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朝為何能滅高句麗,隋朝卻做不到,因唐太宗的策略更勝一籌!

唐朝為何能滅高句麗,隋朝卻做不到,因唐太宗的策略更勝一籌!

原標題:唐朝為何能滅高句麗,隋朝卻做不到,因唐太宗的策略更勝一籌!


隋唐兩朝都曾經大規模征伐高句麗,隋朝動用的人力物力巨大超過唐朝,最後還失敗了,失敗的因素很多,其中與軍事統帥的戰略思想和策略也有很大關係!


唐征高句麗的策略與隋有很大的不同,隋的策略是以一部攻遼東城,其主力搗高句麗的首都平壤,所謂「攻破其腹心,則四肢自潰者也」。唐太宗從隋朝的失敗教訓中認識到,不先撫定遼東,固其根本,而勞師遠襲去攻平壤,不是上策。只有攻下遼東、新城、安市、建安等名城要隘,然後會合諸路大軍,渡鴨綠江,一鼓攻下平壤,這才是萬全之策。



所以,唐朝的四路大軍(包括水師)齊集遼東,先後攻克遼東等十城,並在這些地方置州設官,以兵鎮守,作為繼續征高句麗的根據地。太宗數次征討高句麗,雖然沒有像預期的那樣一舉消滅高句麗,但也取得很大的成功。它消滅了高句麗的有生力量,使其國力和軍隊的戰鬥力受到了極大的損傷。同時,也顯示了中央政權大唐的聲威和征東戰爭的正義性。


唐兩朝接力滅亡高句麗

唐太宗對高句麗的打擊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欲再伐高句麗,被大臣勸止。以後數年,唐對高句麗採取了偏師騷擾的策略,欲使其疲於奔命,社會凋敝,然後再一舉消滅。同年三月,以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討高句麗,五月,渡遼水,攻南蘇、木底等城。另有水師自萊州渡海攻石城、積利城。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又以左武衛大將軍薛萬徹為青邱道行軍大總管,從水路討高句麗。高宗永徽六年(655年),又以營州(今朝陽市)都督程名振兼東夷都護討高句麗,敗高句麗於貴端水(今渾河),焚新城外郭及村落而還。顯慶三年(658年)六月、四年十一月,程名振及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兩次分別戰於今瀋陽和撫順一帶的貴端城、赤烽鎮和橫山。


顯慶五年(660年),唐朝改變了策略,決定先滅高句麗的盟國百濟,然後再與新羅對高句麗實行南北夾擊。當年派蘇定方等率水陸十萬大軍一舉滅掉百濟。翌年,又以三十五萬大軍,水陸並進,大舉征討高句麗。陸路在鴨綠江一線殲滅高句麗三萬人。蘇定方率領水軍實施了對平壤的包圍,但由於未能得到新羅人有利的後勤保障,此役最終未獲成功。


唐高宗時期徹底平滅高句麗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高句麗的獨裁者莫離支蓋蘇文死,其長子泉男生嗣位,後被兩位弟弟男建、男產所逐,逃到國內城(今吉林省集安市),並派人到唐朝求援。唐朝派出大將契苾何力、龐同善統率大軍去接應泉男生。泉男建率眾截擊,高宗又命薛仁貴為後援。龐同善等到新城,夜裡被高句麗兵襲擊。薛仁貴領兵援救,斬首數百級。龐同善等進至金山,又為高句麗兵所敗。高句麗乘勝而進,薛仁貴攔截橫擊,高句麗大敗。


於是,薛仁貴向東連奪南蘇、木底、蒼岩等三城,始與泉男生相會。薛仁貴乘勝率兩千人馬,進攻高句麗北部重鎮扶余城,拔其城,附近四十餘城望風而降,一時薛仁貴威震遼海。十二月,又任命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水陸大軍討伐高句麗。第二年二月,李勣渡遼河,趕到新城。


戰前李勣對各位將領講:「新城是高句麗西境鎮城,最為要害,不先得之,余城未易取也。」於是,指揮三軍從新城西南側,據山攻城。九月,城中發生兵變,叛兵綁縛城主,開門投降。李勣領兵繼續進攻,連續攻奪十六城。


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李勣率大軍渡鴨綠江,泉男建派其弟來拒戰,李勣追奔二百里,來到平壤城下,泉男建閉門不敢出。一個多月後,高句麗王高臧派泉男產率首領九十八人打白旗出城投降。泉男建猶閉門頑抗,不斷派兵出戰,均遭失敗。最後,他的心腹僧人信誠秘密派人與唐軍聯繫,願為內應。


五日後,信誠打開城門,唐軍入城。泉男建自殺未遂,被擒,高句麗滅亡。戰爭結束後,唐朝對高句麗君臣採取了極為寬容的態度,國王高臧被封為司平少常伯,泉男產被封為司宰少卿,就連頑抗到底的泉男建也保全了性命,被流放到邊遠地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飛花默吟 的精彩文章:

抗戰期間中國軍隊最霸氣的反擊戰,美高級將領以爭戴中國軍帽為榮
西域爭霸之三國演義,山地之王兵敗怛羅斯,大唐孤軍堅守半個世紀

TAG:飛花默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