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原來過氣網紅會變這樣

原來過氣網紅會變這樣

(本文由Sir電影原創:dushetv)

有一種問題特有意思。

你本來都忘了。

但Sir一提醒,你肯定想知道:

那些個「過氣網紅」,都去哪了?

這些草根里浮出的人物,都有過屬於自己的「爆款時刻」。

但良辰美景易逝,爆款,也總是短命的居多。

通過走紅的那一瞬,他們瞥見了一眼世界的浮華。

然後,就是長時間地問自己:

我是誰?該做誰?

這部紀錄片,就在答這個——

《夢與路——小鎮青年 雙面人生》

Dream Trip

紀錄片不長,共3集,每集20分鐘。

鏡頭對準的,都是一些大家看起來很「可笑」的人。

第一集講他——

憑一首「詩朗誦」《我的滑板鞋》走紅一時,卻敢從此自稱歌手、藝術家的龐麥郎。

第二集,說的是一類人——

靠著浮誇的造型吸引眼球,卻敢說引領中國時尚潮流的殺馬特家族

第三集講她——

一個日常用多維空間和量子力學寫科幻小說的京城育兒嫂

大和小是相對的,正如紅與不紅的相對論。

如果沒「紅」過,人們不會有自信繼續去做「不切實際」的夢。

曾經的聚光燈讓某些人看見了世界的另一種可能,召喚出了他們本沒有的野心。

也順便賦予了他們很多黑色幽默式的矛盾:

你有實力,還是有運氣?

你該被崇拜,還是該被嘲笑?

你是偉大,還是渺小?

先來看第一集的主人公,龐麥郎。

片子主要紀錄了他在北京開第四十場演唱會的歌手生涯日常。

對,你沒看錯。

這個曾經誰也沒當真的「歌手」,已經開到第四十場演唱會了。

堅持,總是好事嗎?

至少現實還沒有給他答案——因為堅持以此謀生的他,仍然過得難以為繼。

經紀人說,開演唱會的主要目的,只是為龐麥郎的夢想鼓勁。

這個「夢想」還真不像在忽悠。

龐麥郎還沒有成為一個想利用噱頭賺錢的「聰明人」,他到處演出不只是想賺錢——比這更純粹,也更令人擔憂——他是非常認真地,在做自己的歌手夢。

其實我們作為一個藝術家

我們給他們帶來好聽的音樂

這是我們應該做的 一定要做到

他還在寫新歌。

也非常在意自己的社會形象。

但我希望這些負面的影響可能會過去

(大家)可能會對我重新認識

甚至會在意自己(根本不知還有幾個是真的)的粉絲。

段落取自《人物》專訪龐麥郎,下同

他的確比過去更有樣了:

