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形勢微妙:誰是時代重壓最大的承受者,誰正在成為共克時艱的主力軍?

形勢微妙:誰是時代重壓最大的承受者,誰正在成為共克時艱的主力軍?

智谷趨勢(ID:zgtrend) |  路口大爺

「共克時艱」,最近朋友圈、自媒體曝光率有點高。

不過,這個詞還真未成為標準書面語。近兩年,它見諸高規格的政府文件、中央媒體,印象比較深的只有兩次。

最近的一次是剛進入2018年下半年央廣的發文。這篇文章主要是對著惡化的中美貿易爭端去的,當然也提到世道艱難。

而上一次則是出現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在講到宏觀經濟的時候,提到「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而要持續推動結構性改革」,「只要我們萬眾一心,共克時艱,就一定能夠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事實上,只是貿易問題遠不需要「共克時艱」,比起2016年,需要共克的還真是今年不樂觀的經濟。

怎麼能體現「共克」,答案是稅。

不過,共克肯定有主力、有配合。只要不大量印鈔,總需要有一個局部來承擔歷史重任,說白了就是承擔更多的稅收轉嫁,這就值得斟酌了。

01

為什麼要徵稅?

一是形勢不等人。

二是在官方的認定里,似乎也沒什麼其它更好的手段了。

年中政治局會議一錘定音,新一輪大基建上馬,政策力度遠超過往五年,地鐵審批一夜解凍,中西部的川藏鐵路、貴州高鐵工程熱火朝天。

中國寄希望於用「鐵公雞」托底經濟,用放水來拉動更多的社會投資和消費。

官方一定知道隨著此前數輪大基建的完成,基建對於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邊際效應已經飛速下滑。新一輪基建從長遠看,一定會出現低效、虧本、甚至高額債務的憂思,只是火已經燒到了眉毛。

所以,儘管民間在爭議大基建還是大減稅,但……

有研究機構測算,今年上半年地方隱性債務增量2.3萬億,同比少了1.4萬億。激進的地方債務擴張受約束,借不了新債自然就還不上舊債。標誌性事件是8月出現了第一隻城投債違約。沒有人知道有很多地方債緊繃著,離斷裂邊緣不遠。

於是,財政刺激還是啟動了。

地方政府一瞬間彷彿久旱逢甘霖,它至少拖住眼前的危機。

但地方財政窟窿多大,誰知其數?

房地產的泡沫不能繼續放任,「房住不炒」大勢不變,土地財政的老路今天已走到了盡頭。缺了這麼大一塊蛋糕,你讓地方用什麼去填補。

更何況,該花不該花的錢早已經花了,多地入不敷出。1-4月全國上下只有上海、浙江兩地實現財政盈餘,湖南耒陽拖欠在職公職人員工資,成為地方財政惡化的樣本。

外部環境的挑戰也不可低估,外貿第一大省廣東的製造業PMI在30個月以來首次跌至榮枯線下,出口訂單更是連續三個月收縮到榮枯線下,廣東經信委分析稱,「穩中有變的形勢已經初步顯現」。

節流幾無可能,以支定收,為今之計,表面上最合乎情理的就是增收。

經濟總量大體穩定的情況下,增收必然要重新調整利益格局。

誰能夠成為增收的中堅力量?是兢兢業業的民營企業,還是威風凜凜的資本;是基數眾多的中產群體,還是手握實權的富人?不管經濟是不是下行,這些總歸是社會富裕層,抵禦風險的能力還是比較強的。

目前來看,政策幾乎涵蓋了所有各方。

02

企業被困住了手腳,躲不過

讓企業多繳一些,看似有理有據。

中國近些年幾乎年年都在減稅。上個月中國財長向路透表示,(2018年) 從目前看中國全年減稅降費的規模將超過年初預計的1.1萬億元人民幣。

過去三年多來 ,中國還先後降低社會保險費率4次,總體社保費率從41%降到了37.25%, 累計已減少企業成本約3150億元。

政府在不斷給企業減負,但據《中國企業社保白皮書2018》數據顯示,中國社保基數合規企業比例為 27% 。

你們企業一方面享受政府減稅,另一方面又不給職工社保足額繳納,太不夠意思了。不向你們收還向誰收?

國泰君安測算顯示,如果嚴格執行,全國企業與個人將補繳共計近2萬億元。哪怕合規企業只提升到一半,國庫收入也足夠誘人。 可謂征繳空間極大。

而且,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養老保險基金改為中央調劑,各省份的上解金額與實際繳費額無關,與職工平均工資和應參保人數有關,因此 各地征繳動力十足。

這不,立馬就有案例出來了。

江蘇常州,一家玻璃製造公司被追繳十年社保超180萬元,震懾力十足。

說了這麼多,企業也是有委屈的地方。

廣州地稅局這兩天就炸了鍋。許多中小企業主圍著專管員抱怨,「我們(過去)都按照社會平均工資繳納了這麼多年社保也沒見你們說不行,現在這個經濟環境還來追補,這就是要企業註銷啦。」

