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從功能到審美,建盞經歷了哪些轉變?

從功能到審美,建盞經歷了哪些轉變?

地處閩北的建窯建盞在宋代曾經經歷了一段輝煌歷程,還流傳於日本、韓國、東南亞等海外國家和地區,深受喜愛。南平建陽水吉窯、南平茶洋窯、武夷山遇林亭窯,三處窯址統稱建窯系。近年來,建陽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建窯建盞的挖掘、保護與傳承。

建盞留給我們的是鬥茶的記憶,是精湛技藝的傳承,建盞的傳承體現著從功能到審美的轉變。

一、建盞的現代意義和休閑文化

在現代社會裡,休閑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人們藉助休閑得以將日常平凡的生活提升至精神層面,蓋尼·巴米爾和巴拉斯·巴米爾指出:「休閑,是一切人類行為的目標所在。」在物質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裡,休閑成為現代人放鬆身體、愉悅精神的載體,而休閑產業發展要求對文化遺產高度重視。建盞所代表的鬥茶文化作為宋代鄉間士人、在朝文人共同推崇的休閑方式,也就成為現代人追憶傳統文明、共建現代休閑審美家園的選擇。

隨著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行進,人們處在物質發達的社會中。正如列斐伏爾所說的:「雖然我們的生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舒適,但同時也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糟糕和更感到令人苦惱。」在大眾文化流行的現代生活里,科學技術的極大發展,常常使人們將人生目標和幸福都傾注在物質中,身心受物的控制,成為物的奴隸,人的解放似乎成為被人遺忘的話題。馬爾庫塞說:「人的解放並非物質層面的解放,經濟學的解放並不等於哲學—文化的解放,理性的自由並不等於感性的幸福。人的結果的根本標誌和現實途徑,便是以藝術—文化為手段對心理—本能壓抑的消除。」

雖然,建盞所代表的鬥茶文化由於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而成為久遠的過去,但我們追憶古人的優雅生活,在現代緊張的生活節奏下,找尋漸行漸遠的浪漫生活,找尋迷失已久的審美意趣時,建盞無疑在現代與古代之間架起了一座無形的橋樑,為重新認識歷史上形成的格物致知精神設定了路徑,也為建造美麗的精神家園指明了方向。

黑牡丹將軍杯[編號 : 67209]

二、靈魂與情感的散步:轉化中的傳承

建盞作為現代休閑社會的地方文化元素,在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脫穎而出,這是由它獨特的形式和內涵所決定的。作為鬥茶活動的一種載體,以前,主要是當地人和歷史學家對它感興趣。現在,隨著旅遊業的發展,歷史文化遺迹吸引著眾多來自遠方的遊客,而歷史文化,不僅僅只是讓旅遊者進行想像,而是讓他們實際體驗那些與過去的生活十分相似的東西。

關於鬥茶的詩文,有唐人馮贄在《記事珠·茗戰》中記載:「建人謂鬥茶為茗戰。」詩人楊萬里《陳騫叔郎中出閩漕,別送新茶》:「鷓鴣斑面雲熒字,兔褐甌心雪作泓。不待清風生兩腋,清風先向舌端生。」北宋名臣范仲淹在與浦城籍的同僚章岷鬥茶時寫道:「黃金碾畔綠塵飛,紫玉甌心雪濤起。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北宋點茶好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也以很長的篇幅生動敘述了點茶的過程,道出了點茶法的奧妙。在這些詩文中,對建盞和茶的形色味進行諸多描寫,這些描寫向人們展示了宋代當朝天子、在朝名臣、文人雅士、鄉野平民對建盞所代表的鬥茶文化的推崇、讚揚,鬥茶似乎成了全民參與的有閑生活象徵。這與現代社會中對休閑的重視、肯定、提倡是能產生共鳴的。

目前建盞符號在現代茶具、現代陶藝中的運用比比皆是,從喝茶的茶盞到茶壺、茶罐甚至是茶樓里的現代陶藝,從釉色到造型都讓人們能夠體會出宋代建盞的風格、宋代文化風尚、審美情趣及其和諧內涵。抑揚頓挫、細膩婉約的宋詞;出神入化、歸隱田園的宋畫;憑欄懷古、嘈嘈切切的宋歌,高雅得幾入巔峰的宋代文化,充滿了理性的洒脫與人工的自然,使日常器用的建盞茶碗印上了鮮明的文人氣息。

在現代,國民素質、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民正逐步步入有閑文化社會,建盞鬥茶活動中體現的全民性、娛樂性、藝術性,使現代人透過傳統藝術找到了靈魂與情感的結合,並在建盞符號再運用的器物上體驗到了文化傳承的力量,使由泡茶方法改變而導致的遺失的鬥茶精神在現代實現了重生。對現代人在休閑活動中所倡導的「生活有文化」「思維有藝術」提供了理論依據。

鑽石冰裂盞[編號 : 67074]

