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何能成為讀書人座右銘?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何能成為讀書人座右銘?

孔孟之道是中國文化圈傳承數千年經久不衰的學說,所有想要在儒家正統王朝中乘風破浪、濟世修懷的讀書人,無不將之奉為圭臬。關於儒學,小解印象里最深的一句話來自一部電視劇,名字好像是《四大才子》,裡面文徵明的口頭禪就是:「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當時年幼,不知這句話的含義,只覺得很文藝(能和百家學派扯上關係的都文藝),於是心裡一直銘記著仁與義直到現在。其實不只是明朝,自從文天祥血書此句之後,這句話便成了士人自我修養的座右銘。那麼為何它的分量有這麼重,又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下面小解依次為大家解讀。

一、孔曰成仁

出自《論語·衛靈公》,孔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意思是志士仁人,沒有為了生而損害仁的,都是犧牲自己的生命而成全仁,即殺己身以成大仁。仁,是仁德、仁愛,與正義差不多意思。

雖然在和平年代並不提倡這種做法,但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大環境來看,殺身成仁是一個人履行正義的標準,為了維護正義的事業而寧肯捨棄生命,頓時有了一種大愛無疆的認同感。

二、孟曰取義

出自於《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首古文被列入語文教材必備,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孟子講生命和正義都是自己想要的,而為了正義則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

其實這和殺身成仁異曲同工,都是呼籲士人在必要時刻舍小家而存大義,只不過孟子的說法更加巧妙,他先舉了一個魚和肉的例子,再套用給生與義,直白地讓讀者明白:當二者只能擇其一時,捨生而取義也!

明白了它的意義,我們再來看它是如何誕生的。蒙元攻滅南宋後,文天祥寧死不降,終英勇就義為國捐軀。死後人們在他隱藏的衣帶里發現了一首遺詩,寫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仁與義其實早就流轉在儒學的血液中,只不過是文天祥親自以殺身成仁、捨生取義而貫徹了這一標準,所以使其更加令人動容,乃至成為了後世讀書人的思想準則。不知大家摸清了它的來龍去脈後,對之有何看法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憂歷史 的精彩文章:

慈禧的這個黑鍋背太久,若不是她及時戳穿康有為,大清可能早亡了!
起義軍突襲紫禁城,他用一桿火藥槍守住皇宮大門,被選為皇帝

TAG:解憂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