髮型入時,打扮更有風格。

可自卑又驕傲的他,仍然活得很矛盾。

比如一邊唱著《我的父親是瓦匠》。

一邊和人打著國際范的、英文招呼。

還用著那個「洋氣的」、多種語言源的藝名。

架空著一個「龐麥郎宇宙」。

忘我地描述著一個雲端里的烏有之鄉。

他對自己的認知,Sir總是搞不太明白。

雖然看起來,他已經分門別類、梳理得很清楚的樣子。

(陝西)寧強縣不叫寧強 叫古拉格

這個遊戲,雖然其他玩家已經散場,但他還在一個人過家家,沒有疲倦。

他的確很努力。

很努力地在做夢。

很想玩好一款「大眾網路遊戲」,現實卻只剩下自己的「單機遊戲」。

這是過氣網紅的一種活法。

再來看第二種——

曾經,有這麼一群人。

整日忙著用極端手段閃瞎你眼。

彩虹刺蝟頭,黑色眼線……他們為自己加上各類加法。

隨便你給予眼球、注視或是議論、指責。

Who cares。

反正任何指指點點帶來的,都是鶴立雞群般的自信。

沒做加法之前,他們都曾是城市裡的「隱形人」。

身份隱形,資產隱形,教育程度隱形,工作收入隱形。

除了年輕,窮孩子們一無所有。

也許殺馬特有著獨特的文化、時尚含義,Sir不懂。

但對於大部分這類年輕的隱形人而言,變成殺馬特,就是消滅隱形的速成法。

你不止可以有型,你還可以有名——

你不再是楊家豪、張鐵柱、王小偉或者陳國金。

而是總裁、創始人、首席……

對的,還有皇族。

可無論「皇族」的心理暗示多麼堅忍不拔,生活卻不會撒謊。

生活里沒有宮殿,只有城中村和廉租屋。

去上班,一樣無法帶著高傲的髮型。

開始,還只是殺馬特和打工青年兩種身份的轉換。

有點累,但他們甘之若飴。

但自從2009、2011、2013年的三次反殺馬特風暴後,這個族群慢慢消失了。

Sir卻有一點莫名的心疼。

因為我們再也無法從人群中認出他們。

很多人說他們low、腦殘。

卻不知有沒有人細想過,這是不是這群人對抗生活的一種出口。

當紅的爆款遊戲下線了,玩家消失了。

這是過氣網紅的第二種活法。

也許對於前兩類人,我們還是可以嘲笑或憐憫。

但對於第三類人,Sir只有崇敬。

很簡單,但Sir做不到。

就像Sir每天都在認真寫字,卻還是要用搶眼的標題吸引你進來。

第三集,也是最後一個主人公,叫范雨素。

憑萬字自傳《我是范雨素》聲名大噪的北漂家政工。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讀的書

命運把我裝訂得極為拙劣

原本,她只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育兒嫂。

因為喜愛閱讀,她擁有了比一些北大教授都猛的純文學閱讀量。

她甚至可能比我這樣的學文學的博士

對於這個純文學的這個閱讀量都要大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她也練就了輕盈幽默的文筆。

節選自《我是范雨素》

她說自己無法忍受鄉下枯燥的生活,所以來大城市闖一闖。

但更讓Sir欣賞的是,她卻沒有擺脫過去的「俗氣」。

也從未想吸引更多的注意。

一開始,寫作只是為了改善生活——因為她有兩個女兒要帶,這是現實。

走紅後,她卻被各路媒體嚇得躲進深山。

她害怕走紅,她喜歡隱居。

可能別人看起來八杆子打不著。

她卻很容易地,就把「蘇軾的自由」和「鄉村隱形的自由」聯繫在一起。

木訥、自閉、自卑……

這些城市人千方百計逃避、想方設法改造的缺點。

她卻視如珍寶。

視如個人成長中,一份獨特的體驗與回憶。

她還是過得「斤斤計較」。

泛濫的成功學、沉重的金錢壓力她沒背負。

不是她狂妄或勇敢。

而是書里的很多「死人」,也是真正活過的人告訴她,生活可以有更多的選擇。

她追求的這一種,叫「第歐根尼」式。

我九歲的時候每天想

做一個中國的第歐根尼 做一個乞討者

第歐根尼,犬儒學派代表。不用介紹更多,只需要知道一個故事足矣:

曾經亞歷山大大帝問他,「你有什麼願望?」

他的回答是:「借過一下,不要擋住我的光。」

有一段紀念他的碑文說:

時間甚至可以摧毀青銅,但永不能摧毀你的光榮,因為只有你向凡人指明了最簡單的自足生活之道。

回看一眼范雨素。

當名利襲來時 我選擇堅決地拒絕

因為我不需要那麼多東西 我不和名利來往了

她超脫嗎?

要Sir說,她是以渺小,實現了強大。

當范雨素視名利為糞土,這不叫超脫,這叫否認了世界的二元性。

對於自己的「光」,她追求得近乎貪婪,這也證明了人生的多樣性。

所以,這真是一部言簡意賅的紀錄片,對不?

它想說的道理,你早就聽過無數遍。

但「道理」這東西總是這樣,它就是兩句話,它顯得太輕。

輕到現實隨便一碰它,我們就怕得把它丟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韓寒說,聽了很多道理,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我們害怕時代、人群給我們蓋下「渺小」的印章。

卻忘了活得渺小與否。

從來不需要別人證明。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助理:鄧布利多金

Sir電影原創,微信ID:dushetv

微信搜索關註:Sir電影

微博搜索關註:毒舌電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DO電影 的精彩文章:

陳赫你睜著大眼睛再說一遍,這是什麼喜劇
連熊孩子都乖乖看完,確實厲害

TAG:DO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