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甲午戰爭中的西方列強所持的態度

甲午戰爭中的西方列強所持的態度

原標題:甲午戰爭中的西方列強所持的態度


對世界而言,甲午戰爭改變了19世紀初年漸漸形成的世界格局,遠東一個小小島國日本由此成為世界格局中的一個重要因素。10年後,1904年,日本打敗了歐洲第一大國俄國。又過不到20年,日本扶植溥儀建立滿洲國,引發中國最嚴重的民族危機,實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導。


日本至今仍然是世界多元政治中一個格外重要的因素,而其始點就是甲午戰爭。日本能在後來給西方列強或幫忙或添亂,在某種意義上說,西方的分裂、綏靖、不負責任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1、面對列強:中日兩國的不同發展道路


中國選擇「內斂式」的洋務新政,致使先前「中國的世界秩序」受到極大破壞,宗藩解體;而日本選擇轉身向西,脫亞入歐,奉行資本主義擴張戰略,因而在吞併了琉球之後不僅沒有止步,反而激起更大的野心,朝鮮、中國台灣,都成為日本志在必得的目標。


中國在亞洲的主導地位是歷史形成的。在西方勢力東來前,「中國的世界秩序」是一個客觀存在。西方勢力東來時,主要也還是與中國打交道。在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的打擊後,中國終於明白了「近代」的意義,開始向西方學習,努力與西方諸國建構新型國家關係。

洋務新政取得了相當成就,中國與西方的關係也有了改善與發展。因而,當中日關係因朝鮮發生問題時,清帝特別是負責外交事務的北洋大臣李鴻章本能地想請列強斡旋,避免戰爭。然而各國對李鴻章的請求或置若罔聞,或不那麼積極。列強的縱容、姑息、綏靖讓日本為所欲為,列強也在後來嘗到了自己釀製的苦酒。



 2、地緣政治:俄國期待坐收漁利


就地緣政治而言,俄國在朝鮮半島與日本有利害衝突,因而當中日兩國1894年春在朝鮮半島劍拔弩張時,俄國以無法置身局外為由,派遣軍艦進入仁川,密切監視局勢發展。中日直接衝突使俄國人覺得機會來了,其在戰爭爆發前夕,以調停者身份向中日兩國喊話,希望兩國以大局為重,化解危機。


俄國的姿態迎合了李鴻章的心情,所以當俄國表示願意介入調停時,李鴻章高度認同,以為可以拉住俄國對付日本。1894年6月20日,李鴻章與俄國公使喀西尼在天津舉行會晤,李鴻章建議喀西尼請俄國政府出面勸阻日本,讓日本與中國一起從朝鮮撤兵,以緩解朝鮮半島局勢。而此時俄國政府正期待尋找怎樣介入朝鮮半島事務的契機,李鴻章的邀請使他們找到了一條捷徑。

6月25日,俄駐日公使希德羅渥奉命求見日本外相陸奧宗光,向其轉達中國政府要求中日從朝鮮共同撤軍的意思,並表達了俄國政府對中日共同撤兵後再會商善後的期待。對於俄國政府的這些外交活動,李鴻章給予很高評價,甚至將俄國視為化解朝鮮危機的主要憑藉。他在當天致電朝廷說,俄國的外交施壓應能發揮作用,假如日本仍不聽從勸說,不願撤兵,那麼就電報俄廷,建議俄國用壓服辦法使日本屈服,相信和平的外交手段一定能化解此次危機。


日本政府毫不客氣拒絕了俄國的建議,明確表示朝鮮問題將嚴格限制在中日兩國之間,第三國不得干預。日本的強硬態度深刻影響了俄國,俄國稍後即向中國政府表示了自己的為難。實際上,俄政府內部機會主義情緒在急劇升溫,他們期待在這場戰爭中坐收漁利。


俄國不介入讓李鴻章非常生氣,因為俄國先前堅定介入的態度讓李鴻章近乎徹底放棄了戰爭準備。李鴻章對俄國退出格外失望,責怪俄國人出爾反爾,不守信譽。



3.英國:綏靖主義

與俄國立場接近的還有英國。英國最初也介入調停,不希望中日兩國大動干戈。但當日本政府拒絕第三國介入後,英國承認調停失敗,默許日本立場。更讓中國人很難理解的是,英國政府眼見得戰爭不可避免時,反而向日本提出一個最低限度的要求,希望日本在不得不與中國發生戰爭時,能充分考慮英國利益,不要在上海或附近地區作戰。