三、民族審美的回憶:完形結構的審美積澱

建盞作為宋代流行朝野的鬥茶器具,不僅引起了當時其它窯廠的仿製,而且還對海外窯廠的瓷器燒制發生了很大影響(如日本的瀨戶燒、美濃燒、有田燒等)。建盞凝聚著的人的本質力量和人的一種自由自覺的創造力,它在本質上是一個社會現象,而絕非是單個人對它的喜愛之情。從現存大量的詩詞中對建盞、茶的描寫,可佐證建盞這一器形所具有的形式美,如渾厚古樸的造型、自然多變的釉色、美妙奇特的花紋、誇張的器形比例、獨特的燒制工藝等。

根據審美積澱的觀點,建盞正是因為其象徵著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內容而使人們感到美。建盞之美不僅包括社會美、藝術美,還包括工藝美。

在宋代的廣泛流行中,建盞已經經過人的抽象概括形成一種美的樣式,由於有眾多的中介環節(如建盞製造者、使用者以及稱頌者),使人們對建盞這一樣式形成了全民族的審美形式。從北宋建窯興盛時,當時的各大窯口爭相模仿燒制建盞或黑盞可看出,建盞經過人們的廣泛參與,將內容凝結在形式中,並形成一個「審美鏈」。

當人們穿越千年的阻隔,再次審視建盞以及建盞符號時,是超越千年的對人的自由自覺地創造美的能力的凝神觀望,是對建盞象徵著對象化了的人的本質力量崇拜的確證,是內容在形式中的凝結,是展現著制瓷藝術的民族炫耀,是對以宋代精緻、奢華生活為代表的新興階層生活方式的回顧。這樣,建盞就從物的功用性上升到精神層面,從內容轉化為形式,從功能到審美,轉化為中國人身上汩汩流淌的血液,即穿越千年不願捨棄的審美積澱。當我們透過建盞以及建盞符號再次進行審美時,更多的是完成中國人內心中的一種完形結構,即作為世界產茶、制茶、銷茶、消費茶的國家,我們對有關茶的任何器物都有著異乎尋常的民族記憶,正如 china 和中國之間的指代關係一樣,是永遠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

綠鷓鴣斑小碗[編號 : 66965]

四、情操智慧寄託和視覺化形象狂歡

以建盞為符號的鬥茶活動,在宋代實際生活中發展成了兩種主要的飲茶形式:一為鬥茶,「建人謂鬥茶為茗戰」;二是比鬥茶難度更大的「分茶」之戲。「分茶」又稱「茶百戲」。宋初陶谷《清異錄》中的「生成盞」和「茶百戲」條,介紹了當時通過點注茶湯來幻化書法、丹青的分茶遊戲。在宋代城市繁榮和商品經濟發達的背景下,以新興的市民階層為對象,將單一的品茗活動,通過不同文化修養的參與者,將詩、畫入茶,融技巧性、遊戲性、娛樂性為一體,成為人們閑暇時間雅俗共賞、娛樂消遣的遊藝活動。

建盞作為「幻化物象」「盞里丹青」的獨特載體,將不同階層的人的「借物言志」「藝術創作」立時及地的呈現,將茶盞的「碗口圓形」轉化為呈現藝術畫面的「畫布圓形」,使建盞器形所承載的圓形從物質層面向精神層面提升,融藝術創作的視覺性、思想性於感官品茗活動中,豐富了建盞的精神內涵。透過這一獨特的茶器人們可以看到,建盞不僅體現了民間藝人精湛的製作工藝,還體現了宋代重文輕武、講究生活品質、講究生活情趣的日常生活,體現了古人的情操與智慧。

根據德波的「景象社會」理論,現代社會已由傳統的農業社會進入了工業社會,形成了視覺文化的消費時代,即已經從「機械複製」走到了「模擬仿像」的時代,圖像正佔據著我們的生活,以建盞為代表符號的「鬥茶」活動,以新興市民階層為對象的主體定位,和現代社會逐漸興起的中產階級具有某種通約性。

所以,建盞文化的再度興起,正是一種消費時代的視覺化形象狂歡。因為民間文化的形象狂歡具有全民性和廣泛參與性,在武夷山——一個因茶而聞名的城市,每年的茶葉博覽會為全民的參與狂歡提供了條件,來自各地的名茶、精美的茶具,以及關注、消費茶葉的人們都在這一景觀進行集體狂歡。

建盞造型樸素自然,沉穩厚重,看上去十分普通,與那些色彩華麗、造型精巧的茶器比起來,猶如山中老翁與城裡佳麗,有著幾分土氣,乍看絕不會馬上入眼。但當你閱盡無數風光、看過無數繁華後,會發現建盞可貴之處就在於它的樸素、自然,沒有過多修飾,完全是一副禪者本色,像那歷經塵世浮華的隱士,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一派自在安詳之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盞堂 的精彩文章:

不當「礦老闆」,一心做建盞
是什麼決定了你的茶葉耐不耐泡?

TAG:古盞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