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律風根:一個德國皇帝為什麼要創辦無線電公司?
看歷史看世界
編
者按
在音響界有一款德國品牌如雷貫耳,其名為「德律風根」,它的話筒也相當不錯。但鮮為人知的是,這個名字聽上去優雅而輕盈的品牌,其誕生動機,卻是與歐洲列強的爭霸戰息息相關,後來又一度落入納粹的魔掌,在它百餘年的歷史中,大部分歲月,都是嚴峻而沉重,優雅與輕盈,無處可尋……
自1903年德皇威廉二世創立這家公司以來,德律風根一邊行進在科技的路上,一邊也一次次被捲入國家機器的戰略中,親身歷經了科學技術的革新以及兩次世界大戰的戰火,成為穿越時光的「德國之聲」。
此文為《看歷史》原創內容,版權歸看歷史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台。
不讓英國找茬的德皇威廉二世
德律風根的創立者,是德皇威廉二世。他是德意志第一家族霍亨索倫之子孫、普魯士王國國王,以及德意志帝國第三任皇帝。他怎麼會有興趣去創立一家公司?
因為他的對手——大英帝國,在許多事情上給他找茬,比如發電報的問題。
彼時連通全球電報網路的海底電纜,主要都掌握在大英帝國手中,據美國海軍部1892年的統計,全球海底電纜的66.3%屬於大英帝國,德意志和沙皇俄國加起來還不到3.7%。
如果威廉二世敢翻臉,那麼大英帝國就可以給你「斷電」。此事讓威廉二世憂心忡忡,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在非洲大陸上弄了幾塊殖民地,但與柏林的距離,最近的都在3000公里以上,要是大英帝國把電報網路給切斷了,那後果簡直是不堪設想。
圖片來源於網路
當他得知有一種新興的通信技術,不需要線路,可以靠電波在空氣中傳播,便極為關注,興趣盎然。
這就是無線電技術。
在電報技術上,德國人並不是主導力量,那是英國人的天下。但在新興的無線電技術上,德國人有「彎道超車」的可能,因為這門技術最早的奠基人之一,就是德國人。
海因里希·魯道夫·赫茲(Heinrich Rudolf Hertz),是一名卓越的德國物理學家,他在19世紀80年代從事的研究對無線電技術發展有著重大意義。其研究成果後來為一位年輕的義大利無業游民馬可尼所知,此人算是一個業餘電學愛好者,但他有發明及經商的天賦,在整合了赫茲及許多其他無線電先驅的成果之後,馬可尼搞出了世界上第一套有實用價值的無線電報系統。
馬可尼發明的火花發射機實物圖(圖片來源於網路)
馬可尼在英國改進自己的無線電報系統,向政府高官營銷。他與英國政府之間一直關係緊張,因為英國政府總是想把他的生意國有化,而馬可尼當然不能同意,但他那精明的腦袋讓他想到了一種絕佳的方案——壟斷。
具體的操作方案,是所有出自於馬可尼公司的無線電電報系統,都是以租用而不是出售的方式提供給客戶,並配套提供操作人員,此外,馬可尼的無線電電報系統操作規程中,嚴禁與其他廠家,實際上也就是其他國家的類似系統進行互聯。
這就形成了一種事實意義上的壟斷,表面上是馬可尼的一種商業行為,但在其他國家看來,這就是大英帝國繼掌控了海底電纜網之後,又要將無線電報網納入掌中的「野蠻行徑」。
馬可尼發明的諧振式火花發射機和接收機。
兩者要調至同一頻率才能通信,
使用多架收發組合,可各用各的頻率來通信,不會互相干擾
這就是著名的7777 號專利。
這個諧振線路在一百年後的今天,仍然在用。
這是首次超越大西洋通信,馬可尼架設在英國寶竇(POLDHU)的發射天線
(圖片來源於網路)
馬可尼的無線電電報系統在嚴格意義上來講,沒有一項技術是他發明的,他只是個集成者以及商業化者,但他自恃有大英帝國撐腰,對德意志冒出來的那些科研團隊十分反感,控訴他們剽竊抄襲了自己的技術,無視自己的專利。德意志帝國當然不會承認大英帝國頒發的專利許可證,但包括德國海軍在內的相關單位,還是與馬可尼進行了幾次有關專利權的談判,而最終無果。
威廉二世在這個時候冒了出來。他早就對無線電技術有高度關切,而幾個德國無線電科研團隊與他之間也是早有聯繫,如德國無線電技術的領軍人物斯勒比教授就是他的座上賓。他深知馬可尼公司的壟斷,就等同於大英帝國的壟斷,他當然不會袖手旁觀。
在威廉二世的授意或者說命令下,德意志最優秀的無線電科研團隊在1903年實現了整合,形成一個叫做Telefunken的公司,其中文名翻譯過來就是「德律風根」。
