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期間,日軍的獨立混成旅和獨立支隊是怎樣規模的建制?
李三萬
摘要:在抗戰時期的有關資料里,經常可以看到日軍的獨立混成旅團、獨立支隊這樣的編製出現,那麼獨立混成旅團和獨立支隊到底算是怎樣規模的編製?
圖1:抗戰時期日軍的獨立混成旅團到底是怎樣的編製?
在抗戰時期的有關資料里,經常可以看到日軍的獨立混成旅團、獨立支隊這樣的編製出現,那麼獨立混成旅團和獨立支隊到底算是怎樣規模的編製?
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的規模很大,編製也很繁雜,光師團就有三四種。不過旅團是日軍的基本戰術單位,編組旅團級部隊的任務目標各異,在使用上極少發生跨軍級單位的調動。而日軍單一兵種的最大編製是聯隊,再以上就是多兵種合成單位:旅團、師團、軍、方面軍和總軍了。正常編製下每個步兵師團下轄2個步兵旅團(每個旅團轄2個聯隊)。日軍組建獨立混成旅團,這裡的「獨立」的基本設想,就是其不隸屬於任何師團,而由軍或方面軍直轄。所謂「混成」則是表示不是單一的步兵部隊,是「混合編成」之意,包括炮兵、工兵、輜重兵和騎兵等普通步兵旅團所不具備的特種兵部隊。
「獨立混成旅團」最早是出現在日本的陸軍之花——關東軍的序列中。九一八事變後,關東軍因兵力不足請求國內援兵,日軍從幾個常設師團中各抽調一個旅團,再加強炮兵、騎兵等部隊,派往東北作戰,就稱為「獨立混成旅團」。1934年關東軍組建獨立混成第1、第11旅團,1938年2月在華北組建獨立混成第2旅團之後,這個編製才逐漸形成定製,是兵員、火力僅次於師團、有固定編製的合成作戰單位。
圖2:獨立混成旅團是在步兵旅團基礎上再加強炮兵、騎兵
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後,日軍根據中國戰場實際情況調整,正式確立了混戰旅團的編製,並授予了番號,最初的針對目標還就是華北地區的八路軍和部分在敵後活動的國軍。因為日軍在作戰中發現,對付擅長游擊作戰的八路軍,師團規模的用兵既浪費兵力、又難以指揮靈活 :而單一的步兵聯隊火力配備及特種兵附屬又顯不足,所以催生了這一簡化版的戰術級大單位「獨立混成旅團」,一般擔負對付掃蕩八路軍的作戰任務,以及佔領區的守備任務,從而將日軍的正規師團解放出來用於主要戰略區。
《亮劍》戰史原型里,追擊八路軍三八六旅的日軍第4和第9混成旅團,就是這樣的部隊,直屬於駐太原的日本第1軍,而不隸屬於某個師團。
日軍在正面抗日戰場進行大規模進攻時,偶爾也配屬部分「獨立混成旅團」,主要擔負日軍野戰主力部隊攻取地區的佔領軍任務,比如南昌附近的獨立混成第20旅團。
戰爭期間組建(含重組、另組)獨立混成第1-136旅團(內有缺編12個番號),其中有101個獨立混成旅團投入戰場,有24個獨立混成旅團先後擴編或改製為師團,還有6個獨立混成旅團被撤銷了番號。
另外還有4個以地域命名的混成旅團:樺太混成旅團、仰光混成旅團、中國駐屯混成旅團、台灣混成旅團,後來這4個混成旅團都改製為獨立混成旅團或擴編為師團。
長按二維碼關注「老周的深度軍事」,解讀軍事歷史,點評時事風雲,感謝支持
獨立混成旅團一般轄5個獨立步兵大隊(帛琉群島獨立混成第49旅團下轄8個大隊、仰光獨立混成第105旅團轄3個大隊),旅團直屬特種部隊包括炮兵、騎兵、工兵、輜重兵。
有9個駐海島獨立混成旅團下轄獨立混成聯隊、混成聯隊。
獨立混成旅團和獨立支隊除了人數有區別之外,其實編製差不多。以獨立混成旅團為例主要分為三種:機械化野戰旅團、火力強化的野戰旅團、地方守備部隊。
機械化野戰旅團。最早出現的機械化野戰旅團是1935年長城抗戰之後,日本為了加強侵華部隊的作戰能力編成獨立混成第1旅團。除了下轄常規的2個步兵聯隊之外,還配備有2個戰車大隊,是最早出現的日本陸軍機械化部隊。因為日本的國力限制裝甲力量非常弱,因此機械化野戰旅團很多時候都是為了戰役需要臨時部署,數量非常少。
