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60後、70後、95後「草根」創客講述創新故事

60後、70後、95後「草根」創客講述創新故事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今洛陽良工巧匠,批紅判白,接以它木,與造化爭妙。」這是對古代匠人巧奪天工、技藝精湛的讚美。這些造型奇特、極具創意的中國古建築,之所以屹立不倒、流芳百世,離不開古代匠人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源源不斷的創造力。

創新型人才正成為時代的弄潮兒。在武器裝備保障領域,有這麼一群創新達人,他們雖然不穿軍裝,卻每天與武器裝備為伴;他們雖然扮演戰場幕後保障者,卻在創新路上勇做排頭兵。他們勤于思考、敢於創新,用匠心鑄造大國重器,成為一張張閃亮的名片。

前不久,在空軍裝備修理系統人才工作會議上,來自航修領域數十個軍工廠的維修高手輪番上陣,交流經驗、分享「秘籍」,為創新型人才發展建設提出了一系列寶貴建議。在這支人才隊伍里,有活到老、學到老的「60後」老工匠,有經驗豐富的「70後」工匠大叔,更有朝氣蓬勃的「95後」小發明家。他們大膽創新、放飛夢想,逐夢藍天、矢志強軍。本期,我們遴選出3位基層工匠,帶您感受老中青三代工匠的創新風采。

請關注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的詳細報道——

「六〇後」「七〇後」「九五後」老中青三代工匠講述創新故事——

「草根」創客攪活一池春水

代學桂。

「60後」飛機改裝人代學桂在平凡崗位創新求變——

有個愛好叫學習新事物

說起改裝汽車,人們會感到很「潮」,而說起改裝飛機,尤其是改裝軍機,恐怕很多人想都沒想過。代學桂是一名活躍在軍機改裝一線的「60後」老工匠。儘管快要退休了,但他始終堅持活到老、學到老。

30年如一日,代學桂在平凡崗位上創新求變,先後主持完成了飛機尾翼電加溫前緣改進等5項軍內科研項目,3次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

上世紀90年代,計算機尚未普及,車間里僅有的一台計算機只能打字。代學桂和工廠其他技術員一樣,隨身攜帶鉛筆、橡皮、三角板和丁字尺,製作技術手冊和圖紙全靠一雙手和一支筆。一根線的粗細、虛實和曲直,全憑「手感」,工作效率很低。

代學桂依然記得,20年前那次飛機裝置圖紙設計的經歷。那次設計相當複雜,製圖過程中,哪怕錯了1毫米,整張圖紙都要「從頭再來」。為了測繪圖樣,代學桂無數次推倒重來,歷經一個月,代學桂終於完成200多張測繪圖樣。這個速度,當時已是超乎想像。

後來,工廠掀起了學習計算機製圖的熱潮,他的測繪紀錄很快被打破。沒有計算機基礎的代學桂,不僅學得慢而且容易出錯。

看著身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計算機繪圖,編寫工卡既高效又美觀,代學桂坐不住了。

「沒有基礎,我從頭學。」通過自學,他漸漸學會使用辦公和製圖軟體。不論曲線、直線、虛線和實線,只需輕點滑鼠,一張清晰的設計圖就能完成。代學桂感嘆:「還是高科技好使!」

科技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幾年前,在研製某型飛機尾翼電加溫前緣技術時,除了繪製設計圖紙,代學桂還組織編寫了100多份前期準備文件,完成這些任務他只用了不到20天。

隨著工廠主修裝備更新換代,製圖和辦公軟體也隨之升級。面對更加複雜的操作界面,代學桂反覆練習,熟練掌握了軟體的操作技巧。

代學桂的徒弟說,師父總喜歡學習新事物,閑下來會看手機、「刷」微信,時不時還點評幾句。原來他看的都是有關航空修理專業的微信公眾號,發現好的文章還會轉發朋友圈。

不僅如此,代學桂還時常把這些知識和日常工作聯繫起來,與徒弟分享創新心得。代學桂認為,未來舞台是青年工匠的,他們應該有一個創新的氛圍。

劉廷法。

「70後」工匠大叔劉廷法從生活細節中找「金點子」——

骨子裡帶著一股闖勁

「在大多人看來,工匠的工作是一門力氣活,分解工作離不開改刀撬、鎚子砸、鉗子擰這『三板斧』,但我不這麼認為……」劉廷法在工廠創新成果發布會上開門見山地說。

從事航修工作28年,劉廷法骨子裡帶著一股闖勁。憑著這股闖勁,他在多年的裝備修理工作中,創造出60餘項創新成果。

在廠里,大家都認為劉廷法是個「創新達人」。他總會利用閑暇時間,收集大家的「金點子」,記錄大家的好想法,讓這些可行的創新靈感快速實現。

「創新能帶動人的思考。」在劉廷法看來,要想解決工作中的新問題,不僅要開動腦筋思考,還要將想法付諸行動,並轉化為成果。之所以有這種感悟,還得從他10年前的一段經歷說起——

