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內古特|世界變得槽糕透頂,幽默能緩解疼痛
轉自譯林出版社 ID:yilinpress
2007年4月11日夜,一個美國作家在醫院撒手人寰,享年八十四歲。
此前一年,他接受《滾石》雜誌專訪時,還嚷嚷著要起訴美國一家煙草公司。因為自打十二歲抽上他家生產的不帶過濾嘴的煙,便覺神清氣爽,吃嘛嘛香,還文思泉湧,功成名就,一直活到八十三。
「煙盒上說好的吸煙要人命呢?」
可等到他真的去世,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報刊之一《紐約時報》都連發三天訃告來紀念他。
《時代周刊》也忍不住要稱他是「當代的喬治·奧威爾」。
當年,他在美國年輕人中的流行程度,與王小波在國內不相上下;他還啟發了包括村上春樹在內的一代文學大師,堪稱大師們的偶像。
在國內,一大票粉絲親切地叫他「老馮」。據說,他臨死前,指頭還掙扎著作V狀。難道因為他姓「馮」(V)?
沒錯,他就是以「段子手」著稱的庫爾特·馮內古特(Kurt Vonnegut)。
庫爾特·馮內古特
(Kurt Vonnegut,1922—2007)
20 世紀美國最重要、最有影響的
黑色幽默文學作家
馮內古特是出生在美國的猶太人,生於印第安納州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940年考取康奈爾大學,主修化學。
1944年珍珠港事件爆發。那一年的5月14日,母親節當天,他患有憂鬱症的母親吞服大量安眠藥,離開人世。而第二天,主張反戰的小馮內古特志願參軍,遠赴歐洲戰場。
1945年,他遭德軍俘虜,被囚禁在德累斯頓戰俘營。馮內古特的文學創作,不少靈感正是來自在戰俘營的經歷。他的代表作《五號屠場》故事的核心,也來源於此。
戰後,馮內古特在芝加哥大學獲得人類學碩士學位,後在哈佛大學任教。他從1950年代起開始發表短篇小說,1960年代起開始出版長篇作品,為讀者留下了《五號屠場》《冠軍早餐》《貓的搖籃》《囚鳥》等等經典之作。
老馮自畫像
面對恐懼,幽默幾乎就是
一種生理反應。
當人們談論馮內古特的小說,會經常使用如下這些標籤:黑色幽默、科幻小說、諷刺文學、後現代小說。
而其中「幽默」恐怕是打動讀者的最主要的元素。七十年代,有人寫書評說他在「笑聲里找到了能暫時緩解存在之痛的止疼片」。
當生活可能變得糟糕透頂,幽默就是一個抵禦之法,自保之道。
目睹德累斯頓毀滅前後之狀,老馮說自己笑了:那是靈魂在尋找慰藉。
提及奧斯維辛集中營中受難者的笑,老馮又說:面對恐懼,幽默幾乎就是一種生理反應。
大蕭條摧垮了美國人的精神,於是大家每天圍著收音機,聽點幽默段子,得些許鼓勵、些許解脫。
六十年代的美國,冷戰陰霾,核戰威脅讓人心生莫大恐懼。面對一個瘋癲世道,馮內古特顯現「猶太人的幽默」,實際上是孱弱而慧黠之人身處絕境時的幽默。
於是,晚年的老馮這樣總結自己的作品:
我真正想乾的事就一樣:讓人笑而鬆快下來。幽默能緩解疼痛,就像一片阿司匹林。
馮內古特的作品常以喜劇形式表現道德層面悲劇的內容,以笑聲諷喻社會現實,應對災難和絕望。荒謬、弔詭或怪誕等黑色幽默元素的表象下,是一顆關愛社會乃至全人類的德善之心。
我們從他的話語和塗鴉中來感受:
關於一場大屠殺沒有什麼順乎理智的話可說。可以說每個人都已經死了,永遠不再說任何話,不再需要任何東西。大屠殺以後一切都趨於無聲,永久沉默。只有鳥兒還在啼叫。
只有我們思想是人性的,我們才是健康的。
我若年輕幾歲,就去寫一本人類的愚蠢史;我要爬上麥凱布山之巔,頭枕我寫的歷史,仰天而卧;我要從地上撿幾粒藍白色的毒霜——把人變雕像的毒霜;我要把自己也變了雕像,仰天而卧,一臉獰笑,把拇指貼鼻端,翹展四指,沖「你懂的」搖晃起——嗤之以鼻。
再見吧,藍色的星期一。
我向自己提出了關於今天的問題:今天有多寬,有多深,有多少屬於我自己的東西可以留存。
它可以成為比利·皮爾格林理想的墓志銘——也可以成為我的:一切曾經美好,沒有痛苦。
笑聲,只在與死亡的舞蹈中成為可能。
以上塗鴉都來自老馮本人,文字均選自譯林出版社出版的馮內古特作品系列:《五號屠場》《冠軍早餐》《貓的搖籃》。
- End -
主編:宋程 責編:小悅君
加入一起悅讀群請找小悅君
加微信15300077378,並標註「微群」
一起悅讀
ID:readtogether
快樂閱讀 | 共同閱讀 | 分享閱讀
郵箱17read@sina.com
投稿 | 加入我們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四環中路六號華亭嘉園A-1F
※短讀經典|芥川龍之介:項羽「真乃一世之雄也!」
※政策機遇與閱讀組織的轉型|第三屆讀聯會閱讀智庫沙龍邀請函
TAG:一起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