按照社會平均繳納社保這的確不合規矩,但是以往政府與企業彼此心照不宣。畢竟,即便不承認世界銀行說的中國的綜合稅率高達67.3%,但也知道中國稅率一點都不低。

僅看社保繳費率,中國在全球處於高繳費之列,不僅擊敗發展中國家,也普遍贏了發達國家。

企業叫苦,地方則喜上眉梢。

缺錢的地方早已付諸行動。安徽銅陵、河南汝陽、湖北襄陽……進行社保追繳,黑龍江展開了基本養老保險費征繳專項整治行動。

社保「稅」如果嚴格執行,悲觀者預期,一場企業倒閉潮不可避免。

國泰君安測算,若企業與個人按照當前費率共同承擔,將影響企業利潤總額13.4%,短期企業負擔劇增。若完全由個人負擔,則進一步壓低當前居民消費,累計對GDP帶來1.5個百分點的衝擊

清華大學的專家安慰道,「國家有關部門會統籌考慮,預計明年我國進一步降低社保繳費費率的可能較大」,且聽且珍惜。

03

個人的小生活也平靜不了

個稅改革降下的那點費用,根本抵消不了嚴征社保的影響,它直接降低了個人可支配收入。

專家勸誡眾人要大格局,不要一味盯著手裡頭這點錢少了,「即使社保費扣繳的多一點,但實際上這對大家未來拿更多的養老金,是有很大好處的。」明白人都清楚,貨幣貶值的時代,誰還在乎以後?

事物都在普遍聯繫之中,嚴征社保引發公司裁員潮,用臨時工來替代正職員工以減少社保支出,在日本是有先例的。

個人收入減少、職業危機閃現的同時,生活支出還在加大。

在北京生活的M君,一個月薪不過7000的年輕人,在月租3500的自如公寓里掙扎猶豫,他還能留在北京嗎?各地接連爆發的豬瘟、蔬菜之都壽光的水災,不止擊潰了農戶們的生存線,也衝擊到他一個都市小白領的生活,雞蛋貴了,同樣價格的麵包變小了,蔬菜豬肉統統在漲價,連熱衷研究熊A的新中產上司如今也天天嚷嚷著要「關燈吃面」「消費降級」云云。

通脹的威力已經從各種民生消費品的價格上釋放出來,無人是孤島。這一代的年輕人,對「大放水」的副效果終於隱隱有了危機感,只是還缺了點上一代對通脹的恐懼感,民國時期有場惡性通脹讓民眾辛苦積累的財富化為烏有。

通脹是對全民隱形的稅收。

而今貿易戰當前,國內消費這駕馬車卻因為房貸、物價上漲種種壓力有了偃旗息鼓的苗頭,將稅收負擔攤到每個個體的頭上,並不是長遠之計。

04

窮人和富人,也再一次站到了對立面

都說稅收向來是偏袒資本,怠慢了實業,經營所得最高稅率35%,財產所得稅20%,但這次有的資本也受到了遏制。

上一周,稅務局就在資本圈中丟下了一個深水炸雷——創投自18年某日起個稅繳納要從20%提高至35%,行業人士悲呼「如是,創投圈已死。」

資本寵兒娛樂行業在今年也被卷進了稅收大徹查的風暴,自8月1日起,影視圈將執行新稅制,稅率會從原本最低6.7%左右,直接飆升到42%,而且要求按照新稅制一次性補繳6個月的稅款。

一邊是創投人哭訴「2018年是中國創業投資環境最差的一年」,娛樂圈人士悲喊「再也不會有人投資拍戲了」。

另一邊卻是工薪階層在看熱鬧:憑什麼工資收入100萬以上的就得交45%的個稅,你們創投幾百上千萬的賺頭才交20%的稅,你們明星上億收入才交6%的稅,我們打工的就活該苦逼?

此次的個稅改革紅利,本就因社保征繳而抵消了工薪階層普遍受惠的感受,又因為起征點只上調至5000元,遠遠跟不上這些年通脹的增速,而最高稅率高達45%,工薪階層的中高層,也就是社會的中產階級,成為了稅負最高的群體。

而真正的富人和其他不靠勞動生活的人稅負反而低,甚至不納稅——

財產所得稅20%,事實上多數情況下財產所得都可以免稅:個人持有上市公司股份一年以上的,股息和紅利所得免稅;外籍個人從外商投資企業取得的股息、紅利所得免稅;股票轉讓的溢價所得免徵所得稅。

富人和窮人之間巨大的稅負差異,對社會的創造力和積極性帶來不小的打擊,向富人徵稅的呼聲越來越大,其中隱含的社會貧富分化與衝突不言而喻,但是動既得利益方的蛋糕,阻力難以想像。

當大減稅的改革共識無法得到滿足時,稅收的大棒又要揮向誰?

誰來成為共克時艱的主力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黑馬 的精彩文章:

智能零售白皮書發布:實體零售業還可以這樣破局
海那邊完成來自攜程的B輪融資,具體金額未做透露;蘇墾農發擬收購七河生物不低於51%股權……

TAG:i黑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