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清代窯變紅釉瓷器的特徵和鑒別

清代窯變紅釉瓷器的特徵和鑒別

窯變紅釉是清雍正時模仿宋鈞窯玫瑰紫彩釉斑繁衍出的新品種。瓷器在窯內燒成時由於窯中含有多種成色元素,經氧化或還原作用,釉面呈現出各種金屬氧化物的呈色。然而窯變主要是氧化銅的呈色,出窯後釉面色彩斑斕,呈現意想不到的效果。這種效果本出自偶然,由於呈色特別,又不知其原理,只知經窯中焙燒變化而得,因此自古稱之為「窯變」。清代窯變紅釉瓷已經成為一種特色品種而專門生產。尤其是景德鎮的窯變紅釉,從一開始的只任其器物在窯中燒制,釉面自然流淌變幻,根本不知出窯後的呈色效果,到雖然任其釉面流動變化但已經能夠人為地配製釉料,控制火候,可以說基本上掌握了窯變的規律。因此,鑒別窯變紅釉瓷器並不是無規律可循,根據器物的各方面特徵和時代背景為依據,本文將介紹清代窯變紅釉瓷器的特徵和鑒別。

一、雍正時期窯變紅釉瓷器

雍正皇帝特別喜愛仿鈞瓷,隨著社會的穩定繁榮和皇帝的重視,都促成了窯變紅釉瓷器的創燒與後來的發展。這一階段窯變紅釉瓷器的胎骨由於瓷土淘選得細緻,呈現出極為堅密、精細的特點,胎色潔白。大型器物的胎骨也較薄,不顯厚重感。

瓷釉上,雍正時一般為藍色大於紅色的面積,藍色的部分有的呈大塊的火焰狀,謂之「火焰青」,紅色的部分謂之「火焰紅」。藍色部分有的呈絲絮狀不規則地分布於器表,亦有少數器物通體呈紅色,其間分布有零星的藍紫色斑點或條紋。此時的窯變紅釉模仿鈞窯還未達到理想的效果。器物口沿處多為醬黃色或月白色,少數器物口沿為白中夾雜有淺藍色的條紋。器物口沿內壁處多為藍與月白相間或醬黃色釉。在有附加堆紋的器物表面突起部分多呈褐色或白中閃黃色。官窯器底施以芝麻醬色釉,顏色或深或淺,有的施釉不均底部多處露胎。民窯器底多施以黃褐色釉。

雍正時期的窯變紅釉器物施釉較厚,釉面多豐瑩潤澤,有較強的玻璃質感,光亮奪目。亦有少數器物光澤感較弱,顯得比較凝重、渾散。釉面上偶見有細碎的開片紋理。器物底足處一般都經過磨平加工,胎釉交界處極為規整,沒有垂釉現象。圈足露胎處多為渾圓的「泥鰍背」狀。民窯器底部有明顯的旋痕。雍正時窯變紅釉瓷的款識多在器底陰刻「雍正年制」四字兩行篆書款或「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民窯均無款識。

清雍正窯變仿鈞螭耳盤口瓶

二、乾隆時期窯變紅釉瓷器

乾隆前期的封建社會經濟繼承了康熙、雍正時期打下的基礎,依然呈現比較繁榮的面貌。後期逐漸有所衰落。乾隆皇帝本人精於古玩鑒賞,尤其對瓷器情有獨鍾。帝王的喜好當然對於制瓷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當時又出現了唐英這樣精通業務忠於職守的督窯官進行管理。諸多因素使得乾隆時期的瓷器不論從數量和質量上都達到了鼎盛。

乾隆初期器物的胎骨基本上沿襲了雍正時的特徵。後期,胎質的堅硬、精細和潔白程度比雍正時略顯遜色,胎壁也稍厚一些。民窯器物的胎質有很多都可與官窯相媲美,但也有一部分質量較差。

乾隆早期窯變紅釉尚能保持雍正時紅藍色交織變幻的特點,隨後演變為紅藍面積相等或紅色大於藍色的面積,但達到了模仿鈞窯的預期效果。當然也有少數例外。器物口沿處以及底部的釉色與雍正時期基本一樣。

