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聚焦立德樹人:夯實民族復興的人才之基|媒體看教育①
強國必先強教。新學年,「微言教育」推出「媒體看教育」欄目,第一時間梳理媒體關於教育的最新報道,從不同角度講述教育新鮮事兒,帶大家了解教育新變化,感受教育新風貌。
今天第一期,小編帶你看看《光明日報》報道《夯實民族復興的人才之基——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教育系統推進立德樹人工作紀實》。
「立德樹人」工作如何做到既有方向,又「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一起來讀報紙↓↓↓
夯實民族復興的人才之基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教育系統
推進立德樹人工作紀實
「
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
——習近平
」
△ 9月3日,在廣西南寧市逸夫小學賢賓校區,老師在校門口迎接新同學。(新華社記者周華攝)
初秋,北京。第一次用布條打包行囊,第一次在雨夜裡徒步4個半小時、20公里……一堂特殊的雨夜拉練,讓「迎難而上,風雨無阻」成為3000多名清華本科新生進入人生新階段的重要一課。
立德樹人有道,春風化雨無聲。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這個根本命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走進大中小學校,在與師生的親切交談中闡述立德樹人的豐富內涵、途徑和方法——從「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到「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再到「高校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言之諄諄,寄託著黨中央對教育事業發展的殷切期望,也為「更好的教育」指明了方向、擦亮了底色。
學以立德
課程、教材建設擦亮底色
化學家來上思政課,該怎麼講?
在復旦大學教授孫興文的課上,他從18至19世紀外國科學家製備單質氟的探索,一直講到20世紀投身國防建設的我國科學家事迹。一門《有機化學》課,成為名副其實的「紅」課,受到學子追捧。
「充分挖掘每一門課程的育人內涵,構建以思政課程為核心,重要系列課程、綜合素養課程、哲學社會科學課程為主幹,以專業課程為支撐的本科課程體系。」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如此解釋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圈層效應。
立德樹人,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是根本。6年多來,這一根本遵循滲透在各級各類教育的課堂上、教材里,為學子擦亮人生底色。
課堂是樹人立德的主要渠道。從「專業成才」到「精神成人」,各級各類教育積極探索「人生大課」。中國農業大學設立「專業課發揮思政教育功能」專項,支持教師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挖掘專業課教學中的德育內容與素材,探索專業課教學隱性與顯性德育功能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 中國農業大學理學院教授陳奎孚以碑林歷史進行德育教學。(圖自中國農業大學官網)
教材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託。16開本的課本疏朗大氣、歷史故事和英雄人物引人入勝,從去年9月投入使用後,義務教育三科統編教材受到了不少學生老師的歡迎。與「一綱多本」時期的教材不同,新教材的一大亮點,就是堅持德育為先、以德塑魂,突出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教育,全面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今天的思政課不再是枯燥的灌輸,課程背後都是一種觀察世界的方法;專業課在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還真正教會我們看待世界、思考問題的方式。」北京師範大學學生劉宇告訴記者,「這樣的學習解渴!」
師以育德
教育隊伍建設築牢根基
秋日的清華園,碧空如洗。新生報到日一早,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首屆清華大學新百年教學成就獎」獲得者鄧俊輝就來到了迎新站點前迎接新生。
這個學期,和清華園裡其他138位「學術大牛」「教學名師」們一起,鄧俊輝接過了「新生班主任」的重擔。
「受惠於當年老師的教誨和培養,欣喜於學生的智慧和創新,自己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突破和升華,沒什麼理由不把班主任這份工作用心做好。」已經第三次擔任班主任的鄧俊輝直言教書育人「魅力無窮」,「『教書育人』應是全方位的,在課堂之外更需要與學生充分交流,擔任班主任為教師提供了與學生共同成長的難得機會。」
△ 開學季,「老清華」給「新清華」的第一課(圖自清華大學官網)
立德樹人,教師隊伍是關鍵。6年多來,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教師的職業道德建設,要求廣大教師必須把立德樹人作為自己的根本任務,做「四有」好老師、做好學生引路人,各級各類教育成效顯著。
理想信念根基不斷築牢。浙江大學實施「育人強師」全員培訓計劃,組織教師赴革命聖地接受教育,已累計培訓教師3900餘人。該校還成立教師發展中心,選聘高層次人才擔任青年教師職業導師,每年選派教師參加對口支援、定點扶貧等掛職崗位鍛煉,引導教師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
體制機制保障日益健全。西安交通大學推出研究生導師「八要」「十不準」立德樹人行為引導機制,把2018年確定為導師隊伍建設年,推行立德樹人履職情況自查機制,強化失范必究的落實機制。
高水平的研究型教師隊伍正在形成。江蘇省淮陰中學努力發掘自身傳統文化資源,通過「豎起脊梁擔事」的學校精神傳統,提升師德、激發活力,逐漸構建起一支「結構合理、師德高尚、博學嚴謹、具有現代素養」的研究型教師隊伍。
文以養德
校園文化建設涵育品格
在山東省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凱實驗學校,一提起傳統文化,學生們津津樂道、熱情高漲。學校的數字國學體驗館,成為孩子們最愛去的地方。
藉助「互聯網+」,該校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環境、情景教育教學設計,開發實施誦讀、節日、禮儀、書法等傳統文化數字資源課程,集體驗、學習、傳播、檢索、應用於一體,在孩子們心中種下「文化的種子」。
立德樹人,文化滋養是抓手。6年多來,處理好傳承與發展的關係,重視青春底色與青年趣味,各級各類教育不斷培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肥沃土壤——
同濟大學以紅色文化、傳統文化與同濟精神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該校師生排演校園版舞台劇《江姐》《同舟共濟》,緬懷革命先烈,弘揚同舟共濟的校訓精神,引導師生成為革命精神的守護者和實踐者。
陝西職業技術學院成立黨的理論與政策宣講團、組建了師生記者團,利用校內外媒體平台、校內論壇和學術交流活動,弘揚主旋律,凝聚正能量,激發全校師生幹事創業的熱情和動力。
△ 重慶市實驗中學學生齊跳梆鼓舞。
重慶市實驗中學將巴南地區的梆鼓舞引入校園,繼承傳統,大膽創新,將其打造成獨具特色的校園藝術教育項目。每天30分鐘的大課間活動,除了跑步、做廣播操以外,還有全校同學齊跳梆鼓舞的鍛煉項目。
……
鑄國之重器,育時代新人。連續25年的高校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表明,廣大師生思想政治狀況的主流積極、健康、向上;2018年發布的首份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報告顯示,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人生價值取向積極,九成以上的學生為自己作為一名中國人感到自豪。
具體到每一個人身上,抽象的數字變為一個個帶著溫度的人生選擇,閃爍在個體融入時代洪流的協奏曲中。
「要去,就去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北京林業大學2017屆本科畢業生、「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志願者古麗米熱告訴記者,在同事口中,她有一個綽號,叫「愛笑的小米粒」:「我將真正紮根基層、紮根新疆,為自己、為國家創造價值,用奮鬥書寫無悔青春!」
作者 |鄧暉
來源 |《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