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納蘭性德一首詞描繪逼真,清心寡欲乘風歸,布襪青鞋遠塵囂

納蘭性德一首詞描繪逼真,清心寡欲乘風歸,布襪青鞋遠塵囂

長期地做一件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心情一定會有些煩躁不安。如果自己又實在無法擺脫,則更會讓人有種陷入深淵的感覺。巴金曾說,人最怕的不是掉進深淵,而是掉進後被拋起再掉進去。

李白形容自己「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商隱描述「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估計也是想尋覓那種愁緒萬千、難以自拔的感覺。清代一位詞人也是經常百無聊賴,偶爾看見一幅畫,頓時感到如遇知音。

水調歌頭·題西山秋爽圖 納蘭性德

空山梵唄靜,水月影俱沉。悠然一境人外,都不許塵侵。歲晚憶曾游處,猶記半竿斜照,一抹界疏林。絕頂茅庵里,老衲正孤吟。

雲中錫,溪頭釣,澗邊琴。此生著幾兩屐,誰識臥遊心?準擬乘風歸去,錯向槐安回首,何日得投簪。布襪青鞋約,但向畫圖尋。

注釋:

1、梵唄:指寺廟中誦經之聲。界疏林,連接著稀疏的樹林。

2、錫,即錫飛,僧人行走。臥遊,觀賞山水畫以代遊覽。槐安,即槐安夢、南柯夢故事。

3、投簪,丟下固冠用的簪子,比喻棄官。布襪青鞋:本指平民百姓之裝束,此處借指棄官隱居。

這首詞是題畫之作,人物交融,不即不離。詞人將所題之畫於詞中作了傳神的描繪,又於畫景之中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和心情。上片側重畫圖的場景與意境的描寫,空山梵唄,水月洞天,這世外幽靜的山林,不惹一絲世俗的塵埃。還記得那夕陽西下時,疏林上一抹微雲的情景。在懸崖絕頂之上的茅草屋中,一位老和尚正在沉吟。

詞人雖然是在題畫,卻彷彿自己親身到達了圖中所在,為我們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一幅勝景。作者平時公務繁忙,但從事的工作卻並非其所好,越是疲累,就越是嚮往清閑逍遙的日子。當他看見眼前這幅畫,一種空靈的感覺立刻湧上心頭。

下片側重觀畫之感受與心情的刻畫,行走在雲山之中,垂釣於溪頭之上,彈琴於澗水邊,真是快活無比。隱居山中,四處雲遊,一生又能穿破幾雙鞋子,而我賞畫神遊的心情又有誰能理解?往日誤入仕途,貪圖富貴,如今悔恨,想要歸隱山林,但是這一願望要到何日才能實現呢?只希冀從這畫中找尋。

作者越寫越激動,完全把心裡話一股腦地傾倒出來。也許是過去一段時間太憋悶了,也許是沒有什麼真心朋友,如今內心一定是感慨萬端,剎那間千言萬語如同山洪傾瀉。

詞人在下片引用了一個典故,槐安,即槐安夢、南柯夢的故事。傳說有一位叫淳于棼的遊俠之士,經常和一幫狐朋狗友飲酒於古槐樹下,醉後入夢,見一城樓題大槐安國。槐安國王招其為駙馬,任南柯太守三十年,享盡榮華富貴。淳于棼醒後見槐樹下有一個非常大的蟻穴,南枝又有一小穴,即夢中的槐安國與南柯郡。後以此典喻人生如夢,富貴得失無常等。

作者一定是喜歡「歲晚憶曾游處,猶記半竿斜照,一抹界疏林」的環境,由此篇所表達的情趣來看,納蘭實際早已厭倦了榮華富貴的公子和侍從官的生涯,嚮往清心寡欲,願意遠離塵囂,希望能像圖畫中的老僧一樣地生活,同對也表達了詞人所願難求的矛盾與無奈心情。

「雲中錫,溪頭釣,澗邊琴」,這是作者內心嚮往的生活,可是即使他是貴族子弟,現實生活也無法讓他圓夢,只有「布襪青鞋約,但向畫圖尋」,怎能不讓今人為他感到無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水心語 的精彩文章:

王維這首詩恢宏大氣,禪意深厚,最後一句你能了解多少
辛棄疾這首鷓鴣天精妙至極,意境恬淡,激蕩情懷

TAG:雲水心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