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劍橋中國史,為什麼哈佛中國史更值得看?
原標題:相比劍橋中國史,為什麼哈佛中國史更值得看?
哈佛大學出版社一直想要做一套簡明、清晰、具有全球視野的中國通史,關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尤其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他們找到了在國際漢學界享有盛名的卜正民先生,他邀請另外三位西方的漢學專家,歷經近10年,共同完成了這套代表著世界中國史研究成果和水準的《哈佛中國史》。
中文版的引進、翻譯和出版,又經歷了10年籌備、5年編輯。
作為哈佛大學出版社的鎮社之寶,「哈佛中國史」叢書敘述了從秦朝建立到清朝滅亡2000多年的中國歷史。
全書依秦漢、南北朝、唐、宋、元明和清6個時期分成6卷,以一種新鮮、緊湊、好讀的方式,講述了中國歷代王朝的興起、發展和衰亡。
面世以來,《紐約時報》《泰晤士報》等近百家媒體爭相報道,《文學評論》盛讚這套書:「為哈佛大學出版社帶來了至高的榮譽,它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中國。」
作者均為學界權威:
卜正民(上圖左)享譽全球漢學界的史學大家,曾任教於多所大學,主要研究亞洲歷史和文化,《哈佛中國史》的主編。
陸威儀(上圖右)師從何炳棣,美國著名中國古代史專家,尤其擅長從政治和社會層面考察中國問題,一個人就完成了秦漢、南北朝和唐朝三卷。
迪特·庫恩(上圖左)德國漢學家,專長於宋代物質文化史、科技史和藝術史。
羅威廉(上圖右)當代美國最有影響的漢學家之一,主要研究方向為東亞史、城市社會史,所作「清卷」被譽為數十年來海外清史研究必讀的通俗佳作。
四位頂尖漢學家以全球的視野,跨學科、跨領域來講述中國歷史,吸納了地理學、考古學、人類學、社會學、氣候學、環境史、醫療史、性別史、城市史等多個學科領域的新角度、新方法和新成果。
這套書在學界深獲好評。哈佛大學教授包弼德、史樂民,劍橋大學教授麥大維,牛津大學教授戴彼得,華盛頓大學教授伊沛霞等多位知名漢學家一致推薦。
康奈爾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等數十所著名學府,更是將這套書指定為中國歷史課程的教科書、參考書。
如果說,我們耳熟能詳的《劍橋中國史》是由多位專家共同撰寫的、專業性很強的通史,《哈佛中國史》每個斷代則均由一位學者獨立撰寫而成,文風通貫,定位和風格更接近日本講談社出版的10卷本《中國的歷史》。
以3本書為例:
早期中華帝國:秦與漢
秦漢卷,不僅討論了秦漢帝國兒童的生命、壽夭、健康,還通過兒童討論了「孝道」與「政治」。
世界性的帝國:唐朝
唐朝卷,作者指出茶葉和糖這些非糧食的「消遣」食品在城市廣泛出現,滿足了城市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
茶葉在唐朝成為全國範圍內的飲品,與一系列的文化活動,特別是佛教寺院飲茶文化的傳播密切相關。
掙扎的帝國:元與明
元明卷,作者用嚴嵩被抄家時的財產簿、《吳氏分家簿》、耶穌會士被沒收的物品記錄等材料,直觀展示了不同階層的家當和各色人等的一般經濟狀況。
讀這套書,歷史學習者可從中了解世界中國史研究前沿,而大眾讀者則可在享受會心愉悅的閱讀體驗之餘,獲得對中國歷史的嶄新認識。
卜正民年輕時曾問中國史學家朱維錚:「為什麼中國的歷史研究需要外國學者?」
朱先生打了一個比方:
想像中國是僅有一個窗戶的房間,外國學者只能通過窗戶看裡面,而中國的歷史學家在屋內,似乎洞察一切,但唯獨不知道這間房間坐標何處。而外國漢學家,能告訴我們房間的位置。
從此卜正民堅定信念,在中國史研究這條道上一路走到黑。
書的封面,選用了最能代表每個朝代的圖像或是畫作,來展現當時的精神氣象。
秦漢卷用了兵馬俑,體現了大一統的帝國氣象;
唐卷選用了敦煌壁畫,展示當時在世界上盛極一時的大唐帝國的繁盛景象;
元明卷上的龍,取自明朝嘉靖年間灑線繡的「金正龍方補」。
卜正民教授在書中從關於龍的記述入手,發現史書中關於龍的記述越多,國家面臨的問題也就越多。這真是一個極有趣的現象!
外包裝採用灰色函套,圖案燙金,大氣經典。
中文版推出後,北京大學鄧小南、張帆、趙世瑜,清華大學李伯重、張國剛,中國人民大學王子今、夏明方等20位一流的中國歷史學家,聯袂推薦這套書:
卜正民等四位歐美頂尖漢學家,以極強的歷史概括的手筆,將書寫歷史看作是邀請人們走進一個房間,任由來人觀察這個房間裡面的東西,從每一個方面去照應不同的觀察者,從微觀到宏觀,這樣的歷史,當然能夠吸引每一位大眾讀者。
這套爆款讀物,怎能不收一套?
TAG:曾國藩讀書會-ZGFD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