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蹤:戰鬥在白山黑水,犧牲於燕趙大地,唐司令,欠你一塊墓碑
唐聚五雕像
人物小傳:唐聚五(1898—1939),出生於吉林省雙城縣(今屬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雙城區蘭棱鎮)。著名抗日將領,曾擔任遼寧民眾自衛軍總司令、遼寧省代理主席、東北游擊中將總司令等職務。抗戰期間,多次率部與日寇激戰,屢立戰功。1939年5月18日在遷安平台山一帶率部與日寇血戰,與所部官兵一起壯烈殉國。
一
在遷西,知道唐聚五這個名字的人不多,包括我,也是剛剛從文友吳哥那裡得知。百度查看了資料,不由心生敬佩。唐將軍,或者唐司令,這是一位著名的抗日將領,1937年「七七」事變後被任命為東北游擊司令,授陸軍中將銜,8月3日率部北上,目的地是進入東北地區,由於東北淪陷,摔部挺進是一件困難的事,所以才在華北地區盤桓打游擊。為此,曾進入太行山區,特意拜見十八集團軍總指揮朱德,請求援助,自己又聯絡舊部拉起了一支武裝,挺進冀東前線,與八路軍並肩作戰。在冀東,與八路軍冀東軍分區負責人李運昌、蘇梅、李向之、陳群等人相處甚洽。他虛心學習八路軍的游擊戰術,加強部隊的思想政治工作,率領游擊隊神出鬼沒地打擊敵人。
唐司令曾經在遷安平台山一帶的大山裡與鬼子的部隊周旋作戰,不幸的是,1939年5月18日在與日軍作戰中犧牲。唐聚五犧牲後,八路軍冀東軍分區舉行了隆重追悼會。《新華日報》發表社論,深切悼念這位民族英雄。南京國民政府追授他為陸軍上將,國民黨軍政要員在重慶為其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
吳哥說,唐將軍的犧牲地點就在咱遷西的馬蹄峪,在馬蹄峪一個叫做白茶溝的大山裡,犧牲後被村民用一口板櫃就地掩埋,這些信息是他前兩天尋訪中知道的。史料記載的遷安平台山與遷西馬蹄峪並不衝突,因為那時候遷西隸屬於遷安,吳哥還說,唐將軍戰友的兒子郭春光一直在尋找他的墓地,也曾先後兩次來馬蹄峪,卻一直沒找到具體位置。今年春天,馬蹄峪村民在刨地的時候刨出來一塊骨頭,應該就是將軍的遺骨。由於吳哥前兩天只是路過馬蹄峪歇腳的時候得知這些的,具體情況需要核實,最擔心的是,村民刨出來的遺骨有沒有被掩埋,所以,要再去一次,如果沒掩埋,要幫唐將軍入土為安,同時收集當時的歷史資料,畢竟,能講述當時情況的人越來越少了,再不收集,一切都將沉入到歷史的煙塵里。
我來了興趣,想同去,阿蒙也想去。吳哥說,唐將軍的墓地在大山深處,一是山路崎嶇,會累;二是假如真的需要掩埋遺骨,會不會引起不適,你們要考慮好。我們說,我們只有敬重。如此,便同去。
2018年8月28日,一行三人從縣城出發了,前往三十里外的馬蹄峪,不是遊山玩水,而是去祭奠,去探訪,去觸摸一段漸行漸遠的真實。
村口講述:戴帽子老者為李保國,中間是吳哥,右手老者為謝才
在馬蹄峪村口,遇見幾名閑聊的婦女和一位老大爺,我們說明來歷,婦女們說,我們不清楚唐司令的事,問他吧,他知道,她們說的是那位老大爺。老大爺,您高壽?我八十九。老大爺耳朵一點不聾,聲音很洪亮,他說他叫謝才,提起唐司令,老人家滿臉都是敬重。沒說幾句,從村南過來一輛電動三輪座椅,座椅上坐的也是一位老人,車筐裡帶著幾穗穀子,看得出是剛從地里回來。過來,快過來,謝大爺招手叫輪椅老人,他們想知道唐司令的事,你不是年年都給唐司令上墳嗎?你知道的比我不少,我們一起和他們說說。輪椅上的大爺姓李名保國,李大爺說,他們家原來就住在白茶溝里,後來才搬家到現在住的地方,自從唐司令犧牲後,他們家就年年給唐司令上墳,一代一代往下傳,後來下大雨起水泡子,唐司令的墳沖毀了,也還是要去,在大概的位置進一柱香,心到神知吧,現在腿腳不便,不能去山裡了,寒食的時候就在村口畫個圈,燒幾張紙,唐司令能收到的。我們對李大爺肅然起敬了。
