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關於未來世界的藝術展,交叉學科碰撞下控制夢境、基因湯、合成生命將成為可能?

關於未來世界的藝術展,交叉學科碰撞下控制夢境、基因湯、合成生命將成為可能?

近日,我們發現了一個「腦洞清奇」、「一言難盡」的科技藝術展覽——「北京媒體藝術雙年展」,它非常有未來感,匯聚了MIT媒體實驗室、RISD(羅德島設計學院)這樣國際頂尖的科研/學術機構的最新研究成果。

科學家、藝術家們通過展品,探討了這樣一些有趣的主題:

當人工智慧擁有「情感」和「認知能力」,人類能否能接受「合成生命」?

記憶/信息,可以強行存入人體、強行刪除嗎?

我們能否「控制自己的夢境」?

穿上用自己的皮膚基因製造的皮具?

人類是否能將生命託付給人工智慧?

喝不到孟婆湯,但你想試試「基因湯」么?

此外,MIT 媒體實驗室的展品討論了生物科學,他們嘗試對生物體進行編程,並發明未來的響應和轉換介面。用Wetlab、數控機床生物列印技術,製造出含有「生物納米執行器」的材料。

這種特殊材料本身,可以通過電信號的控制,讓「現實世界」能與「虛擬世界」進行通信。未來可以用於服裝設計、軟機器人、包裝材料、甚至建築。

未來合成皮草長什麼樣?展品Cilllia探討了這個問題。它的密集毛髮結構,生產自3D列印技術、具備可編程功能。製造原理基於「光的3D列印」,觸碰毛髮結構,它會發光、熄滅。

在藝術科學家眼中,毛髮結構除了裝飾、保暖和觸覺作用之外,也是生物體與環境之間進行交互的天然響應型材料。未來這種能觸感發光的合成皮草,也許能應用於服裝設計、軟機器人、顯微操作、能量收集和計算機介面等場景。

計算設計與建築研究所(ICD)的展品,HygroSkin氣候反應裝置,該項目由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委託永久收藏。它探索出了一種新的氣候反應式建築,融匯了設計、工程、規劃和建築等跨學科研究。

該項目發展出了一種基於「材料固有行為」和「計算形態發生」相結合的新型響應式架構模式,簡單來說就是應用了——木材的尺寸與水分含量之間的關係。

這種材料製成的建築模型,懸浮在濕度控制的玻璃外殼內,可以根據氣候變化打開和關閉,且無需任何技術備或能源!在這個裝置中,材料和結構本身就是機器。

泰國Rayfish Footwear股份有限公司研製的展品是一雙「生物定製」的鞋子。它通過提取現存動物物種的著色、圖案基因,生產出了「黃貂魚皮革」,這種材質具有無數種自然生長樣式。從基因水平上來說,這樣生產出來的任何一雙鞋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當然,雙年展還有更多讓人難以置信的展品。比如,社交型機器人、現場用人的口水調製的「基因湯」、各種有趣的新材料等等。該展9月5日-9月24日,在中央美術學院展出,展覽無需門票,面向社會大眾開放。

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展覽?

北京媒體藝術雙年展今年的主題是「後生命」,展覽內容分為三塊,數據、機械和合成生命(融合了生命科學、基因工程等所以叫「合成」)。

以上內容,有一些是來幫助大家思考的,實驗性質的作品,有一些則是已經可以實現的。

比如,科學家已經可以將一片雪花的圖像,強行植入一個腦細胞神經元里了——這意味著,未來瞬間向人腦傳輸、接收巨額信息成為可能。

其展品、形式看似光怪陸離、高不可攀,其實是在探索未來世界、未來人類的生存空間,但它們又是接地氣的、和生活息息相關的,比如人造肉、「生物定製」的鞋子等等。 

該展基於科學、藝術、生命科學等的交叉學科,這個展的質量決定了,它不僅僅是賞心悅目、有娛樂屬性,而是一個推動交叉實驗的國際學術平台。但藝術展的形式,則讓它們脫離實驗室的冰冷、純科學研究的生澀,變得更生活化、審美化。

我們也採訪到了此次「北京媒體藝術雙年展」總策展人宋協偉、策展人費俊。

宋協偉,也是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平面設計師聯盟(AGI)成員。費俊,是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教授、碩博士生導師。

費俊向36氪提到,「美術館這樣的場所,應該成為「學術展覽」的承載主體,而不是商業展覽。」此次舉辦的雙年展,也有這樣的核心訴求,它是為了傳遞知識、傳達一種新的溝通方式,有精神價值的展覽,不同於消費級的娛樂展覽。

「我們不難觀察到,科技的進步,正在挑戰著人類對社會認知的思考維度。這個展也許解答不了這些問題,但它是在引導人們思考這些問題。因此它用嚴謹、科學的方式,討論了學術問題,但是下降到了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問題。」費俊教授向36氪解釋到。

人造肉

從「產學研」結合的角度,這個展還有哪些價值

除了探討科技發展中,人類生命的進化和走向,這個雙年展對商業文明、高校教育還有哪些價值,或者鏈接的可能性呢?

我們大概會好奇,從實驗室到民用,這些研究成果有成為消費產品的可能嗎?

總策展人宋協偉告訴36氪,「其實藝術展,就像孵化器,給企業家、產業資源一個和藝術對話的場所。」

據了解,這次展覽,央美和北交大、百度都有合作,創作的機會。深圳的機器人製造公司「優必選」,也在這裡,通過和藝術家、設計師、科學家的碰撞,發現了機器人新的研發思路和應用場景。

費俊則向我們介紹了一件央美實驗室x百度AI實驗室合作的「木馬 x 小度音響」的展品,由此探索AI能否讀懂動物語言、翻譯出貓或者馬的語言,讓動物能和人類溝通。

另一個可能比較快能商業化的例子是「人造肉」,它由荷蘭的NNN實驗室(下一個自然)帶來了自己的人造肉實驗成果。雖然它目前生產成本很高,而且很難量產,但它對於解決人口爆發、食物短缺、動物疾病、氣候變化等問題是有所幫助的。

但從實驗品到商品的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還是要關注到,藝術品是用來提問的,它幫助人們、幫助產業打破既有的思考方式,然後再進入產業,被開發成商品。」費俊強調說。

未來,類似的展覽合作,也許會隨著交流的頻繁,深入到聯合進行產品研發的層面。

—————————————————

註:我是36氪茉小莉,關注文娛、消費領域的新鮮事,交流可加微信 Spontaneous-Literary,勞請備註姓名、公司、職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高德地圖下線順風車業務,求生欲很強了
五年時間,我從小白成長為了 Facebook 設計師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