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大學問大、權多項目多:學閥當起科研「掮客」!
來源:《半月談》2018年第16期
作者:半月談記者關桂峰
一手要項目,一手「轉包」「分包」,這種現象不僅發生在工程承包領域,在科研領域也時有發生。當前,科研「以項目論成敗」的導向使得科研人員不得不積極爭項目、囤項目,干不完再分包出去;一些學閥壟斷大項目,充當項目「二傳手」;甚至個別科研人員在項目中「藏貓膩」,通過假分包、假外包,虛報勞務費等方式違法套取項目資金。
囤項目,再「分包」:學閥當起科研「掮客」
「在高校,雖說教書育人是主業,但做項目才是創造價值的活動。」某985高校青年教師李純(化名)點出了當今學界對於科研項目「格外重視」的原因。
科研人員反映,科研項目在職稱晉陞、人才計劃評選、學科評定等方面是重要的衡量指標,許多高校、科研院所都在積極申請項目。「科研就是以項目論成敗,項目附帶著論文,項目多論文也就多,項目多招的學生也就多。」一名科研院所工作人員透露。
某高校生物教師告訴半月談記者,自己一年多次申請項目,「中籤率」差不多是25%,即便知道做不完,也要多拿幾個。目前,他正在做一個立項資金近百萬元的項目。「這個項目分解成任務A、B、C……有的是由自己的學生做輔助工作,有的則是外包給相關公司去做,最後交給我匯總處理。」這名教師說。
部分科研人員坦言,要跑項目,某種程度上就要靠托關係。某知名高校副教授對半月談記者說,請客吃飯,搞好關係,這樣才好拿項目。
官大學問大、權多項目多。不少高校教師、科研人員還反映,當前科研項目按照行政級別分配的現象十分常見。院長、校長、院士等身居「高位」的人更容易利用自己的聲望和人脈關係,「拿項目」「攬課題」,然後再轉手出去。
「幾個大佬拿項目,拿到大筆經費再轉包給同事或自己帶的學生做。」一名高校科研人員說,一個立項資金200萬元的項目,分給別人去做,可能就給他們180萬元經費。他坦言,年輕的老師往往只能申請到「豆腐塊」項目。
在華東地區從事信息科學研究的一名青年科研人員說,自己的導師是某科研院所所長,業內有一定知名度,與相關部門關係到位,自然容易拿到數額巨大的項目。拿到項目後,再找幾家外面公司和學生一起做。
假分包鑽空子,項目資金有流失隱憂
目前,項目分包自有其存在理由。許多大型科研課題複雜程度高,一個課題組往往難以獨立承擔,需要與其他科研院所或者科研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共同完成。
某科研院所信息科學科研人員告訴半月談記者,大項目下面有若干子課題,這些子課題難免與其他項目存在內容交叉,將部分子課題分包給有研究基礎的其他學者或公司順理成章。
同時,項目分包有時也實屬無奈。某高校科研處負責人說,有的課題上半年立項,下半年就要求結題,只有半年時間,老師們只能將活兒外包出去。
但項目分包行為,很容易讓人打起違規套取科研資金的歪主意。正在參與某科技專項的一位科研人員直言,課題分包給關聯公司的慣常做法是以承租實驗設備、委託科研的名義將課題經費轉移至關聯公司。
以他參加的項目為例,該課題部分經費就是以委託科研的名義分包給長三角地區的兩家公司。而這兩家公司實際都是有關聯的自辦公司,他本人則在公司里領取「專家費」。
業內人士透露,一些科研人員以子課題需要相關單位提供技術協助或者諮詢為借口,通過與相關單位或企業簽訂合作協議的手段,將科研經費撥付給該單位或企業,事後以其他名目將科研經費套現後返回到自己手中。有的則是找一個「中間人」註冊公司,把項目分包給這個公司,而「中間人」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就是科研人員自己。而在此過程中,利用「中間人」公司虛列勞務費,成為套取項目經費的常見手法。
至於「中間人」公司能不能「接得住」項目,有業內人士表示,項目通過驗收其實不難,評審專家互相認識,你給我行個方便以後我也給你行個方便。
※沒有巧克力和玫瑰花,古人怎樣過七夕?
※腦瘤狙擊手林松和他的神外「蛟龍突擊隊」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