德律風根明面上的股東,分別是德國通用電氣公司和西門子公司,實際上則是威廉二世主導下的一個國家通訊技術研發機構,其主要的訂單以及技術需求,都來自於德國海軍,德國陸軍也有一部分。從成立到1908年為止,德律風根超過七成產品都是提供給了軍方,剩下部分則給了德國民船隊——它們也是潛在的軍事力量。
德律風根的歷史,由此算是正式開始了。
德律風根廣告宣傳畫
用無線電發出的帝國之聲
德律風根與馬可尼公司最大的區別在於,它是一家研發導向而不是銷售導向的高科技企業,它主要負責技術研發,器件生產由德國通用電氣公司和西門子公司負責,銷售也不用愁,有來自於德意志政府的大量訂單。
這家公司彙集了大量英才,除以斯勒比教授為代表的老一代先驅者外,還有以喬治·馮·阿克(Georg von Arco)為代表的後起之秀。他在加入德律風根之前,曾在德國通用電氣公司效力,並與斯勒比教授一道,推動了德國無線電技術的發展。加入德律風根之後,阿克先生致力於大型遠距離無線電通訊技術的研發,因為威廉二世迫切需要能和遙遠的非洲殖民地「接上線」。
在阿克先生主導之下,德律風根從1906年開始,致力於發展遠距離無線電通訊,在當年就取得重大突破,實現了300公里距離間的通訊。到了1911年,德律風根又成功地將通訊距離提到了3350公里,證據是從位於德國本土瑙恩的大型無線電發射站發送了一個字母到3350公里外的德國非洲殖民地多哥。1912年,德律風根將瑙恩的大型無線電發射站進一步升級,配了一台功率超過200千瓦的發電機。
德律風根早期研製的話筒在訪談中使用
德律風根在無線電技術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吸引了世界各地大批同行前去學習,據某些材料稱,一代電學神人尼古拉·特斯拉就曾在德律風根效力。連馬可尼公司也放下了「架子」,派出團隊前去觀摩學習。而德律風根的無線電帝國版圖,也以德意志帝國為中心,開始擴散開來。
威廉二世再一次對德律風根的經營戰略進行了指導,當時英德關係緊張,如果戰爭爆發,英國人會在第一時間切斷通向德意志帝國的海底電纜,那麼不僅德意志帝國的對外通訊會大受影響,甚至連獲取外界消息的渠道都會喪失。
於是威廉二世想出了一條妙計:大洋彼岸有一個美利堅合眾國,那裡輿論自由、新聞業發達,有著大量的情報資源,如果在那裡建一個或者幾個無線電通訊站,用來給德國本土傳送消息,還怕英國人「斷電」?
在美國建無線電通訊設施,對於德律風根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當時以馬可尼公司為代表的大英帝國已實現跨大西洋無線電通訊,但其距離只有2000來公里,而從德國本土到美國的距離比這個遠一倍還不止。1911年,德律風根取得了在美國紐約長島塞維爾鎮修建無線電通訊站的許可,1912年建成,1914年開始與德國本土建立聯繫。與此同時,一個位於美國大西洋沿岸的小港口塔克頓,也建立起了一個德國無線電通訊站,與德國本土相聯。
德律風根早期的無線電發射站
英德在無線電上的衝突是其通往戰爭之路上的一個必然。早在1903年,威廉二世就授意德國政府出面召開全球首屆無線電通訊會議,意在借制定國際無線電通訊協議的幌子,打擊大英帝國在這方面的霸權,結果是除了英國和義大利以外,所有參會國都投票同意簽訂協議。三年後,威廉二世再開此會,結果是這次英國的盟友增加到了5個。
諷刺的是,在讓德意志帝國陷入信息孤立這件事上,除了英國人、美國人的「努力」之外,德國人自己也很「努力」。戰爭一爆發,德意志帝國政府就下令對所有通訊設施,包括無線電,進行管控,禁止私人從事無線電通訊經營活動。帝國戰爭大臣接管了通訊事務,電報、電話、無線電等通訊網路被德國陸海軍瓜分。這意味著幾乎是唯一有可能獲取外界消息的無線電通訊,在德國人自己手上,被廢掉了。德國陸海軍用無線電網路來指揮他們的步兵、軍艦調動,但幾乎不可能會用這東西去獲取外界的消息。這種信息上的孤立,是導致德國輸掉一戰的原因之一,因為帝國的最高決策者,包括威廉二世在內,得知德國以外之情勢的渠道有限,設在美國的無線電通訊站遠遠滿足不了一個龐大戰爭機器在信息方面的需求。
受到上層強力影響或者說干擾的德律風根,則在戰爭時期,集中精力研發那些供軍隊指揮官使用的無線電通訊設備,其中主要的突破是電子管技術,這種技術可以大大提升軍用收發報機之可靠度和傳輸距離。在戰爭時期,德律風根一周生產超過2000部電子管收報機和超過150部電子管發報機。此後德律風根又搞出了更加先進的真空電子管,以此造出來一批新型收發報機,供德國海軍戰艦和德國西線陸軍指揮官使用。
