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麥肯錫:2030年AI將為全球經濟貢獻13萬億美元 國家間差距可能進一步擴大

麥肯錫:2030年AI將為全球經濟貢獻13萬億美元 國家間差距可能進一步擴大

人工智慧(AI)工具和技術在商業和全球經濟中的作用已成為一個熱門話題。這並不奇怪,因為人工智慧可能會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上帶來前所未有的劇烈變化。人工智慧革命尚未起步,其帶來的大部分經濟影響尚未顯現。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一項新研究試圖模擬人工智慧對世界經濟的影響。首先,它建立在對公司行為和各部門動態的理解基礎上,形成一個自下而上的視角,關於如何採用和吸納人工智慧技術。其次,它考慮了國家、公司和工作者在向人工智慧過渡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顛覆。在這一過渡時期,很可能會產生一定的成本,並且需要將它們納入任何估算中。該分析研究了經濟收益和損失如何在公司、僱員和國家之間分配,以及這種分配如何阻礙人工智慧收益的獲取的可能情況。第三,這項研究調查了許多國家的人工智慧的動態--這些國家在該方面具有相似的特徵--目的是提供一個更具全球化的視角。

根據目前獲得的最佳信息,該分析應該被看作是「人工智慧的潛在經濟影響」的風向標。主要發現如下:

1. 人工智慧為全球經濟活動做出貢獻的潛力巨大

2. 一個主要的挑戰是採用人工智慧可能會擴大國家、公司和工作者之間的差距

一、人工智慧為全球經濟活動做出貢獻的潛力巨大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研究了五大類人工智慧: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虛擬助手、機器人過程自動化和高級機器學習。公司可能會在不同程度上使用這些工具。有些公司會採取機會主義方法,只測試一種技術,並在特定的功能中進行試驗(我們的建模將這種方法稱為採用)。其他人可能會更大膽一些,採用這五種方法,然後在整個組織中吸納它們(我們稱之為完全吸納)。在這兩個極點之間,將有許多公司處於不同的採用階段;該模型還捕捉到了這種部分影響。

到2030年,平均模擬顯示,大約70%的公司可能至少採用了一種人工智慧技術,但只有不到一半的公司會完全吸納這五種技術。

一些障礙可能會阻礙人工智慧快速採用和吸納。例如,後期採用者可能發現很難從人工智慧中獲益,因為領跑者已經抓住了人工智慧的機會,而後期採用者在開發能力和吸引人才方面落後。

儘管如此,從我們模擬結果的全球平均採用和吸納水平來看,人工智慧有潛力在2030年之前為全球帶來約13萬億美元的額外經濟活動,或比今天的累計GDP高出16%。這相當於每年貢獻1.2%的GDP增長。如果交付使用,這種影響將與歷史上其他重大技術的影響相媲美。

影響人工智慧驅動的生產力增長的因素多種多樣,包括勞動力自動化、創新和新的競爭。微觀因素,如採用人工智慧的速度,和宏觀因素,如全球連通性或一個國家的勞動力市場結構,都是人工智慧影響規模的因素。

我們的模擬測試了7種可能影響渠道。前三個因素與人工智慧的採用對生產要素的需求和組合的影響有關,而這些生產要素對公司的生產率有著直接的影響。其他四個是與採用人工智慧有關的外部因素,與廣泛的經濟環境和向人工智慧的過渡有關。我們承認,這7個渠道不是確定的,也不一定是全面的,而是基於我們目前的理解和當前趨勢得出的(表1)。

人工智慧的影響可能不是線性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呈加速增長。到2030年,人工智慧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可能是未來五年的三倍甚至更多。採用和吸納人工智慧的S曲線模式一開始可能很緩慢,因為學習和部署這些技術需要大量的成本和投資,然後在競爭累積效應的推動下加速,並伴隨著流程創新提高互補能力。

如果將這種「緩慢燃燒」的影響模式解釋為人工智慧影響有限的證據,那將是錯誤的判斷。對於那些早期採用這些技術的人來說,福利的規模將在未來幾年逐漸擴大,而那些有限或沒有採用這些技術的公司將因此付出代價。

二、一個關鍵的挑戰是採用人工智慧可能會擴大國家、公司和工作者之間的差距

儘管人工智慧可以促進經濟活動,但其收益分布可能並不均衡。

人工智慧對國家可能產生怎樣的影響?

