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真正的關羽關二哥用什麼砍人?你猜都猜不到

真正的關羽關二哥用什麼砍人?你猜都猜不到

前幾回我們談到過劉備,談到過諸葛亮,但似乎都是一些治國理政、運籌帷幄之事。而三國故事,更吸引人的,相信還是——

飛抖擻精神,酣戰呂布。連斗五十餘合,不分勝負。雲長見了,把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來夾攻呂布。三匹馬丁字兒廝殺。戰到三十合,戰不倒呂布。劉玄德掣雙股劍,驟黃鬃馬,刺斜里也來助戰。這三個圍住呂布。轉燈兒般廝殺。八路人馬,都看得呆了。

三國是武力的天下,帶兵出征就和吃飯睡覺一樣是家常事。但說到打仗,總得有個趁手的兵器吧,這一點,《三國演義》中就描寫的很精彩,不妨來考一考大家:

青龍偃月刀、丈八蛇矛、雌雄雙股劍、方天畫戟,都是誰的兵器?

這幾個很簡單,算是初級難度,分別對應的主人是關羽、張飛、劉備、呂布。

提升難度,三國演義中誰用斧子用得好?

有兩個人物比較出名:一個是曹操帳下的徐晃,徐晃治軍嚴謹,曾被曹操稱讚「有周亞夫之風」;還有一個名叫潘鳳,潘鳳這個人是演義中虛構的人物,我們對他的最深刻的印象應該是韓馥的那句話:「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

再提升,演義中誰善使流星飛錘?

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時遇到卞喜,想用流星錘暗算關羽,被二爺識破,然後就成了二爺的經驗包;曹魏大將王雙,應該說是演義中錘界扛把子,身上暗藏三個流星錘,百發百中;北海太守孔融,就是小時候讓梨那個,手下一員大將姓武名安國,善使錘;

最後,馬超還和張飛干過一架,馬超也想用銅錘偷襲張飛,只不過,沒打著,不然三爺這盛世美顏可得破相了。

此外,還有三尖兩刃刀、虎頭湛金槍這些名字就自帶一股子王霸之氣的兵器,三國諸將,可謂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可是,「十八般武藝」這個詞最早出現,已經到了一千年以後的南宋了。事實上,在三國正史中,沒有青龍刀,沒有丈八矛;兩軍交戰,也不會出現武將單挑,這些都是演義小說里進行的文學加工,為了增添閱讀性和觀賞性。

那讓我們來看看,三國時期,到底有哪些真實存在的兵器。

三國時候的兵器種類,一共也就六種。

第一位:弓弩

弓弩是三國時期各兵器中當之無愧的大哥——因為它很強。

而且,「射」和「御」是我國傳統六藝之二,會騎馬會射箭,那是古人的基本功;會騎在馬上射箭,還能射的准,才是成為大將的前提。

比如,史書《三國志》中記載,關羽善騎射,呂布善騎射,趙雲善騎射,魯肅善騎射,糜竺便弓馬,數不勝數,其中最厲害的還得算董卓,因為董卓體力過人,雙手都會射箭,能「左右開弓」,且射術精湛,是一位實打實的神箭手。

畢竟弓箭之於其他冷兵器,就好像機關槍之於大刀,你拿著大刀嗚呀呀喊著衝上去,人家一顆槍子兒過來打你個透心涼心飛揚,你頂天了能砍五米人家隨便射個二三十米,那能不厲害么。

弓和弩又不同,我們常看到的也是老黃忠在馬上「張弓搭箭」,也沒聽說過誰一邊騎馬一邊射弩的,為什麼呢?

首先,三國時的弩,攜帶型的小型弩攻擊力太低且攻擊頻率還不如射箭,所以弩一般都是破壞力大的大型弩。

大型弩幾乎有半人高,又稱「腰弩」,需要人平坐地上,用腳蹬住弓干,腰腿同時發力,才能完成「上膛」的步驟。甚至還有一人高的「床弩」,甚至還有更大的——古人發明了一種東西,叫「弩車」,那玩意兒,得有一輛三輪車大小了。

大型弩雖說精度高、射程遠、殺傷性強;但速度太慢,不好操作,要上好一組弩彈,得費上九牛二虎之力,而同樣的時間,弓箭憑靠著良好的機動性,已經嗖嗖嗖撂倒了一排敵人。

所以說,弩都是步兵們的裝備,而弓大多是騎兵的裝備。面對弓弩這種有如bug一般存在的武器,古人自然有他們的辦法——加強鎧甲不就完事兒了么。

因而時間越往後,士兵的鎧甲越加優良,弓箭對士兵的殺傷力也就越來越低,如隔靴搔癢。像到了明朝,射箭更多的只是威懾作用,或者,靠著「萬箭齊發」的數量,萬一有一支箭,剛好插進了某個倒霉蛋的鎧甲縫隙中呢?

