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怒海截殺,風帆時代的巡航艦VS戰列艦

怒海截殺,風帆時代的巡航艦VS戰列艦

自17世紀開始,激烈的歐洲海上霸權爭奪戰拉開了帷幕。在經歷了100 多年的鏖戰與對抗之後,西班牙、瑞典、丹麥、荷蘭等許多曾經名噪一時的地區性海上霸權都漸漸湮沒於歷史。到了18 世紀末、19 世紀初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戰爭期間,只剩下英法兩強。兩者以全世界三大洋為戰場,展開了拼盡全力的最後對決。

在那個蒸汽機還沒有進入實用化的年代,法國海軍素來以作戰艦艇的科學設計、艦隊的「大艦巨炮」在硬性條件方面壓制英國。而英國所依靠的,則是更富有經驗和技藝的海軍官兵。要知道在18 世紀末,雖然造船技術已經能造出擁有50 多米高桅杆的3000 多噸大船,並讓其搭載著幾百號人四海漫遊,但操縱帆船依然是用體能與意志對抗大自然的極限活動。

巡航艦VS戰列艦

當時的風帆戰艦主要分成兩種類型,大型的所謂「戰列艦」用於艦隊決戰,不戰則已,開戰就是決定英、法、西、荷等海上強國國運的一場豪賭。除了這種輕易不會動用的國之重器,就是「不倦」號這樣的「巡航艦」了。這些較小的軍艦擔當保護海上貿易路線、搶劫敵對國家商路等巡洋作戰任務,也是由戰列艦組成的主力艦編隊的「眼線」。

當時的作戰形式,往往是戰列艦編隊在海上靠著各自的巡航艦做眼線,相互糾纏、試探,各自爭取對自己有利的風向、天候、陣位。可大多情況下,雙方艦隊司令都會採取穩健策略,沒有接戰就結束行動。真正的戰列艦對決其實並不常見。

接下來,筆者將詳細介紹一下戰列艦和巡航艦這兩類戰艦。

法式74炮戰列艦,18世紀後期英法海軍的主力戰列艦,左側為大角度近迎風航行(Sailing-by)時的姿態,右側是順風航行(Sailing-large)時的姿態

採用昂貴的上等厚方木製成、搭載噸位級的大炮幾十門到上百門,這就是風帆時代的「戰列艦」(英文:Ship-of-the-Line;Line-of-the-BattleShip,簡稱Battleship)。所以,「戰列艦」本來就是一個從風帆時代固定下來的辭彙——這些戰艦用於排成單縱隊、用海軍加農炮與敵方的戰列艦對轟。這樣的戰艦單縱隊就叫「戰列線」(Line of the Battle)。風帆戰列艦組成兩列好似浮動的海上長城的戰列線對轟,也有點類似陸上的「排隊槍斃」——線式戰術。

這樣的戰列艦,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來建造。風帆時代的戰艦完全是木頭造的,只是用鐵釘子、鐵條、鐵拐加固。18世紀,建造一艘74炮戰列艦需要採伐2000多棵一百年前種下的英國橡木,而且還不能是長在深山老林里、長荒廢了,甚至心材腐爛的木頭。必須是之前特別栽種在私人莊園、河沿、行道旁的優質木材。橡木栽種不能過密,每棵樹都自由接受光熱雨露才不會像山林中的樹一樣一味拔高、和兄弟姐妹爭奪陽光。這樣平心靜氣生長百年的、20多米高的橡樹,才能在樹榦部分產生一段可以用來建造戰艦肋骨的木料,真是比現在的「有機食品」還要挑剔。所以,可以想像,組建一支這樣的戰列艦艦隊,需要多麼眾多的粗壯木料,需要多麼漫長的生長周期,需要多麼咋舌的採購價格。

17世紀荷蘭畫家小威廉·范·德·韋德(William van de Velde)表現的荷蘭戰列艦「金獅」號(Gouden Leeuw)在1米以上大浪中航行的戰艦「肖像」。

因此從17世紀中葉戰列艦登場以來,直到18世紀80年代,英國艦隊里數量最多的,就是搭載火炮60—70門的三級戰列艦(Third Rate)。它們雖然火力一般,但造價相對低廉,便於大量建造,損失了也能快速補充。

要想識別當時的戰艦,其實也簡單,數一數火炮甲板有幾層、炮門有多少個,就可以把風帆時代的戰艦分出大小不等的型號,即所謂「等級」(Rating)。當時的海軍管理部門就是這麼乾的,身形大小不同的戰艦,採辦不同規模的後勤補給物資,募集和僱用不同數量的水手。

比如英國「皇家威廉」號戰列艦有三層炮甲板,每層每舷可以搭載14到15門海軍加農炮,算上露天的,共計100門炮。其中,最下面一層炮甲板搭載的是「七尺長炮」,長7英尺(2米冒頭),重3噸多,發射一顆42磅的球形實心炮彈(體積比柚子略大)。所以「皇家威廉」號傲視整個艦隊,被劃分為「一級戰列艦」(First Rate)。

