二人,數得上道光朝屈指可數的名臣,兩人與左宗棠會面後,均對左大加讚賞,視為不世奇才。其中身為兩江總督,比左宗棠大了30多歲的陶澍,還主動請求與左宗棠結為親家,讓自己的獨子陶桄娶了左宗棠的長女左孝瑜。
左宗棠與陶澍初次見面,是在道光十六年(1836年),那年陶澍已官督兩江,而左宗棠25歲,在湖南醴陵教書。
這年陶澍借巡閱江西的機會,請假回湖南老家掃墓,路過醴陵。當地縣令請左宗棠為迎接陶澍寫一副對聯,左宗棠揮毫寫下:
「春殿語從容,廿載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翹首公歸。」
這副對聯是在頌揚陶澍為官之功德,但又完全沒有吹捧的痕迹,令陶澍非常讚賞。陶澍連忙讓縣令把作者請來,一見左宗棠,便「目為奇才,縱論古今,為留一宿。」
在這第一次見面中,左宗棠的才華,是得到了陶澍肯定的。而陶澍決心與左宗棠結為姻親,則是在兩年之後。
道光十八年(1838年),左宗棠第三次進京會試不第,南歸途中路過兩江總督府,便前往拜謁陶澍。
這一次見面,陶澍沒有像之前一樣與左宗棠秉燭夜談,甚至自己出面都很少,而是讓幕僚們去和左宗棠談論。不過實際上,陶澍一直在背後關注著左宗棠的言行。
十多天後,左宗棠準備向陶澍辭行,陶澍突然拉著左宗棠說:聽說你有個女兒,剛好我有個兒子年紀與其相配,希望能和你結為親家。
左宗棠估計做夢也沒想到陶澍會提出這種請求,而且感覺自己太過高攀,於是連忙辭謝。但陶澍卻說:「若論年齒,但須渠夫婦年相若可矣,不須論親家年齒也。君若論門第,此系賢女佳至吾家,無憂不適。至於名位,君他日必遠勝於我,何憂為?」
聽到老領導這麼說,如果左宗棠再不答應,那便是太不識抬舉,不給面子了。所以這門親事,就這樣定了下來。
陶澍之所以要給兒子早定婚事,原因在於他感覺自己體弱多病,可能沒辦法看到兒子成年。而陶澍多年來大力推行改革,得罪了不少達官顯貴,擔心自己死後兒子會造報復,因此有託孤之意。
以陶澍當時的身份地位,找一個同為封疆大吏或皇親貴胄之家結親,應該不是難事,但他為何偏偏看中了年輕的左宗棠?
主要原因,還是陶澍慧眼識珠,雖然左宗棠當時還沒什麼名氣,但通過自己連日來的觀察,已經深入了解了左宗棠的才能、志向和品德。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左宗棠就是個不可限量的潛力股,在低價時全倉買入,才是最好的投資。
第二年陶澍去世,當時陶桄只有7歲,又是獨子,鄉里頗有覬覦欺凌之意。左宗棠則親自前往安化陶家,一面幫忙料理陶澍身後家事,一面給陶桄授讀,整整教育撫養其8年之久。為陶澍的知遇之恩,這就是左宗棠給他的最好回報。
※咸豐登基後 曾國藩上一道奏摺 指出了清朝選拔人才的大問題
※清朝共有8個大臣謚號文正 誰的謚號最名不副實?
TAG:搞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