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讚美福生,歹念禍生,煩惱病生

讚美福生,歹念禍生,煩惱病生

一、 稱讚感慨,福氣就來了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有一次上山砍柴打獵時,無意中撿到了一本《現代人》的雜誌。

雜誌很舊了,他隨手翻了幾頁,發現其中有一篇名為《童年》的小說實在是精彩極了,雖然作者是個名不見經傳的新人,卻也忍不住一讀再讀。

屠格涅夫經過幾番尋找,終於找到了作者的姑母。屠格涅夫告訴其姑母,「您一定要讓你的侄兒堅持寫下去,他的前途不可限量!

姑母很快就寫信告訴自己的侄兒,「你的那篇《童年》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就連大名鼎鼎的屠格涅夫也逢人便稱讚你呢!」

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後驚喜若狂,於是一發而不可收地寫了下去,一位世界偉人由此誕生。

列夫·托爾斯泰

他就是列夫·托爾斯泰。

1882年屠格涅夫與世長辭的噩耗傳來,托爾斯泰無比悲痛。他在給妻子寫的信中說道,「我總是懷念著屠格涅夫,我深愛著他,我想把他的作品都讀一遍……」

馬克·吐溫曾經說:「靠一句美好的讚揚我能活上兩個月」。

屠格涅夫之於托爾斯泰,不僅僅是前輩,更是慧眼識英的伯樂。用真誠的稱讚和鼓勵,屠格涅夫也不僅收穫了聲望,更是與之結下了一生的友誼。

千萬不要小看讚美,因為讚美不僅可以激發自信和希望,還可以在不經意間為自己種下福報的種子。

所以,讓我們注意發現他人身上的優點和長處吧,不要吝惜你的讚美,你讚美了,收穫的遠遠不止感恩。

屠格涅夫

二、 心生歹念,禍事就來了

「三言二拍」中曾經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浙江嘉興有個金富翁,生性吝嗇,大家都叫他金剝皮。他特別不喜歡僧人,認為僧人只會伸手找人要東西,所以金剝皮視僧人為眼中之釘,舌中之刺。

金剝皮的妻子久久沒有孩子,心下著急,於是去求了福善庵老僧,希望能求得子嗣一二。佛門有應,果然連生二子,且是俊秀。於是金剝皮的妻子就經常給福善庵的老僧一些柴火和米糧。

時間長了,金剝皮不能忍受妻子老是布施福善庵的和尚,於是心生歹念,把砒霜夾在點心的餡里,打算給和尚吃。

誰承想,老僧拿了那四個餅子沒有捨得吃,金的兩個九歲的兒子恰巧放學,到庵中頑耍。

圖片源於網路

老和尚想道:「金家兩位小官人,時常到此,沒有什麼請得他。今早金阿媽送我四個餅子還不曾動,放在櫥櫃里。何不將來熱了,請他吃一杯茶?」於是就讓徒弟把餅子熱了熱,一人兩個,都吃了。

不一會兒,兩個孩子一時齊叫肚子疼。急忙把兩人送回家去,講清緣由,金剝皮頓時就明白是怎麼回事了。在須臾之間,孩子們七竅流血,嗚呼哀哉,做了一對殤鬼。

毒死了兩個孩子。金妻悲憤難抑,懸樑自縊。金富翁本人也又悲又驚,「得病上床,不勾七日,也死了」。

金剝皮歹心為惡、為富不仁,但是作惡災禍必至,一家子骨肉活生生被拆散。「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雖說善惡報應不一定同步,但是歹念但凡一起,災禍不管早晚,都會到來。

圖片源於網路

三、 煩惱憂愁,疾病就來了

前段時間去醫院,發現竟然有了心身疾病科。那麼問題來了,身心疾病是什麼?

護士告訴我,心身疾病是指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軀體疾病。也就是說,假如你因為工作學習壓力過大,心理上時刻處於緊繃的狀態,就覺得自己哪裡都不舒服,後來就真的生病了,這種病就是心身疾病。

《五台山養生格言》有一條是這麼說的:心意不端正,外邪就會侵入身體。外邪侵入身體的人多煩惱和埋怨。煩惱和埋怨一多,疾病就會發生

總而言之,負面情緒累積才是病症的根源。俗話說「養生先養心」就是此意。

圖片源於網路

我們身體的病苦,大多都是因為心有所鬱結,派遣不開,於是生了煩惱;而煩惱,就是冤親債主。心裡壓抑著太多東西,看誰都不順眼,給別人帶去的也全都是煩惱,那麼生活的主色調一定是灰暗陰翳的。

相反的,心病摘除,心結打開,所有糾結的、煩惱的、鬱悶的全部排出去了,身體想不健康都難。

曾經看過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採訪,記者問一位百歲老人為什麼能夠健康長壽,那位精神依然矍鑠的老人居然反問人家:「天天過這麼開心的日子,為什麼不健康長壽呢?」

所以要切記:人不可一直思緒萬千,否則夜不能寐;人不可一直煩惱憂愁,否則疾病不約而至。

作者:雅君,京博國學外聘作者

來源:京博國學(ID:jingboguoxue)

關於開問

開問是一個文章作品發表平台、文檔協作平台、文檔類活動平台。「共同創造更美的世界」,是開問的信仰。

開問目前有網站(www.openwhy.cn)和APP,設有包括「心學」在內的多個頻道,歡迎抒寫和分享你的世界,亦可同時投稿至「心學」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文學在哪裡?在你擁有的人性中
到底怎樣才算是,真正地做自己?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