此時窯變紅釉無論是在施釉還是在釉面精細程度上,以及在修胎的規整方面,均與雍正時期相差無幾。乾隆後期圈足露胎處略有稜角突起。

乾隆時器底處多見「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陰刻款,少數見有六字兩行篆書款。民窯一般都無款識。

清乾隆窯變釉雙卷草耳瓶

三、嘉慶、道光時期窯變紅釉瓷器

嘉道時期的封建社會經濟是由盛及衰的轉折點,瓷器的生產也隨之走向了下坡路。嘉慶前期社會較穩定,瓷器生產仍能維持較高水平。以後,制瓷工藝雖沿襲前期做法,但製作逐漸粗糙,失去章法。從整體來看,瓷器的胎質、釉質、品種各方面都較前朝有了些退步。

窯變紅釉瓷器的胎骨較乾隆時有所變化,稍顯得粗鬆了一些,潔白程度上也差了一些,器物胎壁較前朝略顯厚重。總體上講,民窯胎質較為粗糙,官窯瓷胎在這些方面也比不上乾隆時期。

從瓷釉上看,嘉道時期的窯變紅釉紅色的面積較乾隆時更大,藍色的面積則更小。亦有部分器物呈現藍、紫、紅、草綠、月白等多種顏色融合交織的效果。但仍有少數例外。里口部分多為淺藍或藍紅色交織的釉面效果。底部仍施以黃褐色釉,施釉較為均勻。少數器底露胎無釉。

釉質較乾隆時稍差一些,釉面同樣光亮潤澤,器表偶見有細碎開片紋。此時的施釉工藝較乾隆時有了極大的差距,器底垂釉現象特別嚴重,一般採用後修胎的方法,因此在底足部分普遍出現缺胎少釉的現象。

嘉慶窯變紅釉瓷的款識為「大清嘉慶年制」六字三行篆書陰刻款。道光時多見「大清道光年制」六字篆書刻款或楷書款。民窯一般都無年款裝飾。

清道光窯變仿鈞石榴瓶

四、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時期窯變紅釉瓷器

咸豐至宣統時期的瓷器燒造水平進一步陷入了低谷。僅有光緒朝瓷器製作工藝較有起色,但也無法與雍正、乾隆時期相提並論。這一時期窯變紅釉瓷的胎骨顯得更為粗松,器壁更加厚重,擊之有「嘭嘭」的渾厚聲感。有些官窯器物底足處呈現淡淡的「火石紅」斑,民窯器胎骨多為灰白色或白中閃黃色。

瓷釉方面有了較大的變化。釉面上的藍色幾乎不見,甚至變為全紅色。有的器物僅在口沿內部留有不規則的藍色或紫色窯變痕迹。由於燒制時釉面流動性大,在器物口沿以及稜角釉面稀薄處多呈現月白色或白中閃黃色。到光緒、宣統時還出現了釉面演變為紅與黑兩種顏色組成的一個窯變品種。民窯器中有些小件文具釉面變化豐富,類似於乾隆朝,但其釉質和胎質方面遠不及乾隆。器底醬釉呈黑紫色,施釉均勻。

窯變紅釉瓷的表面施釉更厚一些,均超過了以往。有些小件器物如觀其斷面可發現釉的厚度幾乎接近於胎骨的厚度。釉面上普遍分布有極其細碎的開片紋,並且「崩茬」現象極為嚴重。除光緒、宣統朝外,其餘官窯器表釉色暗淡,光澤感較差,釉色普遍不及以往艷麗,稍有灰暗。民窯器物釉質粗糙,還常見有氣泡。這時期垂釉現象依然嚴重,也要進行後修胎,出現缺胎少釉現象。

款識方面,咸豐年款為「大清咸豐年制」六字兩行楷書刻款。同治時為「大清同治年制」六字兩行楷書陰刻款。光緒時為「光緒年制」四字兩行楷書款或「大清光緒年制」六字三行楷書刻款。宣統時為「宣統年制」四字兩行楷書刻款。但這一時期的年款一般和前期相比均比較少見。

清晚期景德鎮窯窯變釉觀音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龍陶瓷 的精彩文章:

粉彩瓷獨特的藝術魅力:淡雅秀麗和粉潤柔和

TAG:唐龍陶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