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不光是全畫幅微單,佳能這次把牙膏管都踩爆了

不光是全畫幅微單,佳能這次把牙膏管都踩爆了

每個行業都曾有一個常年「擠牙膏」的廠商,CPU 是英特爾,相機圈當然是佳能。隨著 2009 年 7D 的 1800 萬像素 CMOS 逐漸變「祖傳」,近十年來,佳能始終精打細算、不緊不慢的過著日子。

所以當十天前,佳能全畫幅無反(微單)相機的消息泄露,很多人都不敢相信這個一貫保守的日本巨頭,竟然這麼快這麼突然地調轉船頭。而今,事實比流言還要重磅:不止是嶄新的全畫幅專業微單 EOS R,更有讓人驚掉下巴的F/2 恆定光圈變焦鏡頭

EOS R,Reimagine

也就半個月前,尼康剛剛發布「革自己老命」的全畫幅微單 Z6/Z7,以及新的 Z 卡口。佳能緊隨其後卻神不知鬼不覺,保密工作可謂出色。新的全畫幅微單叫EOS R,新卡口名為RF,區別於佳能 EOS 單反和其 EF 卡口。佳能給 R 的定義是:Reimagine optical excellence,「重塑出色的影像光學系統」。

佳能給自己的全畫幅微單,起了一個聰明的中文名:專微,顯然是取「專業微單」之意。正如微單的另一個名字「無反」,EOS R 將傳統單反中的反光板組件移除,新的 RF 卡口的法蘭距(鏡頭卡口到感測器間距)大幅縮短,從 EF 單反卡口的 44mm 銳減至 20mm,光學取景器和五稜鏡被電子取景器取代。由此,機身的體積和重量相比單反大幅下降。

具體來講,EOS R(580g,單機身,下同)比同為全畫幅金屬機身的 5D Mark IV 輕了 220g,機身體積尤其是厚度比後者小了一整圈。我在現場用一台 APS-C 畫幅的 760D 作為對比,僅看機身二者寬度相近,EOS R 的厚度小很多,不過總體上三維比較相近。如果用全畫幅的 5D 來對比,差別會更明顯。

實際上 EOS R 並不是一款以便攜為主的機型,而是主打專業用戶。它的體積和重量減少只是因為去掉了反光板等結構,其他部分仍以快捷操作和高性能為首要設計目標。相比索尼 α7 系列,EOS R 體重相當(580g,α7 III 是 565g),但輪廓稍大一圈。

最直觀的是手柄大小。EOS R 的手柄形狀幾乎完全由單反延續下來,手柄高度比 α7 III 更大,形狀也更飽滿。而手柄高度不足、小指無處放一直困擾著不少 α7 系列用戶。EOS R 的握持姿勢和手感,和佳能多數專業級單反區別不大。甚至得益於機身主體部分更薄,手柄的內側還更深一些,實際上手會發現 EOS R 握起來似乎還更合手。

實際上,EOS R 手柄內的電池型號,也正是 5D、6D 等全幅單反機型上的 LP-E6。但微單的成像原理使它們往往比單反更費電,EOS R 的標稱續航為 370 張。參考索尼 α7 系列的續航表現,不排除實際續航會更低的可能。

EOS R 的外觀充滿了佳能特色,很像是一部機身主體部分拍扁、手柄部分不變的佳能單反。取景器弧度圓滑,兩側肩部自然傾斜下溜,整機線條以圓潤為主,和尼康 Z 的平直肩部區別明顯。

佳能為 EOS R 的操控花了心思,右肩部位有一塊方形 LCD 肩屏(和尼康 Z 類似),可以在關閉液晶屏時(如長曝光)節省電量並顯示拍攝信息。傳統的拍攝模式轉盤被取消,而是和常規雙撥盤之一整合在了一起,通過中央 MODE 按鍵來切換。按下 MODE 鍵這個轉盤可以用來切換 P、AV、TV 等模式,平時這個轉盤則用來調整指定的拍攝參數。

這樣,調節拍攝參數的雙撥盤都被集中在了手柄上表面,於是常規的機背轉盤也被取消,五維方向鍵的外圈並沒有設置轉盤。原本機背的對焦點選擇搖桿被取消,EOS R 可以在取景器取景時滑動觸摸屏選擇對焦點。機背新增了一個雙向觸控條,可以點觸、滑動等動作實現不同功能。

