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曾國藩:就憑三件事,十代出了200多個人才,沒有一個敗家子

曾國藩:就憑三件事,十代出了200多個人才,沒有一個敗家子

8?8





命由心造


福自我求



 









曾國藩是一個傳奇,他的家族同樣傳奇。兩百多年來,曾氏後裔有成就的多達200餘人,大多成為學術、科技、文化領域的精英。古人云:「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俗語也有「富不過三代」的說法。然而,曾氏家族綿延十代,至今沒有出現過敗家子,堪稱中國家族史上的奇觀。其中的奧秘究竟何在?




答案就在曾國藩家風裡。曾國藩家訓的內容很多,而尤其值得現代人注意、重視和借鑒的,是以下三大要點。




不睡懶覺,相當重要




對於入睡越來越晚的現代人來說,早起是一件異常困難的事情,但曾國藩家族家風的一大特色,便是規定必須高度重視早起。




說起早起,曾氏家族有著悠久的傳統。曾國藩的祖父曾星岡年輕時是一個「浪子」,愛好聲色犬馬,性情懶惰,「與裘馬少年相逐,或日高酣寢」,太陽曬屁股了,他還在呼呼大睡。



長輩們譏諷他是浮薄浪兒,將成為敗家子。一語刺醒浪子心,曾星岡從此「立起自責」,悔過自新,「終身未明而起」,開山墾荒,鑿石決壤,連通成片十數畛,成為立家基業。並且,他還總結出「八字三不信」治家口訣,成為曾氏家族的傳家寶。




書蔬魚豬,早掃考寶。


——曾星岡治家八訣




「書蔬魚豬掃」就是讀書、種菜、養魚、餵豬、掃地,為居家之事;「早」是清早起床,「考」是重視祭祀祖先,「寶」是親鄰睦友。




到了曾國藩,他也把早起當成自己修身養性、鍛煉意志的重要生活習慣,終身躬身踐行。




在祖父治家「八訣」的基礎上,他擴充提出了八本家訓:




讀古書以訓詁為本,


作詩文以聲調為本,


事親以得歡心為本,


養生以少惱怒為本,


立身以不妄語為本,


居家以不晏起為本,


居官以不要錢為本,


行軍以不擾民為本。





「居家以不晏起為本」,早起同樣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翻開《曾文正公家書》,可以發現,就早起這件事,曾國藩對家人有頗多叮嚀。




在給四弟曾國潢的家書中,曾國藩說,祖父留下的八訣家訓,「若不能盡行,但能行一早字,則家中子弟有所取捨,是厚望也」。又說,「欲去惰字,總以不晏起為第一義」。在給兒子曾紀澤的信中,則不厭其煩地詢問:「爾在家常能起早否?諸弟妹早起否?」




早起為什麼重要?因為能不能做到和堅持早起,體現出一個人的心性和習慣——能否做到自我約束、是否具備恆心和毅力、是不是勤奮努力,而這些無論對於做人還是成事,都是最重要的根基。




有意思的是,早起這一點甚至影響了晚清另一名臣李鴻章。1859年,李鴻章來投靠曾國藩,在湘軍軍營中當了一名幕僚。李鴻章那時年輕任性,愛睡懶覺,而曾國藩給湘軍定下死規則:天未明就得吃罷早飯,有仗打仗,無仗操練。他本人也跟湘軍士兵一樣,每天天未亮時,與幕僚們一起吃早飯,一邊吃一邊聊天。




李鴻章連睡三天懶覺後,第四天曾國藩發飈了,當面訓誡李鴻章:既到我這裡來,就要遵守我的規則,最後說:「此間所尚的,惟一誠字而已!」 說完,看也不看李鴻章一眼,拂袖而去。李鴻章驚坐原地,羞愧難言,從此睡懶覺的病給治好了。






曾國藩出生地 白玉堂




千萬別給孩子留財產




對於兩個兒子的教育,曾國藩抓得很緊。教子,在曾氏的家庭教育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他對兒子的教育與期盼,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做讀書明理的君子




咸豐六年,已為湘軍統帥的曾國藩認認真真地給時僅九歲的次子紀鴻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余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




那麼,什麼是君子呢?曾氏接著說:「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意味勤勞儉樸,能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不怕勞苦,可以過好日子,也能過苦日子。這種人就是君子。君子是具有好品性的人,與財富、地位、權力無關。




這就是說,曾氏不期盼子孫做大官,做出人頭地者,他只希望子孫能通過讀書明理這個途徑做品性良好的人。




從小事做起




曾氏常對家人說:「絕大學問即在家庭日用之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要輕看了家庭中的日常瑣事,這中間就包含著處事待人的絕大學問。家庭中大事不多,多的是小事。從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習慣,便可以走出家門做大事。




我們打開一部曾氏家書,迎面撲來的都是曾氏在告訴兒子從小事上做起:誠實,從不說假話做起;勤奮,從不睡懶覺做起;戒驕,從不譏笑人做起;戒奢,從不坐轎做起;端莊,從步伐穩重做起。




