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本在台強推日語的至暗時刻

日本在台強推日語的至暗時刻

原標題:日本在台強推日語的至暗時刻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台灣「行政院長」賴清德近日宣稱要確立「雙語政策」,把英語列為台當局「第二官方語言」。批評者直言,這是「去中國化」的「文化台獨」之舉。試圖在語言問題上「搞小動作」、逐步切斷台灣對中華文化認同的這種套路,島內民眾並不陌生。百年前,日本正是用強制普及日語的方式,試圖徹底吞併台灣。


「書房」對陣「國語傳習所」

1895年日本通過《馬關條約》從清朝割佔台灣時,對於如何處置這筆「天上掉下來的意外之財」,其實並沒有成熟的方案。有人一度主張仿照當時英國殖民印度的模式,保留當地文化傳承,以宗主國的形式進行間接統治(後來日本扶持偽滿洲國就採用類似的做法)。但最終日本為了將台灣徹底「吞下」,決定利用普及日語的方式,使台灣人逐漸喪失原有的民族性和文化認同, 最終從思想上征服台灣人。按照當時的設想,「徹底同化台灣」可能將花費百年時間。


1895年6月17日,日本對台灣的殖民統治剛開始,台灣總督府首任學務部部長伊澤修二就在次月創立日語學校,緊迫的心態由此可見。1896年初,台灣總督府將日語正式確立為「國語」,並設立「國語傳習所」推廣日語。當年年底,全島的「國語傳習所」已達14個。


不過剛被割占的台灣各種起義和反抗此起彼伏,對學習日語更是極其抵觸。當時台灣依然沿襲中國傳統的書塾、縣學等教學模式,日本將這類傳統中國學校一概稱為「書房」。根據日本殖民當局的統計,在1898年,全島共有1707所「書房」。相比之下,「國語傳習所」不但數量少、入學率低,出席率更差,甚至還出現過上級派員來視察時,「國語傳習所」只能從附近的書塾找學生來充數的笑話。


日本自然不甘於同化台灣的「百年大計」成為笑柄。1898年7月,台灣總督府下令用「公學校」取代「國語傳習所」,對台灣兒童展開「強制義務教育」。其時「公學校」的日語教學時數竟佔總課時的七成。台灣總督府同時強令「書房」也必須增加日語教學。「雙管齊下」的做法終於讓「書房」逐步退出歷史舞台。1933年台灣「書房」減少到129所,1940年只剩下17所。

「皇民化運動」撕掉遮羞布


按照日本殖民當局的統計,1937年台灣已有37%的人口能講日語。但實際效果並不理想。當時有日本學者對此批評稱:「持續四十年的國語(日語)普及事業可說徒具虛表,而未具實效」,原因是台灣民眾只有在學校、演習會、廣播節目等特殊場合才使用日語,「學生一走出課堂就改說中文」。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民族意識漸漲的台灣民眾對祖國的關注,以及回大陸參加抗戰的熱潮都令台灣總督府倍感焦慮。時任台灣總督小林躋造提出,必須徹底切斷台灣人與祖國大陸的精神聯繫,最根本的方法莫過於教育。於是更激進的同化措施出台,這就是臭名昭著的「皇民化運動」。


1937年1月,台灣總督府率先廢止《台灣日日新報》《台灣新聞》和《台南新報》的中文版;同年6月,取消所有中文報紙。至此,日本殖民當局標榜「尊重台灣原有文化」的「遮羞布」被徹底撕下。全面抗戰爆發後,台灣總督府除了加大推廣日語的力度外,還下令全面禁用中文,不學日語的人會被罰款,不講日語的公務人員要撤職。台灣學生不但被要求在任何場所都須說日語,而且還得勸說家人也說日語。當時不懂或不講日語者在升學、就業、生活等方面會受到歧視。後來甚至出現火車站拒絕給不講日語的人售票的情況,說「不懂日語者滾回支那去」。


除了「揮舞大棒恐嚇」,日本殖民當局也拿出「胡蘿蔔誘惑」。從1937 年開始,台灣總督府對那些全家所有人24小時都用日語交流的台灣家庭給予「國語家庭」的稱號,大門外可懸掛「國語家庭」的認定標牌。當時「國語家庭」可不只是「榮譽頭銜」,還可以享受許多優惠政策,比如小孩更有機會讀書、公家機關優先任用、食物配給較多等。在利誘之下,1937年至1943年期間,台北共有3448戶被認定為「國語家庭」,占當時全台北戶數的1%。

日本官方統計,1943年台灣能說日語的人數已超總人口的80%。雖然官方數字好看,但後世學習外語的經驗告訴我們,這種突擊學日語的真實效果實在擺不上檯面。當時台灣人說日語的真實情況是什麼呢?原來由於在台傳授日語的老師本身發音往往就不標準,台灣人說的日語口音很重。和後來的「中式英語」一樣,台灣人說的日語時常是按照漢語思維方式拼湊出來的,完全失去日語的「神韻」,被日本人鄙視地稱為「台灣國語」。當時日本教育學者山崎陸雄就激烈地批評說,「如果這樣俗惡變形的國語在台灣普及,那麼不得不說當初的國語運動完全失敗了。」


在日本殖民者軟硬結合的舉措和種種同化手段下,台灣出現不少「皇民化分子」,他們通過改為日式姓名成為真正的「皇民」。據不完全統計,1945年僅台北就有約7%的家庭改了日式姓名。很多被「洗腦」的台灣青年在戰爭後期報名參加日軍,成為太平洋戰場上的炮灰。


抗戰後正本清源


儘管日本殖民當局的文化同化措施造成了島內部分人的畸形心理,但台灣有識之士的反抗活動從未停息。他們曾掀起過「反國語普及運動」,暗地開課教授漢文漢學,為躲避日本人的耳目,不時還用閩南語和客家語授課。1941年,台灣文化協會成員吳海水等200餘名知識界人士反抗日本殖民統治,被日本軍警抓捕下獄,多人慘死獄中。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中國軍隊開進台北城時受到熱烈歡迎,不僅台北街道兩旁站滿了人, 就連房頂上都有人揮舞中國國旗高喊「萬歲」,顯示當年日本的文化同化構想徹底破產。隨即全台灣出現學習「國語(漢語)熱」,各種國語節目和國語補習班紛紛出現。

為消除台灣的日本文化殖民印記,除了開設各種國語培訓機構外,當時國民政府還成立「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起草了一系列國語推行條例,並出版大量國語學習的書籍和刊物。國民政府要求台灣課堂上必須以國語授課,並重點加強國語和歷史、地理課程。為解決師源不足的問題,還專門從全國徵選上千名教師赴台。從1946年開始,台灣與大陸的教育課程也實現接軌,並鼓勵台灣學生到大陸求學,僅1946年秋就選拔100名公費生到全國各大學就讀。台灣媒體對這段歷史評價說,當年國民政府大力推行國語,雖然也遺留了不少問題,但的確讓兩岸重新實現融合。(武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網 的精彩文章:

再越獄!法「頭號歹徒」乘直升機逃離監獄,上次是炸監獄大門
羅援:日本去年沒閑著

TAG: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