二
1939年,謝大爺十歲,李大爺尚處於襁褓之中,對於那次發生在馬蹄峪白茶的戰鬥,謝大爺記憶猶新,而李大爺是後來聽別人講述的。
那時候的日子是真的不好過,山那邊不遠的徐莊子就有鬼子據點,敵情說來就來,跑敵情是三天兩頭的事。那天又來敵情了,村裡人都跑到東山藏了起來,謝大爺和村裡人爬在東面叫做東尖山的山上,能聽見喊聲、槍聲,能瞧見火光,大傢伙兒連大氣都不敢出。
唐司令和手下兵分兩路突圍, 至於他們是怎麼被鬼子發現的,有好幾種說法,有說是被叛徒告密的,有說是被漢奸舉報的,有說是被敵人發現了唐部駐地火光而被追擊的,哪個真哪個假已無從考證。唐司令帶著部隊突圍到白茶,為了分散敵人火力,分成了兩路,大部分向北,少部分向南,唐司令在向南的那部分里。向北是懸崖,非常陡峭,有幾個人摔下懸崖而亡,其餘的突圍了出去(有報紙上的說法是全部犧牲,而村民說是有突圍成功的)。而向南的被另一路鬼子堵住,唐司令中彈犧牲。
戰鬥結束後,村裡人用一口破舊的板櫃成殮了唐司令,就地掩埋在白茶溝的溝頂部,不是不想用好板櫃,而是那時候都太窮了。當時鬼子並不知道打中了唐司令,知道後為了確認真偽,鬼子又派人扒開墳,割走了唐司令的頭顱,村裡人又做了二次掩埋。所以,埋在白茶的是唐司令的無頭屍骨,至於頭顱,不知道被鬼子扔在了哪裡,可惜唐司令,就這樣身首異處。參與掩埋唐司令的有村裡人李永信、李慶、二太保等人,現如今這些人都已經作古,當時的細節再無從得知。那時候李大爺家就住在白茶,出於對唐司令的敬重,李大爺的家人每年都為唐司令上墳。
兩位大爺問我們,知道身經百戰的唐司令為什麼會死在白茶這個地方嗎? 不是被鬼子打中了嗎?還能為什麼?我們吃驚地回答,難道還另有隱情。謝大爺說,是被鬼子打中的沒錯,也和白茶這個地方有關?怎麼說呢?這是迷信,給你們說說,信不信由你們。唐司令姓唐,諧音"糖",白茶為「水」,"糖"遇"水"而化,所以,白茶成了唐司令的死穴,這是命啊。
聽了大爺的話,我沒覺得是迷信,也沒覺得是"宿命",而是感受到了村民對於唐司令犧牲這件事所帶來的深深的痛惜。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我們這裡的百姓對於不可挽回又痛到心裡的事,總是用"天意" 來解釋,比如,不幸有誰家的孩子夭折了,人們便說他或她是上天派來渡劫的童男童女,時間到了就會被老天爺帶回去,這樣一來,事主家能得到些許的安慰,既然是天意,自然不可違。唐司令的"糖"要化於"水"的解釋就是這類感情的一種演繹,因為心太疼,所以才更要找一些安慰,這是人們擺脫痛的一種心理療法,不然,會無法呼吸。
青山處處埋忠骨,一代名將唐司令就這樣留在了這個叫做白茶的地方。如前所述,知道唐司令犧牲的消息,國共兩方面都召開了隆重的追悼會。如今,在遼寧的桓仁縣鑄有唐司令的銅像,遼寧電視台、遼寧日報對唐司令均做過大量報道,2014年,在唐司令生前戰友之子郭春光的多方努力下,唐聚五司令的名字列入抗戰英烈名錄。令郭春光遺憾的是,有關唐司令犧牲的資料記載中,地點是遷安平台山,具體地址不詳,經過多方打聽,找到了馬蹄峪,找到了白茶,於是,郭春光老人從遼寧來了。
三
郭春光:郭景珊之子。