但是箭很貴啊,花這麼大代價去獲得極小的戰果,顯然是不理智的。這種時候,就輪到我們的近戰武器出馬了。

第二位:槊

這個字可以認字認半邊,念「shuo四聲」,和東方朔的朔同音。

蘇東坡的《赤壁賦》中,曹操「釃酒臨江,橫槊賦詩」,手裡拿的就是這個。

槊和槍、矛有些類似,但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槊的刃部很長,一般有50-60厘米,遠超過槍矛,這也賦予了它最大的一個特點:破壞力強。槊也是騎兵所最愛使用的另一種武器。

根據《三國志》中的記載,關羽曾快馬偷襲顏良得手,這一段描寫只有短短的十九個字: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

要是關公真的耍的是大刀,那怎麼可能拿刀「刺」顏良呢?而且關羽還是亂軍叢中偷襲得手,那肯定拿的是一把長武器而不是什麼飛刀匕首。由此推斷,關羽當時最有可能使用的武器,便是這「槊」了。

第三位:戟

方天畫戟固然是虛構的,但戟在我國的兵器史上已經是元老級別的人物,早在《詩經》當中,就有「修我矛戟」的詩詞。在漢代,戟進行演化,成了「卜字戟」。這就真的是「戟如其名」了,因為它的長相就是一個「卜」字。

戟是步騎兵通用的一種比較常見的武器,它能招架,能刺擊,能揮砍,十分全能,要是遇上行家,一把戟能給玩出花來。

若是「卜字戟」不要後面的木柄,只留戟的刃部,那他就有了另一個名稱:手戟。手戟小巧靈便,經常作為防身用具,董卓就曾拿手戟扔過呂布。看來這手戟的用法,頗像我們今天的迴旋鏢。

呂布也曾用過這種手戟,和敵人短兵相接。但是呂布真實的兵器是什麼呢?《漢末英雄記》中有一句話:「布以矛刺中汜。」原來呂布的拿手武器,是槊的親家——矛。

第四、五位:鉤鑲與環首刀

作為軍中常備的武器,卜字戟的全能常常令對手感到十分頭疼,於是東漢三國時的人就打算髮明一個專克戟的武器。

一種名為「鉤鑲」的兵器,應運而生。

兩頭彎曲像鉤子一樣,中間鑲嵌了一塊盾牌用以防禦,這便是它名字的來歷。

卜字戟因為有旁邊伸出來的小枝,雖然加強了攻擊能力,卻能剛好被這鉤鑲給招架住,此時,用鉤鑲的人另一隻手上再拿一把短武器,對著被繳械的戟鬥士就是一套連擊,直到看見大大的K.O.兩個字。

士兵另一隻手上的武器,一般就是環首刀。要論資排輩,這玩意兒應該是暴力輸出的第一位。環首刀長、重,揮砍面積很大,且單面開刃,不易折斷。總之,這把武器充斥著一種暴力美學,砍、殺、砍、殺,直至一方先倒下。

鉤鑲+環首刀,這也是三國時期普通士兵的標配。

用鉤鑲擋住敵人的攻勢,然後掄起環首刀——歐拉歐拉歐拉歐拉歐拉歐拉去死吧——

畢竟這是戰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只要有力氣就能掄的動,不需要什麼技巧,拿起來就能殺敵,新兵蛋子的最愛。從普及性和實用性來看,環首刀都是當之無愧的No.1。

第六位:大寶劍

三國時期人們已經幾乎不用大寶劍了,因為它實在是太菜了。

短,傷害低,而且劍是雙面開刃,所以劍更多的是刺擊——揮砍的話很容易導致劍的折斷。到了漢末,劍已逐漸的被環首刀取代,淡出了戰場。

但是劍有一個最最最大的優點——帥!

強不強是一時的事,但帥不帥是一輩子的事。就比如鐵甲變厚了,弓箭就不中用了;卜字戟淘汰了,鉤鑲也跟著消失了。

可李白仍會說「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辛棄疾也依然會「醉里挑燈看劍」;直到近代金庸古龍筆下的俠客,也最愛「仗劍走天涯」。

人嘛,帥一點總是沒有錯的。

所以街邊的小店,賣的也是「精品大寶劍」,而不會賣「精品大砍刀」,更不會賣「精品大鉤鑲」。連年的戰爭中,你才是最大的贏家。

8月24日,最新一期的《武侯夜話》活動,邀請到成都體育學院的教授,也是成都體育學院博物館的館長郝勤教授,來為大家講解了一下三國時真正的「武藝」到底是什麼樣的。

原來,要想在三國帶兵打仗,青龍刀可以沒有,但發達的肌肉必須要有;武將單挑可以沒有,但謀略和膽識必須要有。畢竟,手無縛雞之力的人難以統率三軍,頭腦空空蕩蕩的人只能將大好河山拱手相讓。

如今的我們,雖說生活在了一個鑄劍為犁的時代,但是這些兵器作為一種愛好、一種文化傳承,不應當就這麼淡出人們的視野。

中華武術是我國優良的傳統文化,連外國人都要用拼音畢恭畢敬地稱一句「Chinese Kong-Fu」。因而在了解的基礎上,我們若是還能再掌握一門武藝,這絕對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資有營養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日本的街上可以有那麼多走路上學的孩子
不是笑話:是中國人發明了疫苗

TAG:談資有營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