英國綏靖主義態度在很大程度上鼓勵了日本,所以當中國政府租用英國商船「高升」號向朝鮮運兵時,日本軍艦毫不猶豫地向英國商船開炮。中國租用英國商船或許有拉英國下水的意思,但英國人在「高升」號事件上毫無擔當,並沒有因為日本的蠻橫無理而憤怒,甚至不願意向日本交涉。英國當然沒有意識到,這場戰爭看起來是日本勝利了,英國也沒有多大直接損失,但英國「世界第一」的老大地位,實際上通過這場戰爭而改變。


在中日開戰前,最為活躍的調停者無疑是俄國和英國。中國希望俄國主持調停,然而日本對俄國始終不信任。在日本的反對和拒絕下,俄國並沒有怎樣堅持,使中國感到俄國背信棄義,違背了先前的承諾。對於英國,日本不存在信任與不信任的問題,日本幾乎始終就不希望將朝鮮問題地區化、國際化,而是將這個問題限定在中日兩國之間,主張中日對談或對決。


但中國始終不願直面日本的挑戰,在沒有俄國居間調停後,又開始期待英國能提供幫助,能說服日本。然而,英國居間調停始終以自己的利益為利益,英國對中日衝突的擔心是怕戰爭損害他們的商業利益,所以當日本明確表態中日間對談已不可能,而必須訴諸對決這一手段時,英國也就知難而退,退避三舍。


4.其它列強:局外中立


俄英兩國之外的其他各國,各有各的想法,基本上都是扮演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局外人角色。有一兩個國家提出調停,呼籲和平,也只是口頭上說說,並沒有把這些呼籲堅持到底,貫徹到底,更不要說撕破臉皮,主持正義了。


義大利公使始終支持英國公使的調停活動,也試圖通過外交途徑說服日本接受英國的勸告和調停,放棄武力,和平對話。德、法等國雖然在最初階段也曾呼籲迅速尋求妥協辦法,解決中日爭端,維護東亞和平,但並沒有將這些想法堅持到底,而各自懷有各自的算盤。他們在這場戰爭沒有開始前,既同情中國,又暗中支持、默許日本。至於德、法後來突然轉向支持俄國,建立「三國同盟」進行干涉,那是因為日本的咄咄逼人已經損害了他們的利益。


俄、英、德、法之外的國家,除了跟風外,很難獨立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在開戰前,他們有的希望中日和解,不要訴諸武力;有的秉持無所謂的態度,對於日本的挑釁聽之任之。所以當中日戰爭不可避免發生,當日本強勢進攻時,英、德、意、美、荷蘭、西班牙、葡萄牙、丹麥、瑞典、挪威等均在日本暗示或要求下宣布局外中立。俄、法、奧雖然沒有公開宣告中立,但也通過外交照會等形式,向日本政府表達類似於中立的立場,這就使日本毫無後顧之憂地大膽進攻、大舉進攻。



5、日本:有恃無恐


列強的縱容、默許讓日本有恃無恐,中國在這場戰爭中失敗,當然有自己的原因,但列強確實沒有在那個時候承擔起大國責任。戰後,俄、法、德都無法容忍日本的盛氣凌人,聯手干涉「還遼」。表面上,這是在幫助中國奪回一部分權益,實際上他們是擔心自己的戰略利益受損,且有向中國討好,謀取更多好處的企圖。


至於英國,其綏靖主義政策讓日本坐大,但英國的國際地位,確實因為這場戰爭而受到了影響,開始下滑。至於俄國,在戰爭爆發前夕退出調停,此時也沒料想到自己10年後「日俄戰爭」的遭遇吧!


甲午戰爭改變了東亞歷史的進程,亞洲乃至全世界的政治地圖都因日本的侵略擴張而發生了改變。(文/馬勇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非常歷史 的精彩文章:

二戰時,猶太人是如何被德國人分辨出來的?
《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形成的台前幕後

TAG:非常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