而在拿破崙戰爭(1803—1815)之前的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里,英國皇家海軍里同時活躍服役的「一級戰列艦」不超過7艘。這並不是因為沒有戰爭,要知道,從17世紀末開始,隔著英吉利海峽的英法兩國之間的和平,最長只有18世紀初到詹金斯耳朵戰爭期間的20年。也就是說,在那場「英法新百年戰爭」里,每次和平時期都不超過20年。

一級戰列艦的數量稀少,主要是因為這種戰艦實在是太大,消耗人力和物力太多,一般只能作為駐紮海峽、地中海的各個艦隊的旗艦。不過這些戰艦強大的火力、下層火炮甲板接近1米的厚厚船殼、高高聳立的舷牆,使它們屢屢成為交戰時整支艦隊的核心。

比如1805年在特拉法爾加,著名的「勝利」號一級戰列艦就英勇無畏地冒著炮火衝刺接敵、靠幫拚命,開啟了英國在海上對法西聯合艦隊的壓倒性勝利。乃至此後100年,再也沒有任何勢力敢於挑戰不列顛全球海權。

不過,「勝利」號的三層炮甲板中最下層的重炮只發射32磅的彈丸,比「皇家威廉」號反而「退步」了。這是因為,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海上行動已經是橫跨大洋的遠洋作戰,42磅加農炮3噸多的重量實在是讓人和船都不堪重負,影響持續作戰能力,而且也難以獲得壓倒性的快速、連續射擊。

除了數量稀少的一級戰列艦,18世紀後期,逐漸成為英國皇家海軍主力的是抄襲俘獲的法國戰艦而建成的74炮三級戰列艦(74-Gunner)。日後挫敗拿破崙渡海入侵英國計劃的所謂英倫「海上長城」(Wooden Ships & Iron Men),主體就是這種性價比更高的74炮三級戰列艦。

74炮戰列艦有兩層火炮甲板。下層甲板每側舷配備一級戰列艦「勝利」號那樣的32磅海軍加農炮,炮的數量只比「勝利」號的每舷15門少一門——14門,因此這種戰艦的彈丸投射量也不容小覷,而且造價更便宜,用少得多的人員就能操作,因此使用費用更低,便於大量建造。特別是1805年後,海戰演變為持久戰,於是英國開工建造了總數多達幾十艘的「無敵艦隊」級(Armada Class)74炮戰列艦。1840年鴉片戰爭中的「衛斯理」號(HMSWellesley)、「皋華麗」號(HMS Conwallis)都是這一級的姊妹艦。整個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共建造大中小三種型號的74炮戰列艦約200艘。在1815年拿破崙戰爭結束、1830年英法新海軍軍備競賽展開之後,74炮戰列艦迅速淪為二線角色,例如參與侵華戰爭。

錨地內待命的「不倦」號巡航艦,德雷克·加德納(Dereck G. M. Gardner)作品。戰艦的前桅杆與主桅杆上的風帆朝相反的方向張開,主桅杆產生與前進方向相反的推力,使帆船制動,隨著風向、洋流緩緩漂流。

至於巡航艦,則主要負責風帆時代的巡洋作戰。也就是護航、破壞敵方海上貿易路線等任務,並作為戰列艦編隊的耳目、斥候。對於這類輕型巡洋風帆戰艦,目前國內還沒有統一認定的翻譯。筆者推薦,大型的可以稱為「巡航艦」(Frigate),而搭載20門火炮以下的小型戰艦則稱為「護衛艦」(英:Sloop-of-war;法:Corvette)。這些辭彙也被今天的海軍繼承,當然是指向完全不同的東西,今天「Frigate」通常對應中文「護衛艦」,「Corvette」則對應「輕型護衛艦」。

「巡航艦」作為巡海快船,只有一層炮甲板,船體也是用輕薄、廉價的木料製成。一艘船上乘員200人左右。其搭載火炮只是前面74炮戰列艦的副炮水平——每側舷13門18磅炮,發射比橘子大不了太多的球形彈丸。用這樣的戰艦對抗一艘如「人權」號這樣的74炮戰列艦,就好像讓輕量級拳擊選手挑戰重量級選手一樣絕望。因為巡航艦這種把機動性放在首位的巡洋戰艦,無論是火力還是船體承受炮彈傷害的能力,都遠弱於戰列艦。巡航艦遭受戰列艦一輪齊射就會被打得體無完膚,滿身破洞。所以在風帆戰艦時代,岸上的旱鴨子也知道巡航艦不能迎擊戰列艦,遇到了只能跑回艦隊去報告敵情和求援。

不過也有例外,1797 年英國愛德華·佩萊(Edward Pellew)艦長就上演了一場坐鎮「不倦」號巡航艦擊敗法國「人權」號74 炮戰列艦的傳奇好戲。這「巡航艦VS戰列艦」的事迹得以流傳於英倫上上下下。畢竟在1797年,面對著在歐陸上高歌猛進的法國,這樣的事迹在每一個英國人聽起來都是一針強心的猛葯。

本文節選自《戰爭事典02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拜占庭黃金時代的超重裝騎兵的鐵甲具裝
1941 年6 月,蘇德戰場軍隊的實力對比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