郭景珊(1901-1998):字俊傑,遼寧省台安縣人。同澤新民儲才會館警察班畢業。曾任奉軍二十七軍教導團學員,二十師十七團三營中尉排長、第六旅上尉副官兼衛隊連連長,後升調十一軍衛隊營營長、奉軍第三、四方面軍團衛隊旅第四團第一營營長。1928年東北軍縮編,先後任瀋陽縣公安大隊長、桓仁縣公安大隊長。九一八事變後,積極與唐聚五籌劃抗日。1932年4月21日在桓仁舉旗誓師,正式成立遼寧民眾自衛軍,先後任遼寧救國會常委、第七路軍司令、第六方面軍司令兼憲兵司令等職。5月,偽軍於芷山率偽軍進犯新賓,李春潤部向自衛軍總部求援,唐聚五派郭部增援,六、七兩路軍配合取得了新賓大捷。後在牛毛塢、輯安等重大戰役中,郭所率七路軍與自衛軍其他各部配合作戰,都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1932年秋,自衛軍失敗後,率部經內蒙古到原熱河省凌源縣,其部曾被改編為義勇軍第三軍團,任第三軍團副總指揮。《塘沽協定》後,東北軍縮編,其被任命為東北軍第四十軍補充團長,不久辭職。全國解放後,長期在瀋陽大南街以賣花為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郭在瀋陽市瀋河區任政協委員、瀋陽文史館館員。1998年逝世,享年98歲。
郭景珊與唐聚五之間有著過命的交情,得知唐聚五殉國的消息,郭景珊心痛不已。雖然唐司令一直積極抗日,但由於唐聚五系國民黨任命的司令,所以犧牲後,雖然八路軍冀東軍分區舉行了隆重追悼會,雖然《新華日報》發表社論深切悼念這位民族英雄,但解放後一直沒有一個確切稱謂,直白說吧,就是沒有被追認為"烈士",郭景珊生前便一直呼籲,同時把這件事作為臨終遺言託付給兒子郭春光。郭春光開始為唐聚五追認烈士而積極奔走。經多方努力,唐聚五終於列入了抗戰英烈名錄。令郭春光遺憾的是一直沒有找到唐聚五的墓地。
通過各種線索,郭春光終於得知唐聚五的具體犧牲地點在馬蹄峪的大山裡,掩埋的地方也在這裡,於是,六七年前,七十多歲的郭春光來到了馬蹄峪,找到了村民李保奎老人,李保奎當時已經不能走路,得知有人來尋找唐司令墓地,他說知道確切位置。人們把李保奎用荊條編的大簍子抬到了白茶的大山上,由於曾經出過水泡子,任是李保奎,任是村裡其他老年人,大家都不能指出具體所在了。那一次,郭春光帶著遺憾離開。後來,郭春光還去過大峪村,唐聚五曾經在那裡駐紮,年代太久遠,人們的記憶也都模糊了。
今年,2018年春天,在掩埋唐聚五司令的附近,村民白萬增刨地的時候刨出來一塊骨頭,疑似人骨,村裡人離世後不可能埋到那麼遠的地方,便認定那是唐司令的遺骨。刨出來的"遺骨"是被掩埋了還是被隨手放置在了一邊?這個消息郭春光知道沒有?文友吳哥那天沒有找到白萬增,所以沒有得到答案。回家後,吳哥念念不忘此事,所以才有了我們的這次走訪。
李保國老人帶我們去找白萬增
在村口聽完李保國和謝才的講述,我們決定去找白萬增。李大爺說,跟我走,我帶你們去。於是,李大爺坐在電動輪椅上頭前帶路,我們快步緊跟。到了白大爺家得知老人家去白茶修路了,我們便依據李大爺指示的方向前往白茶溝。
村民正在修路
白茶溝很長,通往溝里的小路崎嶇不平,每年夏季被雨水沖刷後更是難行,溝里台地上種滿了莊稼和果樹,兩邊的山上樹木蔥蘢,初秋時節,糧食正在定漿,板栗馬上開了,核桃可以打了,大棗的"屁股"已經白了,秋收近在眼前。為秋收方便,村裡每年都組織人修路。走了很長的一段剛鏟修的小路,終於看見了修路的村民。一台小鉤機在前面作業,十幾個村民在後面平整,路修得很快。和村民說明來意,他們熱情地指著一位正鏟石頭的老人家說,那就是白萬增。白大爺耳朵有些發背,加上鉤機的轟鳴,大聲說了幾遍,才明白我們要幹什麼。負責修路的村委會人員對白大爺說,帶他們去。我們不好意思地說,耽誤修路了,不好意思。他們說,沒事,沒事,快去吧。
