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揭開了世紀謊言,我不忍再看一眼
(本文由Sir電影原創:dushetv)
你愛吃肉嗎?
聽到這個問題,很多人恐怕「愛」字說出口之前,兩眼已經放出綠光。
哪怕長胖、三高,也阻擋不了人類對吃肉的嚮往。
所以才會有那首洗腦的抖音神曲:
不管~我要吃肉肉~就要吃肉肉~
吃飽才有力氣和你逛遍這地球~
然而就在我們愉快用餐的時候,總有人試圖說出不和諧的另一面。
比如愛默生曾經說過:
「我們優雅地享用我們的正餐,血腥的屠宰場被精心地隱藏起來。」
還有人把鏡頭對準血淋淋的幕後。
撕開所謂現代養殖業的美妙糖衣——
《統治》
Dominion
平時,你覺得肉是怎麼來的?
在超市貨架上。
肉已經被處理好,或被切成方便處理的形狀,或腌制妥當。
在宣傳片里,養殖場乾淨清潔,雞個個長得白白胖胖。
剛生下來的小雞,還會得到流水線工人的溫柔對待,被輕輕放在流水線上打疫苗、檢查身體。
然而養殖場的動物全都這樣生得健康,死得其所嗎?
《統治》用無人機、隱蔽攝像機還有手持攝像機的鏡頭,記錄下澳大利亞各大養殖場和屠宰場實況。
先進嗎?
的確。
然而120分鐘的紀錄片,很多人看了前幾分鐘,已經受不了了。
彈幕甚至說,像恐怖片。
豈止是像。
恐怖片都沒這恐怖。
在這裡Sir鄭重提醒:
本片內容可能引起不適和對肉類的不良反應。
如果你承受不了,建議就地繞行。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的話,那麼做好心理準備,往下看——
這是一條帶血的分割線
雞
經過長期人工基因選擇,人類分別培育出生蛋和長肉效率最高的雞種。
蛋雞和肉雞,是兩種不同的養殖模式。
先看看我們每天吃的雞蛋是怎麼產出來的。
小雞孵化後,首先要挑選性別。
蛋雞場需要的,當然是母雞。
而那些生錯了性別的小雞,生命的第一天,就是從孵化室走向——
絞肉機。
因為雄雞既不能生蛋,而且品種也和用於養殖的肉雞完全不同。
羸弱的母雞也同樣被消滅。
倖存下來的,只有經過挑選的健康母雞。它們會被送去去喙,以防止互相攻擊。
四個月後,等待它們的,就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下蛋任務。
每年大概要產蛋330枚。
每個雞棚里,一望無際大約養著10萬隻母雞,每隻雞的生存空間,小於一張A4紙。
由於地方狹小,天性無處施展。
不能刨土、不能覓食、不能交配,壓抑著的衝動讓母雞患上神經系統疾病,只能不停撲騰翅膀,踩在別的雞身上。
在惡劣的環境中,它們羽毛嚴重脫落,雞籠下糞便堆積如山,死去的母雞屍體相藉。
就是這樣的環境下誕出來的雞蛋,被打上「快樂散養雞」的標籤,走下流水線。
到底是不是散養呢?
養殖場打了一個政策的擦邊球——
也算是「散」了。
而在更大的棚內,母雞身體被掏空,不再適合生蛋後,就會被送到屠宰場。
接替它們的是下一批更年輕的母雞。
如果說蛋雞的一生是一場痛苦的馬拉松的話,那麼肉雞的一生就是「光明的百米衝刺」。
雞棚內的燈光晝夜不息。
為的是騙過雞的生物鐘,讓它們分秒必爭地生長。
只需要35天,一隻肉雞就可以出籠。
分別是一周、兩周、三周、四周
公雞和母雞都會用於肉雞養殖,但那些弱小的,預計無法長到標準體重的小雞同樣會被提前消滅。
活下來的雞也並不好受。
它們最大的痛苦,來自於無法承受的生命之重。
由於基因改造、人造光刺激、大量飼料投喂,肉雞長得過快,以至於雙腿無法承受住自身的體重。
解脫的終點,是一條成熟的流水線。
雞被倒掛在移動生產線上,來到帶電的水池,在這裡它們會被電暈,然後在無意識情況下被割喉。
但如果僥倖避過了電擊點,就會意識清醒地遭受割喉,最後僅剩的一點意識,便是在滾燙的熱水中燙死。
豬
雖然現在,小豬已經成為了很社會的象徵。
但你看完真實的小豬,無法獻上社會人的掌聲。
一窩小豬崽出生在逼仄骯髒的分娩欄中,空間小得甚至不夠讓母豬翻身。
小豬可能會被稍微移動一下的母豬壓死,更可能會死於脫水、飢餓和疾病,被淹沒到糞便里。
大約10-18%的豬崽活不過哺乳期。
而被鑒定為「弱豬」(瘦小、患病)的豬崽,則會被豬場工人拎出豬圈,直接摔在地上,確認死亡之後再統一扔進垃圾堆……
熬過哺乳期呢?
