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卻沒有體驗到什麼;在做事,卻沒有投入進去
我常常感到我的語言是多麼無力,表達是多麼蒼白。
比方說,我現在表達這樣一種意思:明明在生活,卻沒有體驗到什麼;明明在做事,卻沒有投入進去;與一個人在一起生活,但卻沒有真正用心去愛他/她。我在這個世界中,但好像與一切都有一些距離,一張無形的膜把自己的心與外界隔離開來了。
估計你看到這一段話都是迷糊的,不知道我究竟在說什麼。
沒辦法,我再試一下其他的方法——
過去我註冊過兩家公司,但不是我自己做的,是讓中介幫助註冊的,報稅、記賬等也是中介操辦的。
現在,我來到惠州,又註冊了一家公司。這次是自己做的,然後我去刻章,去銀行開戶,再去報稅。同時,我也在學習稅法,研究財務報表。
走完這些流程,我才是真正了解公司的運作,了解現代社會的經濟規則。到這時,我好像感到自己是在經營一個經濟體,是在為客戶服務,是在享受現代經濟制度的便利。
這是一種踏實感,一種貼近現實的感覺。過去,我沒有這種感覺!
同樣的,我的寫作好像也有一種疏離。雖然我無比渴望成為一個作家,無比嚮往靠寫稿就能養活自己的生活,但我一天一天地,卻沒怎麼動筆,一直在拖延。我願意把大部分時間用來讀書、聽音頻,但卻不願自己寫。
在內心深處,我一直認為自己還沒有準備好,要寫的東西現在寫不出來。
經過長時間的努力,苦苦地反思,我現在已經能從寫作中獲得愉悅。在多數時候,我還是不想寫,但是,只要我開始寫了,就能寫得下去,而且不會太差。這時候,我會想,既然寫作感覺挺好的,為什麼不願意開始呢?
再深一步想,我之所以讀書,可能是在逃避,逃避這個實在的世界。我過去曾經想,有一份收入,或者獲得財務自由,然後就躲到一個角落裡,專心地讀書、寫作。因為,我害怕生活中的瑣碎,不喜歡與人打太多的交道,不願意做具體的事情、處理複雜的關係。在我眼中,書中的世界更簡單,思想的世界更單純。
但真正的智者卻不是這樣的。
查理茫格的一生非常成功,也非常精彩。有錢有地位自不必說,茫格與巴菲特一樣,讀了很多書,也有很有思想。在俗世中打拚,卻又超脫其中。他時刻提醒自己,不要把自己與世界隔離開來,他有私人飛機卻不用,而是坐經濟艙,為的是接觸其他人。他出門喜歡坐公共交通,也是同樣的目的。
我還想起薛兆豐提到的一個經濟學家,他的年齡已經非常大了,但一周至少要坐一次公交車,為的也是不脫離現實世界。
這對我啟發就是,只有在工作中,在與世界的接觸中,在與人打交道中,你才可以獲得真知,獲得成功。生活在這個世界,就要把身心投入進去,不要與它保持距離,更不能沉浸在自己的小圈子裡不能自拔。
寫了這麼多,我還是沒有想清楚,只是比寫之前明白了那麼一點點。我連這篇文章的標題都不知道如何取!
教練時間:
1、王國維在談到詞的意境時,用了「隔」與「不隔」。自我與世界的關係,一個自我與另一個自我,也有隔與不隔之分別。(如何表述得更確切,我以後繼續琢磨)。
2、所謂投入,就是不帶評判地、完全接受當下,不在情感上委屈自己,忘掉過去與未來。投入了,才會進入心流狀態。
3、如果實在不喜歡當前做的事,那麼就為它賦予一個重大的意義。
還以我來說,我本不想做企業服務,但為了賺錢我不得不做。為了不在情感上委屈自己,也為了不讓內在的價值觀產生衝突,我對它的賦予的意義是:通過做這些事情,我能真正了解現代經濟的運行,領悟商業文明五百年來的進步與智慧。(複式記賬法、有限責任公司、增值稅等,這都是極其偉大的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