進山的路崎嶇難行
白大爺今年七十六歲,除了耳朵不太好使,身體很棒,他在前面走,我們在後面跟,他健步如飛,我們氣喘吁吁。越往上路越不好走,走了一大段上坡,穿過一塊莊稼地,開始爬山了,沒有路,只有茂密的柴草,白大爺如履平地,我們拽著柴草向上爬。到了最上面的一塊小平地,白大爺停住了腳步,就是這裡了,他說。這是一塊比村裡大炕大不了多少的台地,原本是荒地,是老人家開墾出來的,栽了桃樹,種著爬豆,在這麼高的地方栽樹種莊稼,老人家太勤勞了。也就是春天收拾地的時候,老人家刨出來一塊骨頭,先把骨頭放在了地頭,後來埋了起來,他的兒子聽說找到了唐司令的骨頭便來把骨頭帶走保存了。不久後,來了三個人,拿著探測的機器(白大爺說不清他們是哪裡人,拿的是什麼儀器就更無所知了),據說要為唐司令立一塊碑。過了春天,過了夏天,到了秋天,立碑的人還沒來。
越走越難行
那塊骨頭,沒法檢測是不是唐司令的,即便檢測出是人骨,也不能就認定是唐司令遺骨,戰爭時期,戰死在這座山上的人不止唐司令一個,不說別的,就是唐司令殉國的那場戰鬥,犧牲的不只是唐司令一人,其他死亡人員也是就地掩埋,唐司令有一口板櫃成斂,別的戰士呢,恐怕連一張席子都沒有吧?戰爭就是這麼殘酷,戰爭就是這麼無奈。
唐司令墓所在地
唐司令,我們來看你了,安息吧!離開前,吳哥對著大山說。
安息吧,唐司令!
安息吧,所有為驅逐外敵而犧牲的人們!
戰爭不要再來!
穿藍衣服老者為白萬增
後記
把寫的初稿貼在微信朋友圈,目的是希望知道這方面資料的朋友見了能做些補充,結果當然是沒有,我說"當然"是貼出來的時候就知道會如此。
對於尋訪唐司令墓地這件事,可能很多朋友不能理解,有些人可能還會在心裡說,吃飽了撐的。理解不理解,我不會在意,自己想做的事去做了就好。
之所以會對這件事有興趣,源於我的家族史,1943年一年之中,我的大爺爺和我爺爺親哥倆相繼死於鬼子槍彈之下,留下老老少少一大家子在風雨中飄搖。我大爺爺真名王事生,化名王振廷,1939年參加革命,任政府採購員,主要在遷西一帶活動,1943年在承、遵、青聯合縣六區楊樹林開會的時候被鬼子包圍犧牲,任命為烈士。我爺爺排行老四,村委會委員,抗戰積極分子,1943年大年初二被鬼子抓走,關在天津監獄,同年五月初四被殘忍殺害。這還不算完,鬼子還在追殺王家的人,大奶奶帶著女兒東躲西藏,我們家的祖宗牌位都改成了"李"姓。兩位爺爺的遺體都沒能回家,給家人帶來的是永久的痛,每年的寒食和十月初一燒寒衣的日子,奶奶都會邊燒紙邊念叨,王家的老祖們,爸媽,給你們送錢送衣服了,你們別忘了給外面的人一些。奶奶嘴裡的"外面的人"指的就是大爺爺和爺爺,他們魂魄流浪在外,一定很孤獨吧?也一定非常思念老家!
小時候當做聽故事一樣聽奶奶和姑姑們講家史,後來覺得應該把家史寫出來,一個家族的歷史就是一段民族史,為此,去過民政局,去過黨史辦,然而,關於大爺爺的記錄一個字都沒有,作為有烈士稱號的大爺爺尚且如此,還沒有入黨只是積極分子的爺爺更是沒有一點兒蛛絲馬跡。這樣的結果讓我失落了很長時間。
曾經寫過題目為《人的記憶不如魚》的一篇文字,說的是人們的記憶很短暫,很容易遺忘,所以,需要文字來記錄。文字是時間的紐帶,連接的是長長的歷史。
尋訪唐司令墓地的文字修改後準備貼在我的頭條號上,以後有需要這方面資料的人只要百度一下就能搜到,我能做到的只有這一點。
還有,萬一,大爺爺或者爺爺的遺骨由於種種原因暴露出來了,希望有好心人把他們掩埋。
先人們,安息!
山中的無名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