受難才剛剛開始。
小豬將會被剪掉牙齒和尾巴,以免互相啃咬;耳朵被剪掉幾小塊,以作印記。
等到它們越長越大,豬圈也越來越擁擠。
狹隘的生存環境,大概是養殖業的標配。
豬的排泄物無處可排,行走坐卧,都在彼此的屎尿上。
以至於每隻豬身上都沾滿了排泄物,一旦身上有傷口就會嚴重感染,沒有救治,病痛至死,然後同伴會吃掉它的屍體。
而母豬更因為無休止地反覆產仔,身體被掏空,站立起來都異常困難。
嚴重的甚至器官感染,盆腔和臟器脫落。
從此,你們再誇「高產似母豬」Sir都會心裡一顫
等到母豬已經沒有用了,才會和其他肉豬一起送到屠宰場。
運輸車裡的豬,擠擠攘攘,沒有水沒有食物,一路忍受酷熱。
被趕往屠宰間的過程中,它們遭受電棍猛擊,不斷目睹其他同伴被殺,途中伴著哀嚎聲和血腥味。
有意識的時間越長、活得越久,受的折磨就越多。
有的屠宰場會「人道」地先把豬電暈。
還有的會先把豬關進二氧化碳室里。
高濃度二氧化碳會讓豬窒息,目的是讓它們被運到屠刀之下時失去意識。
經過「人道」的屠宰後,豬的肉同樣會被打上「自由放養、天然、有機」的標籤,走上超市的貨架。
牛
牛是會流淚的動物。
但生而為牛,抱歉,命運就由不得它們了。
除了被吃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使命——
產奶。
牛奶看上去並不血腥,但同樣滴滴皆痛苦。
奶牛隻有在哺乳期才會產奶,所以想要不停地產奶,就需要牛不停地生。
不過,跟公牛自然交配並不符合工業化情況下快速準確受孕的準則。
母牛的每次強制受孕,都疼痛異常。
工人把它們鎖定在鐵籠里,再把手臂粗魯地伸進它們的直腸,找准子宮口之後,射入公牛的精液。
這樣痛苦的受孕過程,母牛每年都要經歷。
但更痛苦的是生育之後。
因為小牛一生下來,如果是公牛,不能產奶,就會被工人帶走。
天性護犢的母牛看到孩子被搶走後,只能跟在絕塵而去的車後面悲鳴、流淚,直到車越開越遠,母子分離。
小公牛是沒有資格喝奶的,因為母親的奶,只能留給人類。
離開母親的小公牛,將會被製成牛仔肉。
而母牛由於被擠出10倍於正常情況的產奶量,通常只能活4到8年(自然條件下可以活20年),如果生了病活奶量下降,就會被送到屠宰場。
成年的牛體型過於龐大,電擊已經無法讓它們徹底失去行動能力了。
就只能用螺栓槍、來福槍打中腦袋。
在意識微弱的情況下,睜著眼被大刀捅進喉管,開腸破肚;再倒掛著,直至放干血徹底死亡為止。
然而,屠宰場並不是它們短暫一生中最大的痛苦……
因為,它們曾活著的每一天都是災難。
或許你還會說:
「這只是特例吧,都是黑心作坊吧。」
恰恰相反。
這些養殖場先進、成熟、規模化。
《統治》的片頭就聲明,這不是什麼三無地下作坊,「大部分場景代表西方世界的行業標準」。
但越「先進」,可能意味著越不人道。
追求用更少的地,養更多的牲畜,賺更多的錢,才是養殖業的第一要義。
澳洲的養豬場從上世紀60年代的50000 個,到現在只剩不到1400個。
雖然豬場少了,豬肉出欄量卻更大。
這意味著每個養豬場養的豬更多,每隻豬的生命周期也更短。
這種大規模的批量上產,與我們熟悉的農場式養殖相去甚遠。
比起養殖業,Sir更願意稱其為——
重工業養雞廠、重工業養豬廠、重工業養牛廠……
對,是廠,不是場
《統治》和2005年肖恩·蒙森的《地球公民》相似,探討的都是人類對動物統治的合理性。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固有觀念——
不同於貓狗、各類野生動物和保護動物,豬鴨牛羊魚長久以來就是人類的食物。
它們從來不受保護。
生來就是被殺被吃(用)的。
但《統治》卻顛覆性地批判了,人類對動物的暴政。
《統治》在呈現事實的同時,也像是一篇激進的宣言:
你才剛吃過飯,然而無論屠宰場是多美小心且優雅地隱藏在數英里之外,你仍是共犯。——艾默生
但話說回來。
吃肉真的有罪嗎?
人類真的能夠做到不吃肉嗎?
在Sir看來,這樣的說法恐怕都不太現實。
然而,我們同樣很難做到無動於衷。
在古代孟子就說過,「君子遠庖廚」。
對現在來說,君子可以遠庖廚,但應該清楚廚房裡發生了什麼。
在吃的同時,更應該學會——
尊重食物。
比如:
別浪費,珍惜盤中的每一粒肉;適度為宜,沒必要暴飲暴食超出健康需要的肉類;(回頭減肥也很累啊,對不對?)
改善養殖模式,盡量為家禽和牲畜提供適合它們的生長環境。
也許有人嫌這太啰嗦,太矯情。
但想想看,動物已經為我們付出了全部的生命。
我們為它們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不應該嗎?
別忘了——
人之為人,不是以凌駕於其他生靈的為所欲為。
而是那份獨特的,慈悲與同情。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助理:魯妮馬拉糕
Sir電影原創,微信ID:dushetv
微信搜索關註:Sir電影
微博搜索關註:毒舌電影
※一張電影票被炒到上千元,我們終於可以看了
※我喜歡楊超越就低俗了?
TAG:DO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