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出身如何 在釋迦牟尼佛看來都是一樣的
佛陀的教義中,蘊含著人人平等的理念,佛教教團所有信徒也是在平等的原則下而聚集的。所以,佛教在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團結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當年不同身份、不同階層的人匯聚而形成教團,遭到了婆羅門的責難。對此,釋迦牟尼佛駁斥道,婆羅門有關只有其自身是最高等級,而餘下人等皆為卑賤下等的主張,不是智者所能接受的事情。
佛陀對眾弟子講,世上有很多江河大川,當它們流入大海後,只會被叫做大海,原來的名字已經不復存在。以同樣的道理,不管你出家前是婆羅門(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剎帝利(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吠舍(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階層。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還是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業以及當時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只要你出家後緊隨佛陀的教誨,等級和名字就會消失,都被平等的稱作信仰釋迦牟尼佛的沙門。
在種姓制度的統治下,毅然決然宣告人人平等的佛陀的宣言,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佛陀的這一宣言源自於他所悟出的相對論化的存在論、緣起真理和以無我說為理論背景的同體意識。而拒絕僵化的實體性,恰恰是無我說的特點所在。
佛陀人人平等的主張給全人類點亮了希望之燈。根植於同體意識的平等原理是和諧、合作、團結的堅實基礎。不加任何歧視的平等的實現,將大大的緩解和消除現今這個超大「地球村」社會的糾紛與矛盾。因此,佛教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將發揮越來越強大的作用。
文章選編自中國佛學院廣行法師編著《走近佛教》
※至聖之道!做人需具有這4種品德
※子路贖人不要獎金卻被孔子斥責 這難道也有錯嗎?
TAG:廣行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