一樁樁一件件小事都做好了,人的總體境界就提高了。




不留財產給兒子




早在道光二十九年,曾氏初為大官時便對家人表示:「絕不留銀錢與後人。」後來身為湘軍統帥,曾氏再次申明他的態度:「仕宦之家,不蓄積銀錢,使子弟自覺一無可恃。」




一無可恃,就是不留財產的真諦所在。讓孩子覺得沒有父輩可以庇蔭和憑靠,才會真正自己去努力。這一點,才是留給孩子最大、最可靠的財產。




左宗棠也持這種觀點,他說不僅不留錢財,連古籍字畫也不留給子孫,曾氏稱讚左的這些話是「見道之言」。




林則徐對此也曾說過一段發人深省、堪稱千古良言的話:「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可見這是有智慧的成功者共同的洞察。




「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曾氏深知身教重於言教的道理。他要求家人做到的一切,自己都先做到了,而且做得最好,其本身就是一部最具說服力的教科書。這點也尤其值得中國家長注意。




富厚堂正宅大門




要高度重視孩子的職業選擇




曾國藩家規的一大秘訣,就是高度重視對後代的職業選擇。




曾國藩一生做事成功,有一個重要原因,他善於逆向思維。他要讓自己的家族長遠發展,首先就思考研究歷史上很多家族為什麼迅速衰敗。他說:




吾細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隻一代享用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商貿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耕讀之家,謹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故教造弟及兒輩,但願其為耕讀孝友之家,不願其為仕宦之家。




他認為,決定家族成敗的,是你怎麼塑造子孫們的品德品質,而不是給他們留多少錢。這是他研究歷代大家族興衰所得出的結論,有著堅實的事實支撐。




所以,曾國藩確立的家風,第一點,就是注重品德教育。不願子孫當大官,不願其為仕宦之家,只希望子孫成為一個君子,或者說是紳士。




在中國古代,包括今天,大家似乎都認為,當官,是最好的事情。所以像曾國藩的長子曾紀澤這樣的官宦子弟,一生下來,人生似乎只有一條路,那就是讀書,考試,將來「做大官」,光宗耀祖,光大門庭。這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




但是曾國藩卻不這樣想,他一生沒讓曾紀澤去考科舉。為什麼呢?




第一,如果專註於科舉,只問成績,不問品德,這個孩子有可能成績不錯,但是性格、品質上出現很多問題。這其實也是今天中國很多家庭出現的問題,分數決定一切。所以曾國藩一直說科舉一事,「誤人太深」。對這一點,曾國藩是認識得很清楚的。




第二,即使科舉成功,進入仕途,當了官,那又怎麼樣呢?曾國藩自己身為官場中人,他對當時官場的勢利和虛偽太了解了。官場是一個最污垢的地方,不光古代如此,現在也是這樣。他看到,大多數讀書人在官場上沉浮多年,結果是混到了功名利祿,發了家,晉了級,但是丟失的卻是初心和人品。可以說,大部分官員,都成了貪官,也成了小人。




所以曾國藩多次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余不願為大官。」他不願孩子為官的主張,絕非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大智慧。




不願做大官做什麼呢?曾國藩說,「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這是曾國藩家教的第一個特點,從小讓孩子有一個高遠的胸懷,注重培養他們高尚的品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用現在時髦的說法,希望他們成為紳士,而不是執著於事功層面的成功。




這一點,看起來似乎有點知識分子氣,太清高,但是事實證明曾國藩看得是很遠的。中國大人物的孩子大都熱衷從政,這個選擇最大的問題是容易壞了心術。你從小就混在這個圈子裡,你品質不可能好,結果整個家族風氣也都敗壞了。決定一個人成敗的,是精氣神兒,決定一個家族成敗的,是風氣正不正。一旦風氣敗壞,你這個家族就完了。




我們看曾國藩家族,後代里當官的不多。不光是曾國藩的直系後代是這樣,他的幾個弟弟的後代也是這樣,這顯然是受曾國藩的影響的。




湘鄉曾氏後人的特點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特別多,不少人還留學歐美或日本等國,其中取得博士、碩士、學士和獲得院士、教授、研究員、高級工程師等職稱的多達百餘人。但是選擇到政府當官的特別少。大都是搞教育的、搞科研的、做企業的。




他們雖然絕大多數都沒有當官,但是都跟著自己的興趣走,去做科研,做實業,做一門扎紮實實的事業,而不是到官場上。他們的一生過得很有成就,也很充實。這在中國這個官本位的社會裡是很少見的。





毛澤東讀過的曾文正公家書




所以,像曾國藩這樣不功利的家長,不僅在當時非常少見,在今天也是難能可貴。我們今天的家長,很多人都要求孩子非得成功。什麼成功呢?掙大錢,當大官,這叫成功。




但是曾國藩的標準不一樣。他的成功,是指孩子能夠不憑外物,不憑藉外在的東西,自己能夠在內心找到快樂和寧靜。這一點對我們今天的家長應該有所啟發。




開學季,和孩子一起學習的機器人,敬請期待


























↓請選擇你的生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了凡四訓 的精彩文章:

一日禪 |緣分,不必討好,不必糾纏

TAG:了凡四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