人工智慧可能會擴大國家間的差距,加劇目前的數字鴻溝。各國可能需要制定不同的策略和應對措施,因為人工智慧的採用率是不同的。

人工智慧採用的領導者(主要在發達國家)可以提高他們對發展中國家的領先地位。領先的人工智慧國家在凈經濟效益方面可能比現在多獲得20%到25%,而發展中國家可能只獲得5%到15%。許多發達國家除了推動人工智慧在GDP增速放緩之際實現更高的生產率增長外,別無他選——在很多情況下,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此外,在這些經濟體中,工資水平很高,這意味著用機器替代勞動力的動機比低工資的發展中國家要強烈。

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家往往有其他方式來提高生產率,例如重組產業。因此,他們推動人工智慧的動力可能會不那麼強烈(無論如何,與發達經濟體相比,人工智慧可能會給他們帶來經濟效益相對較小,)。一些發展中國家可能被證明是例外情況。例如,中國已經制定了成為人工智慧供應鏈全球領導者的國家戰略,並正在大舉投資。

人工智慧對企業可能產生怎樣的影響?

人工智慧技術有可能導致領先者(在未來五到七年內上下完全吸納人工智慧工具的公司)與非採用者(到2030年不採用或部分吸納人工智慧的公司)的表現存在差距。

在採用人工智慧技術範圍的一端,領跑者可能會獲得不成比例的好處。到2030年,它們的現金流可能會增加一倍(經濟效益減去相關投資和轉型成本)。這意味著,未來10年將有大約6%的年度凈現金流增長。領跑者往往擁有強大的IT基礎,對人工智慧的投資傾向更高,並且對人工智慧的商業案例持積極的看法。

在採用人工智慧技術的另一端,假設成本和收入模式與今天相同,非採用者的現金流與現在相比可能會下降20%左右。這種利潤壓力的一個重要驅動因素是,企業之間存在著強大的競爭動力,它們可能會將市場份額從落後的企業轉移到領先的企業,並可能引發關於人工智慧利益分配不均的爭論(表2)。

人工智慧對工作者可能產生怎樣的影響?

個體員工之間的差距可能會擴大。對工作的需求可能會從重複性的工作轉向社交和認知驅動的工作,並且需要更多的數字技能。以簡單重複性或低水平數字技能為特徵的工作,到2030年,佔總就業的比例可能從40%左右降至30%左右,降幅最大。最大的需求可能是在非重複性活動和那些需要高數字技能的工作中,從大約40%上升到50%以上。

這些變化將對工資產生影響。我們假設,大約13%的工資賬單會轉移到需要非重複性和高數字化技能的領域,這些領域的收入可能會增加,而重複性和低數字化技能領域的工作者可能會經歷薪資漲幅停滯甚至減薪。後者的工資佔總工資的比例可能會從33%降至20%。

就業和工資差距擴大的一個直接後果,將加劇對人才的爭奪,尤其是那些擅長開發和使用人工智慧工具的人。另一方面,對於缺乏數字及認知技能且比例仍然相對較高的一部分人來說,存在結構性供應過剩的可能性。

總體而言,人工智慧的採用和吸納可能不會對凈就業產生重大影響。全職就業需求可能面臨巨大壓力,但總體凈影響可能比許多人擔心的更為有限。我們的平均全球情況表明,全職等效就業需求總量可能保持不變,甚至到2030年可能對就業產生略微負面凈影響。

人工智慧的機會是巨大的,但毫無疑問,它的滲透可能會造成顛覆。人工智慧的生產率紅利可能不會馬上實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影響可能會加速增長;因此,初期投資的好處在短期內可能並不明顯。需要耐心和長遠的戰略思考。

政策制定者需要表現出大膽的領導力,來克服公眾對自動化所帶來的工作威脅的不安。公司也將在尋找解決方案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培訓以及再培訓人們與人工智慧一道工作來完成複雜任務的技能。個人將需要適應一個新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工作更替可能更加頻繁,他們可能不得不過渡到新的就業類型,他們可能必須不斷地更新和升級他們的技能,以適應一個動態變化的就業市場的需要。

藉助創造新工作崗位取代舊工作崗位的歷史趨勢,並考慮到人工智慧技術通過智能自動化可以調整較低勞動力產出比,人工智慧投資驅動的新工作崗位到2030年可使就業增加約5%。總生產率效應對就業的正向貢獻約為1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前瞻網 的精彩文章:

SpaceX「獵鷹9號」4型火箭今日最後一次發射 為國際空間站送一個AI機器人
豐田贊助世界首艘氫動力無人船 將進行6年環球航行

TAG:前瞻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