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懂了這點,發現自己沒那麼容易生氣了

懂了這點,發現自己沒那麼容易生氣了

主講 | 雪歌仁寶齊

《入行論》第六品第二十四偈頌:

心雖不思嗔,而人自然嗔,

如是未思生,嗔惱猶自生 。

一個害我們的人,我們在對他生氣的時候要了解:他這麼討厭我,或者對我生起嗔恨心——這些完全不是他主動做的;他內心的嗔恨心煩惱也是一樣,完全是被動的,所以我們對這個人沒有必要生氣。

第二句「而人自然嗔」,這裡的「人」就指對境的那個人——他完全沒有想過「要生起嗔恨心」,所以講「心雖不思嗔」。

「不思嗔」就是沒想過要生起嗔恨心的意思,完全不主動,但還是生起了嗔恨心。這裡是講人。

嗔恨心是從哪裡來的呢?從前面不樂的受,還有非理作意這些煩惱而來。嗔恨心的來源——這些煩惱也沒有想過「我們要生起嗔恨心」或者「我們要令這個人生氣」,可是這些煩惱一來,人就生起嗔恨心。

這是他們自己想的嗎?不是。所以這裡講「未思生」,那麼所謂「思生」,它的能生者是誰呢?是嗔恨心的因;所生的是什麼呢?生起的嗔恨心煩惱。

我們在這裡要了解一下能生跟所生。

「能生者」是嗔恨心的因——非理作意、不樂受這些,它們沒想過「要生嗔恨心」,所以這裡講「未思生」。

生什麼?生嗔恨心,但是嗔恨心還是自然就生了,就是「嗔惱猶自生」。所以這個嗔恨心它完全是被動的,不單單它是被動的,它的來源——不樂受跟非理作意這些也是被動的——後面兩句就是講這個。

我們平常面對嗔恨心的對境——某個人的時候,覺得他討厭,他害我,我們這麼想,就好像他是主動害我的;有時候又想「他的心是這麼惡」,於是就討厭他的心。

實際上這個人也好,人的心也好,都不是主動的,完全都是被動的,所以,我們對別人生起嗔恨心是沒有必要、沒有道理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九讀佛 的精彩文章:

他這麼可憐,這種不好的行為也是可以理解的!
從虛空取出伏藏其實沒什麼了不起

TAG:老九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