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娃哈哈:最近要搞新能源汽車,不搞飲料了?

娃哈哈:最近要搞新能源汽車,不搞飲料了?

對於80後、90後而言,小時候沒有什麼事情是一瓶AD鈣奶解決不了的。

如果有,那有再來一瓶!

可作為中國飲料界的老大哥,娃哈哈這幾年的日子並不好過。曾經的輝煌就如同一盤散沙,隨著時間悄然離去。

然而,姜老是老的辣,在屢出新招之後,娃哈哈竟然把手伸向了和它八竿子都打不著的新能源汽車領域。


娃哈哈汽車來了?

就在今天,根據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最新資料顯示,娃哈哈在8月27日又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名字叫浙江德清娃哈哈科技創新中心有限公司,註冊資本為5000萬元,宗慶後擔任法人代表,股東為浙江娃哈哈創業投資有限公司。

一看這公司名稱,就知道是和高科技有關。難不成娃哈哈是要研發黑科技滿滿的飲料,又或者是搞出一條更為先進的飲料生產線。

實際上,從經營範圍來看,娃哈哈可不止要搞飲料這般簡單。經營範圍非常廣泛,包括了新一代信息技術、感測技術、先進裝備製造技術、新能源汽車及汽車智能技術、新材料、節能環保材料、生物工程、生物醫藥等。

別的項目大致都能和娃哈哈扯上點關係,關鍵是這新能源汽車項目也位列其中。這意味著,娃哈哈很有可能進入造車的大軍當中。

可娃哈哈明明是以飲料起家,大眾對它印象最深刻的也不過是深深印在腦海里的多款經典飲料。現在很有可能會來一個「娃哈哈汽車」,想想這個畫風都覺得很魔幻。

但這年頭流行跨界,一切皆有可能。就像老賈經過一年時間的「跑路」,終究是造出是首台FF91。所以,指不定在未來的幾年,咱們真的能看見「娃哈哈汽車」了。

(賈躍亭與首台FF91)

所以問題就來了,娃哈哈為什麼將新能源汽車也列入經營範圍當中呢?

難以緩解的中年危機

中國的商業江湖總是如此,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一邊是一批乘著互聯網東風快速崛起的互聯網企業,另一邊則是傳統企業陷入營收下跌或停滯不前的局面。

而娃哈哈,顯然是屬於後者。

當然,今年31歲的娃哈哈所創造的輝煌是我們有目共睹的。通過其覆蓋全國大大小小角落的銷售網路,使我們深處邊遠山區依然能看見娃哈哈的身影。

可別不信,如今在不少鄉村小賣部的貨架上,印有王力宏頭像的娃哈哈礦泉水,絕對是標配。

其次,娃哈哈AD鈣奶也是不少80後、80後的童年回憶,其風靡程度一點都不亞於今年的喜茶等網紅奶茶品牌。

不過赤裸裸的現實總是告訴我們,花不常好月不常圓,世間萬物有盛衰。

自2013年,娃哈哈營收高達783億元,它的營收便開始連年下滑。到2017年,其營收只有隻有456億元。中年危機觸不及防的就來了。

針對營收下跌,娃哈哈也不是沒有想過辦法。

先是在2017年進軍白酒業,在今年4月底又聯手中南集團推出了一款名為「天眼晶睛」發酵乳飲料,通過微商渠道銷售。再到最近與拼多多聯名推出了一款名為「呦呦君」的定製款乳酸菌飲品,首發於拼多多。

可謂是大動作接連不斷。所以,這一次娃哈哈成立一家科技創新中心公司,還要涉足新能源汽車領域,也就不難理解了。

但是又說回來,造車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前有老賈孤注一擲造車,後有董小姐願為銀隆自掏腰包20億。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都不是開玩笑的。


群雄逐鹿的新能源汽車市場

娃哈哈之所以看上新能源汽車這塊香餑餑,估計也是因為新能源汽車行業被賦予更多的意義。

首先,伴隨著不可再生資源的不斷減少,新能源汽車也已經成為國家確定的新興戰略產業。新能源汽車不僅能夠減輕燃油車大量排放所造成的空氣污染,還能進一步擺脫對不可再生資源的依賴。

其次,發展新能源汽車,也能夠實現對發達國家的彎道超車。當前汽車市場處於轉型的重要階段,智能化和電動化是兩大重點。

與此同時,世界上不少國家都已經推出了燃油車退出時間表。而在去年的9月9日,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泰達論壇上表示,目前工信部已經啟動了燃油車退出時間表的研究。

單從這一點來看,就知道新能源汽車是未來方向。誰搶佔先機意味著擁有先機,誰就是市場的王者,這也是為何眾多巨頭會湧入其中的原因。

根據中汽協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6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41.3萬輛和41.2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94.9%和111.5%。

這意味著,如果娃哈哈真的選擇要造車,面對的就不僅是老牌車企的還擊了,還將與一大批互聯網車企的正面剛。

總而言之,想與眾多車企分一杯羹,可謂難上加難。所考驗的除了技術過硬之外,或許更需要一個合適的時機。

不過,無論娃哈哈是否真的要造車,還是希望它能儘快找回那份昔日的輝煌。

作者:木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電商報 的精彩文章:

周楓:一個因丁磊而終止「教授夢」的技術男
別了,傳統無人貨架!猩便利攜手螞蟻金服

TAG:電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