圖3:機械化野戰旅團的數量很少
火力強化的野戰旅團。最早的火力強化的野戰旅團是獨立混成第11旅團,下轄2個步兵聯隊以及野炮、山炮各1個大隊,是侵華戰場上的日本主力部隊。
地方守備部隊。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後,日本侵佔了大量中國土地,戰線拉長兵力不足,因此大量編製擔負守衛任務的獨立混成旅團。兵力包括5個獨立步兵大隊、炮兵2到3個中隊、旅團工兵隊、旅團通信隊,一般不超過5000人,看似也挺強大實際上和日軍主力相比無論在火力、機動力還是士兵能力上都相當低。直到日本投降這種守備旅團一共有104個。
在人員編製方面,1934年最開始的獨立混成旅團下轄5個獨立步兵大隊和炮兵隊、通訊隊、工兵隊、輜重隊等,總人數約5000人。
步兵大隊下轄3個步兵中隊和1個機槍中隊(編製4挺重機槍)、炮兵隊轄1個山炮中隊和2個野炮中隊。
最開始時獨立混成旅團是主要用來擔負守備任務的,同時具有小規模的野戰能力。
1945年日軍將獨立混成旅團所屬的步兵大隊改為下轄4個步兵中隊、1個機槍中隊與1個步兵炮中隊,人數達1500人的大編製。旅團炮兵則編製6門野炮與12門山炮,同時其工兵、輜重部隊也予以擴編,改編後的步兵獨立混成旅團下轄5個獨立步兵大隊及炮兵、工兵、通訊、輜重隊,全旅團約8280人,配備軍馬1800匹、步騎槍4050枝、擲彈筒120個、輕機槍120挺、重機槍30挺、平射炮10門、山炮20門、野炮12門等武器裝備,是具備相當野戰能力的作戰單位。說白了就是微縮版的師團,當然編製是一回事,實際是另外一回事,但是獨立混成旅團的戰鬥力還是不錯的,畢竟老兵能多一些,並且旅團長一般都是少將,要知道一般三單位師團的師團長也不過是少將軍銜。獨立混成旅團一般是野戰部隊,三單位師團大多是警備部隊,當過兵的人都知道野戰部隊看警備部隊是什麼態度。軍銜相同,我鳥不鳥你,那就要看我的心情了。
圖4:後期獨立混成旅團也擔負野戰任務
「支隊」是日本陸軍具有臨時性的特殊編製,為執行特定作戰任務而組建,主要由主力野戰師團中抽出其編製內的一支旅團或聯隊級別的部隊,作為基於力量並配屬給予其他特種部隊,形成獨立的戰役集團,因而也有「獨立支隊」的說法。通常僅在作戰時臨時編組,任務結束後支隊的部隊解散歸建。
如「重藤支隊」由台灣守備旅團編組參加淞滬會戰,隸屬於上海派遣軍,這是由大本營下令在不同隸屬部隊間的調動,戰役結束後返回台灣。還有大量在一個軍內組編的支隊,如1941年9月第二次長沙會戰第11軍編組了早淵、荒木、江藤、平野等四個支隊,而1942年5月浙贛會戰第11軍又另編組了竹原、今井、平野、井手等四個支隊。支隊通常以指揮官的名字命名,並隨指揮官的變動和改變。如由台灣守備部隊組成的支隊,支隊長為重藤千秋,支隊即稱「重藤支隊」。後來支隊長先後由波田重一和飯田祥二郎繼任,支隊也相應地改稱「波田支隊」和「飯田支隊」。
支隊的編製規模,大的超過一個旅團,小的只有一兩個步兵大隊;支隊長的軍銜,最高的有中將,低者中佐甚至少佐。如「安岡支隊」支隊長為安岡正臣中將,下轄第1戰車團(戰車第3聯隊、戰車第4聯隊)、步兵第22聯隊第2大隊、獨立炮兵第1聯隊、工兵第22聯隊、自動車第3聯隊、高射炮第2聯隊的1個中隊。
「大泉支隊」支隊長是大泉基少佐,該支隊1937年8月6日從關東軍第2師團抽調1個步兵大隊編成。
簡單來說,二戰時期日軍獨立混成旅團和獨立支隊就相當於中國的加強旅、加強團,不隸屬於某個師團而獨立作戰,屬於滿足特殊需求的戰術單位。
※日本人誇讚我國東風導彈,名字最好聽:一聽原因,中國網友都笑了
※突發!美軍對敘利亞動武,俄軍戰機攔截失敗:敘第4軍團損失慘重
TAG:深度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