鏡頭空間也被利用起來,新的 RF 卡口上擁有 12 個電子觸點,傳輸信息速率更快。這次一同發布的四支 RF 鏡頭,都在最前端加入了一個電子控制環,可以控制諸如 ISO 等拍攝參數。四款 EF 鏡頭轉接環中,也有三款帶有控制環,可在轉接 EF 單反鏡頭時實現同樣的功能。

電子取景器採用 369 萬像素 OLED 面板,具備 100% 視野率和 0.76 倍放大倍率。EOS R 實現了 23mm 的高眼點距離,不過取景器向外凸出幅度不小,追求高便攜性的用戶可能會有些介意。取景器內可以直接顯示對焦距離,因此配套的四支 RF 鏡頭上都取消了常規的對焦距離窗。背後的 3.15 英寸觸摸屏支持三向翻轉,電子取景器和液晶屏之間通過眼部感測器切換取景。

EOS R 最直接的對手,是索尼已歷三代的 α7 系列,它和尼康 Z 系列中的 Z6 定位相當,各項性能配置偏向均衡。不過和索尼的「均衡」相比,EOS R 的像素要高一些,連拍性能則弱一些。

CMOS 感測器擁有 3030 萬有效像素(和 5D IV 一致),比 α7 III 和 Z6 的 2400 萬左右稍高,最高感光度可至 ISO 40000。這塊 CMOS 搭載全像素雙核對焦,合焦速度只需 0.05s,相位對焦點多達驚人的 5655 個!可覆蓋畫面的 100% 高度和 88% 寬度。佳能的對焦系統可以在 -6EV 的極限暗光下實現對焦,強於索尼 α7 III(-3EV)和尼康 Z6(-4EV)。EOS R 也搭載了時髦的眼控對焦,拍攝人像時能直接檢測人眼聚焦,不過僅支持 AF-S 單次對焦模式。

與索尼 α7 III 相比稍差的是連拍性能,EOS R 在追焦狀態下為 5 張/秒(fps),即便鎖定焦點也剛 8fps。而 α7 III 在追焦狀態下可達 10fps,EOS R 的速度只是和 5.5fps 的尼康 Z6 相當。另外,EOS R 並不支持機身防抖,雖然帶有機身和鏡頭雙重抖動檢測,但必須使用 IS 防抖鏡頭。

既然定位專業級機身,防水滴防塵的鎂鋁合金機身是必須的,翻轉觸摸屏、Wi-Fi、藍牙等自然不可或缺。單 SD 卡槽或許會讓一些專業用戶介意,不過受限於機身體積,同價位的 α7 III 和 Z6 也同樣如此。

視頻方面,EOS R 最高支持 4K 30p 規格,但和之前的 EOS M50 一樣需要裁切畫面實現 4K,EOS R 的轉換係數為 1.7。在視頻拍攝時可以使用 IS 鏡頭光學防抖,同時帶有五軸電子防抖。索尼 α7 III 和尼康 Z6/Z7 已經輕鬆實現全像素 4K 拍攝,這是 EOS R 比較明顯的短板。

F/2.0 恆定變焦:現已加入「瘋狂堆料」豪華午餐

EOS R 本身的性能規格,其實還算不上多麼突破,它最大的意義是佳能終於踏出了全幅微單這一大步。而當視線轉向配套的新 RF 鏡頭,佳能這次可算是把擠了十幾年的牙膏管一腳踩爆。

RF 卡口擁有和 EF 單反卡口相同的 54mm 大內徑,本身就利於高規格大光圈鏡頭的開發。由於之前提到的 EOS R 增加鏡頭電子控制環,每支 RF 鏡頭上都多了一環:定焦變成兩道環,變焦增至三道環。和 EOS R 一道,佳能首批發布的 RF 鏡頭有 4 支:

恆定光圈 F/4 防抖標準變焦(「小三元」之一),RF 24-105mm F/4 L IS USM

恆定光圈 F/2 標準變焦,RF 28-70mm F/2 L USM

大光圈廣角定焦,附帶防抖、微距,RF 35mm F/1.8 IS Macro STM

大光圈標準鏡頭,RF 50mm F/1.2L USM

除了「小三元」 24-105mm F/4 L 是常規操作(應會作為 EOS R 的套機鏡頭),其他三支都各有各的亮點。最惹眼的當然是那支 F/2 恆定的 28-70mm,這是數碼時代以來,全球首支最大光圈達到 F/2 恆定的全幅標準變焦鏡頭。慣常我們稱恆定 F/2.8 為「大三元」,那麼這支 F/2 恐怕得稱「大大三元」(數字只小 0.8,但其實光圈 F/4、F/2.8、F/2.0 三者之間都是相差整一檔)。

