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遇辱的態度與境界

遇辱的態度與境界

圖源網路

文/譚振江

大文豪雨果曾認為:「最偉大的人,也是最能忍辱的人。」此言十分精當。儘管人們的教養、閱歷、信仰千差萬別,但遇辱時往往是一塊試金石可將人的心胸、氣度、境界和智慧都暴露無遺。不妨看看遇辱時都顯現出哪些不同的態度與境界:

生活中經常會看到為點小事,如公交車的座位就互不相讓,甚至動怒動粗。這是最常見也是最低層次遇辱時的情形。要說這是雞腸小肚缺乏雅量的話,但歷史上也有些人視個人名節神聖不可侵犯。《晏子春秋》記載春秋齊景公時代「二桃殺三士」的故事。換在重實利的當下,也許就毫不在乎這些了。當然這與文天祥、譚嗣同等志士慷慨赴死、捨生取義不可同言而語。這種態度,不妨稱之為「不忍不讓」吧。

歷史上人與人、家與家、國與國之間因仇恨演繹了許多復仇雪恥之事。越王勾踐身為吳王夫差的階下囚,為保全性命忍氣吞聲,甚至遭受舐屎大辱。其卧薪嘗膽,忍辱負重之心,非常人所能比。戰國時魏國大臣須賈的門客范雎,因被須賈懷疑通齊,先是被魏相魏齊鞭笞,後又身遭魏齊客人輪流小便的凌辱。在潛逃秦國並被封相後,他開始伺機報復。先羞辱作為魏使的須賈,後又迫使魏齊自盡。古往今來,如此冤冤相報之事還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反覆上演。伍子胥雖然以極端的鞭楚王之屍報了仇,但他最後還是因讒言而受禍。智者當知:辱他,如同「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而墮其面;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飛其身。」這種境界與態度,不妨稱其為「忍辱雪恥」吧。

傳統中國社會人們大都習慣忍讓,無法忍受了才反擊。韓信早年就遭受胯下之辱而無驚變。《水滸傳》中林沖,起初高衙內調戲其妻時,他且忍且讓。高俅欲置他於死地,他被逼無奈才反抗。水泊梁山眾多弟兄的遭逢都與豹子頭相近似。

但也有些賢德之人,即便遇到常人無法忍受的侮辱也能逆來順受。《史記》就載有古代趙國藺相如為了維護大局,甘願承受居功自傲的廉頗的蓄意欺辱,以和寬人的佳話。《新唐書?婁師德傳》記載曾在武則天當政時做過宰相的婁師德,他弟弟受委派去代州為官,臨行前他教導弟弟遇事要忍耐。弟弟回答他:「若有人吐痰到我臉上,我自己把它擦乾來。」婁師德說:「還不行,你自己把它擦乾淨了,是想避開別人的怒氣,應該讓它自己干吧。」這就是成語唾面自乾的由來。

晚清重臣曾國藩也曾以他四次忍辱的遭遇開導他弟弟國荃。其中,咸豐四年他兵敗岳州靖港時,跳水自殺被幕僚救起,狼狽不堪。次年又兵敗於鄱陽湖,湘軍百餘艘戰船被太平軍焚燒,他也險些被俘。怨敵們為此幸災樂禍。所以他告誡其弟,平生的長進全在受挫、受辱之時。這也警示世人,要懂得「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的道理。學會不爭,才能無辱常在。這種境界與態度,屬於典型的「忍辱息事」。

司馬遷在《史記》自序和《報任安書》中,兩次借古言今,借他言己:「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因受李陵案牽連他遭宮刑大辱。但他忍恥含垢、堅忍負重終於完就了「史家之絕唱」——《史記》。

古代有許許多多如孟子所推崇的擔當「大任」者,他們在飽受屈辱中磨鍊了偉大的心性與意志。文王被商紂囚於羑里,並遭逼迫其食親之肉。他難忍能忍、難讓能讓,終參悟天地之智慧,成一代聖明。舜帝堪稱難忍難忍的偉大楷模。舜年幼喪母。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暗算他。面對虐待、陷害,舜沒有憤恨之意、報復之心,仍恭敬父母,悌愛弟弟。相傳天地為之動容。帝堯為之感動,並禪位於他。舜樹立了世俗社會發憤忍辱境界的道德標杆。

最後要讚歎的境界與態度,恐怕屬於超凡脫俗者。佛學因果論認為世間發生的一切皆為因果。因此,通常學佛修行者受辱要「反求諸己」,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可遇辱而生嗔恨。佛教倡行修鍊「六度」波羅蜜,忍辱就是其中之一。佛學緣起性空論認為萬事萬物終為空,辱如同泡沫,對修行者來說本無辱,榮辱皆可忘。如同莊子所言「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曾說:「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在流血,一顆心在寬容。」如果「心在流血」,那在佛學看來這還夠不上真心寬容。日本江戶時代白隱禪師的忍辱真可謂令人折服。有一女孩未婚有孕。父母親逼問,她情急之下妄稱是鄰近僧人白隱所為。女孩父母親對禪師怒不可遏。孩子降生後,還將其塞給了禪師。對此莫須有,白隱禪師沒有辯白,安之若素,頂著世人的辱罵和白眼出門化緣奶汁。嬰孩的母親終於不忍心,對家人說出了真相,向禪師陪罪。能這樣安忍於辱,堪稱忍辱的最高境界了。

辱與榮是人生無法規避的課題。遇辱顯現出的心胸與境界,可反觀遇榮時的態度。榮辱觀影響著人生的價值取捨與生活態度。對此,每個人尤其那些奢望「王者榮耀」的人要多多思考並在實際生活中學會放大心量去善待、處置和化解它。

作者:譚振江,南昌航空大學文法學院教授、編審,兼《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編委。現已在《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中華讀書報》《中華詩詞》等報刊發表隨筆、評論文章60餘篇;在《甘肅社會科學》《理論導刊》《黑龍江社會科學》《青年記者》等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

關於開問

開問是一個文章作品發表平台、文檔協作平台、文檔類活動平台。「共同創造更美的世界」,是開問的信仰。

開問目前有網站(www.openwhy.cn)和APP,設有包括「心學」在內的多個頻道,歡迎抒寫和分享你的世界,亦可同時投稿至「心學」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崔永元先生,感謝您,外加跟您說幾句話
你是一切力量的中心:你變了,一切就都變了!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