在一次銷釘分解過程中,機翼、保險條等飛機零配件封閉在箱體內,拆箱沒有任何著力點,僅露出一個埠的銷釘。幾名員工和過去一樣用蠻力強行拆卸,結果零配件在生拉硬拽中出現損壞。

回到車間,劉廷法苦思冥想,始終找不到解決辦法。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與同事們吃堅果時,一位老工匠不經意地說:「現在吃堅果、核桃真方便,以前要用蠻力壓碎,現在用工具輕輕一撬就打開了。」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老工匠隨口一說,讓劉廷法產生了靈感。「能不能研製一種新工具,轉蠻力為巧勁,改變生拉硬拽的分解方式?」帶著這個想法,劉廷法開始研究銷釘的連接方式和機上結構。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次試驗,他成功研製出一款新裝置,徹底解決了用力不均勻造成零配件損壞的難題。

經過廣泛試用,大家都說好。嘗到創新的甜頭,劉廷法一發不可收拾。從幫人改水龍頭到改制專用扳手,只要有人提出難題,他都會站出來幫忙。很快,劉廷法已經不滿足這種「小打小鬧」,他想在飛機修理上進行創新。

這次,劉廷法盯上了留機接頭研磨的問題。留機接頭安裝空間十分狹小,設計裝置既要保證在狹小空間便於操作,又要滿足研磨精度和多種角度通用,劉廷法研製了多種裝置都未能解決這個難題。

後來,他向軍隊科研院所的專家虛心請教,成功研製出一款新裝置,解決了困擾工廠多年的難題。

隨著知名度的提升,工廠成立了「劉廷法創新工作室」。有了自己的創新工作室,劉廷法更加重視集智攻關。他常說:「創新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每項成果的誕生都是大夥『智力支撐』的結果。」

安亞東。

「95後」工匠安亞東從貼吧里找創新靈感——

夢想當一名發明家

「我的夢想是當一名發明家。」今年20歲的安亞東,就讀於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發動機1601班。在航修領域,他用8年時間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2016年,由安亞東設計研發的一種人體體能輔助設備——動力下肢外骨骼,申請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和發明專利,並在湖南省創業創新創效大賽中獲得了銅獎。從那時起,安亞東在學院里「火」了。

人在走路、爬山時,藉助動力下肢外骨骼的幫助,只需用很小的力,就能達到健步如飛的效果。研製這款產品,與他的個人經歷有很大關係。

安亞東自幼體弱多病,體能一直以來是他的 「短板」。看到電影中身著機甲裝備的士兵快速穿行的畫面,安亞東的腦海里便有了一個想法:「既然體能是我的弱項,何不藉助機械輔助運動呢?」

剛開始,他不懂立體幾何,只能畫平面圖;不會電腦製圖,只能手繪。原本電腦幾個小時就能解決的問題,他往往要花上好幾天。上了高中,家裡買了電腦,安亞東一有空就上網瀏覽機械專業方面的貼吧,與網上創新愛好者進行討論,在網友的幫助下,完成了機械下肢的圖紙設計。

上了大學,他才發現自己的電腦製圖與專業製圖相比,存在不少尺寸誤差。這時候,他遇到了創新攻關的第一位導師——學院教機械製圖的李濤老師。在他的幫帶下,安亞東的專業製圖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研發動力下肢外骨骼不只需要研究機械製圖,它還涉及到機械設計製造、人機工程學等多門學科。設計者必須全部精通,才能完成這項發明。

「一定要攻克這道難關。」安亞東一有空就在網上自學專業課程,關注機械領域新動態,查找機械方面最前沿技術。

在研製感測器時,安亞東吸納了網上創客的經驗,摒棄了使用壓力或位置感測器的傳統思路,運用國內最先進的技術,研製出新式感測器,提高了機械操作的靈活性。

動力下肢外骨骼漸漸成形,學院開始關注這位「草根」創客。去年,安亞東在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有了屬於自己的「格子間」。

「不在基地,就在去基地的路上。」安亞東比以前更忙了。年初,他組建了以下肢動力外骨骼為主要產品的科研團隊,利用集體智慧攻克新的難關。「目前這個設計還存在不少缺陷,後面我會持續改進,爭取今年實現更大的突破。」安亞東打開電腦,信心滿滿地說。

(本文由陶宜成、韓秋、韓婷、張少利、張寒光、劉嫄、高武綜合採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又是軍人!危急時刻,上等兵勇救跳河輕生男子
點贊!解放軍第101醫院三年打造三個國家級中心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