2007 年,奧林巴斯曾為 4/3 單反推出過等效焦距 28-70mm(實際焦距 14-35mm)的 F/2 恆定鏡頭,但 4/3 畫幅面積僅為全畫幅的四分之一左右。即便如此,現在提到那支 14-35mm F2.0 SWD,很多老奧巴粉依然引以為傲。2015 年,適馬推出了 24-35mm F/2 DG HSM Art 鏡頭,至今被譽為「適馬黑科技」的代表作之一。但它的變焦範圍過於狹窄,和佳能新鏡不具備可比性。

由此可見佳能這支新鏡規格之「嚇人」,當然伴隨而來的是體積、重量和價格的同步膨脹。即便佳能已捨去了常規「三元」標準變焦鏡中的 24mm 廣角,但多達 13 組 19 片結構的 28-70mm F/2 L,重量依然達到了驚人的 1430kg——這是一般 24-105mm F/4 鏡頭的兩倍,相當於常規「大三元」中長焦 70-200mm F/2.8 鏡頭的水平。

(RF 28-70mm F2 L 和 EF 24-105mm F4 L 口徑對比)

再說體積,這支 RF 28-70mm F/2 L 的直徑×長度達到了 103.8×139.8mm,鏡頭直徑幾乎是卡口直徑(54mm)的兩倍,所需的濾鏡尺寸也達到了驚人的 95mm。這個大小已經遠遠超出了常規的標準變焦鏡頭,搭配重量減輕的 EOS R,顯得頭重腳輕是必然。它很明顯不會是大多數人的選擇。但恆定 F/2 的標變鏡頭,意味著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取代 28mm、35mm、50mm、85mm(70mm 端替代)四個焦段的 F/1.8 大光圈定焦。如果從這個角度看,這支驚天神器也確實有它存在的道理。

尼康在發布 Z 系列時,展示了極限大光圈的 58mm F/0.95 Noct 定焦鏡頭,佳能則選擇在變焦鏡頭上炫技。至於註定同樣驚人的價格,還是留到下面一起說吧。

對於真正有購買意圖的多數普通玩家,這支 35mm F/1.8 定焦鏡才是更讓人心動的。非 L 紅圈、F/1.8 光圈,很明顯是一支親民路線的大光圈定焦,305g 的重量搭配 EOS R 也很合適。更難得的,它還加入了 IS 防抖功能和 Macro 微距特性。最近對焦距離 17cm,最大放大倍率 0.5X,鏡頭前部還可以安裝環形閃光燈,相當程度上可充當微距頭角色。

50mm F/1.2 是佳能用戶熟悉的老規格了,EF 單反鏡頭中也有一支 50mm F/1.2 L,很久以來都是市面上僅有光圈大於 F/1.4 的全幅單反鏡頭。但和 EF 50mm F/1.2 L 相比,新鏡 RF 50mm F/1.2 L 的變化很「大」:6 組 8 片結構變為 9 組 15 片,體型幾乎增加一半,重量由 580g 增至 950g。這支新的 F/1.2 定焦和那支 28-70mm F/2 一道,成了本次佳能「瘋狂堆料」的絕佳標誌。

至於 24-105mm F/4 L 則是佳能全畫幅相機的傳統套頭,相比單反所用 EF 24-105mm 鏡頭,新的 RF 鏡頭長度縮減了約一公分(107mm),重量減少約 100g(700g)。IS 光學防抖可以補償 5 檔快門速度,身為 L 紅圈鏡頭防水滴防塵特性也未缺席。從前面的機身對比可以看出,配合 EOS R 機身厚度減小,整套系統的長度比 EOS 單反搭配 EF 鏡頭要短上一截。

RF 24-105mm 鏡頭會隨 EOS R 於 10 月上旬上市,RF 50mm F/1.2 緊隨其後,RF 35 F/1.8 和 RF 28-70mm 則需要等到 12 月份出貨。國行價格方面:

RF 24-105mm F/4 L IS USM 作為套機鏡頭,目前還沒有單獨售價;