德國夜間戰鬥機,機頭搭載有德律風根製造的雷達
難逃之劫:被納粹看上
一戰後,德意志帝國戰敗,「德律風根之父」威廉二世下台,流亡國外。
戰敗意味著被宰割,德意志帝國戰敗後,威廉二世被迫遜位流亡海外,帝制終結。由於失去了來自於政治與軍事方面的高壓,德律風根這家極具研發實力的公司走上了自由之路,在以無線電技術為核心的領域裡,開始大放異彩。
在一戰結束後的最初十餘年中,德律風根是全球無線電技術的佼佼者,在包括廣播技術、電視技術等領域有重要影響力,其在1928年為廣播重要載體收音機設計的V-41放大器是當時全球同類設備中最先進的型號之一,而德律風根研發的一系列收音機也是名揚四海,它在話筒上也有獨到之處。德律風根致力於構建一個覆蓋全德的無線電廣播網路,為此除了興建大量無線電廣播基站外,還盡量降低廣播接入成本,也就是讓用戶少交錢。在德律風根的努力下,德國在上世紀30年代初,無線電廣播覆蓋率領先全球,連一些偏僻的鄉下農村都隨處可見德律風根的收音機。
編號為VE-301的收音機,曾被納粹黨人作為其宣傳工具
長期從事民族復仇主義宣傳工作的戈培爾,對於利用通訊技術來為納粹黨服務方面有著高深莫測的功力,而發展最為成熟的無線電廣播在他看來是「洗腦」的最佳工具。在他所主管的納粹德國「國民教育與宣傳部」中,有一個專門的部門負責對廣播事務進行管制,而他對於廣播的宣傳口號則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廣播」。不久,德律風根就被他盯上了。
1936年,一場意在炫耀納粹德國威武強大的奧運會在柏林舉行,德律風根在這場奧運會中扮演有重要角色。納粹德國除了通過無線電廣播系統對這場奧運會進行宣傳外,還使用了一個電視系統來進行現場直播,這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其無線電廣播系統和電視系統正是出自於德律風根。此外,專供希特勒演講使用的話筒,也是出自於德律風根。
不過,與接下來戈博士要推出的產品相比,這些都還只能算是「開胃菜」。戈培爾有感於無線電廣播的覆蓋率還沒有達到他和納粹政權所期望的那樣高,還不足以將納粹政權的聲音傳播到每一位德國公民的腦海中,決意開發一種廉價、可靠的收音機。
戈培爾所言的可靠,不是指皮實耐用少故障,而是能忠於納粹黨,只給德國公民傳播納粹黨需要傳播的東西,對其他「不良信息」有過濾功能。
1932年,德律風根研製的第一台電視機
在這個設計思路下,一種編號為VE-301的收音機在1933年問世了,那也是納粹黨奪權上台的一年。這種收音機並非是出自於德律風根的設計,其發明者是一位德國工業設計先驅瓦爾特·馬瑞·克瑞斯汀(Walter Maria Kersting)。此物價格低廉,在當時大約賣75馬克一台,相當於德國普通工人兩周工資。其功能也很簡單,只能收聽幾個固定的頻道,如果有人膽敢私改機器,去收聽固定頻道以外的內容,則會遭到納粹監聽部門的處理。
戈博士將這種收音機當作他的宣傳戰略重要構成部分,調集全德相關企業與機構來進行大規模生產,德律風根自然難逃一劫,被強行拉進來,提供電子管等器件。
德律風根二戰時所產防空雷達
這種收音機迅速普及全德,與此相配合的就是納粹黨精心設計的傳播內容,從1933年4月開始,每天晚上7點開始,到8點結束,會有關於納粹黨宣傳思想的固定內容,通過德律風根的無線電通訊基站放送到全德,其中每周三晚上的那一個小時是特意給德國青少年安排的,也是納粹黨下屬希特勒青年團的一項重要日常工作。希特勒對著為他特製的德律風根話筒咆哮時,也會化為電波,到達千萬台收音機那裡,然後鑽進德國人的耳朵。
已經被捆綁上納粹戰車的德律風根,此後又被強行安排完成製造雷達、軍用電子設備等任務,它的自由之路由此結束。作為納粹德國為數不多的雷達研究機構,德律風根在1933年就開始了實用雷達的研究,其所研發的「Wuerzbug」型防空雷達是二戰期間納粹德國主力防空雷達,生產超過五千台。納粹德國空軍夜間戰鬥機部隊的截擊雷達也主要由德律風根開發,至於陸軍所用電台,更是大量出自於德律風根。
20世紀50-60年代,德律風根推出的電視機和收音機
戰爭的結果當然是又一場戰敗。在那之後,德律風根又隨著德國的新生而新生,並洗去長久的嚴峻與沉重,以電視、音響、話筒等產品,為自己換上一個優雅輕盈的新面目。
TAG: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