RF 28-70mm F/2 L USM:19499 元

RF 35mm F/1.8 IS Macro STM:3499 元

RF 50mm F/1.2L USM:14999 元

為了配合現有的 EF 單反鏡頭群,佳能還推出了多達四款 EF 鏡頭轉接環。分別是不帶電子控制環、帶電子控制環、帶後置偏光鏡和帶後置可調 ND 減光鏡的轉接環,後兩者非常利於轉接超長焦、超廣角 EF 鏡頭時使用濾鏡。

按照佳能的規劃,F/2.8 即傳統「大三元」變焦鏡頭也在開發中。也就是說在大、重、貴的 28-70mm F/2 和普通的 24-105mm F/4 之間,還會有一支常規的 24-70mm F/2.8 鏡頭,只是推向市場還需時日。

EOS、EOS M 和 EOS R 並立

在 EOS R 的狂歡之餘,佳能也沒忘記 EOS 單反和 EOS M 微單。同時發布的,還有兩支更新後的 EF 超長焦鏡頭,以及一支全新的 EF-M 鏡頭。

更新至第三代的 400mm F/2.8 和 600mm F/4 主要是減輕了重量,不過它們主要面向業用戶和頂級發燒友,和多數普通用戶關係不大。原有 APS-C 畫幅微單 EOS M 系列已積累了不少用戶,新推出的 EF-M 32mm F/1.4 STM 鏡頭(等效焦距 51mm),終於補上了該系列微單一直空缺的大光圈標頭。

佳能進入無反相機(微單)市場並不算晚,2012 年就推出了 EOS M 系統,選擇 APS-C 畫幅也讓它避免了尼康 1 系列微單的尷尬結局。但相比索尼 E、富士等 APS-C 微單系統,佳能 EOS M 一直缺乏專業級鏡頭,此前的鏡頭總數也僅有 6 支。2013 年索尼搶先推出全畫幅微單 α7 系列,APS-C 微單存在的意義一度受到質疑,再加上佳能有著同行業最龐大的現有單反用戶群,因此對 EOS M 系列的定位一直是消費級微單或專業用戶備機。

佳能終於下定決心挺進全畫幅專業微單市場,或者說終於下定決心將全畫幅專業產品微單化,但同時也表示不會放棄 EOS 單反系統和 EOS M 微單系統,三個系列將會並行開發。

由於 EOS R 定位專業,54mm 的大卡口也很難發展小型消費級產品,EOS M 系統應該會得到保留,並有可能在未來取代中低端 APS-C 單反和 EF-S 半幅鏡頭的地位,面向廣大普通消費者。EOS M 系統的地位其實相對提升了,對於迫切需要更強大鏡頭和配件的用戶是好消息。至於單反產品線,對於專業用戶來講,現有專業微單在某些極端條件下仍舊不及單反,尤其續航性能始終是相對短板。EOS 專業單反和 EF 鏡頭群在短期內依然會受到重視,長遠則要看微單技術進一步發展的速度。

佳能用 6 年時間,走出了三條產品線並行的路線。全畫幅微單 EOS R 接管主流全畫幅專業市場,APS-C 微單 EOS M 逐步取代消費級中低端單反,EOS 單反則可能會漸漸只剩下專業機型。

EOS R 的國行機身價格為14999 元,發售時間為 10 月初。雖然在某些指標上不及索尼對手,但佳能畢竟是影像市場老大,一上來就用完善的鏡頭群給了索尼一記重擊。要高端有全球獨一份的 F/2 恆定標變,要親民有 3500 元的微距大光圈,風頭壓過了預展 F/0.95 鏡頭的尼康 Z 系列。

如果對你來說這個價格太高,首款機型 EOS R 身上還有不少可「閹割」之處,比如肩屏、高像素、對焦系統甚至 4K 視頻。索尼已經用 α7 II 等老機型打入了萬元以下市場,佳能和尼康後續推出入門級全畫幅的可能性不小,只是推出時間應該不會太早。

短短半個月時間,先是尼康 Z6/Z7、再是佳能 EOS R,再加上已歷三代的索尼 α7(當然還有 α9),一直耕耘 M4/3 系統的松下也即將推出全畫幅新機。在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我們熟悉的「微單」誕生 10 周年之際,微單取代單反的大趨勢,終於徹底刮進了全畫幅專業領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APP 的精彩文章:

哪裡的中國人最怕熱
你有多討厭流量套路,就有多喜歡《我不是葯神》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