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大美,用心細品之
探索
09-07
從學校訂的一堆書中找書來讀,一本書吸引了我,就是它了。封面上半部分淡藍,下半部分白色,上有《品味四講》四個字,封面設計很淡雅、簡約,是我喜歡的風格;細看,作者:蔣勛,是我喜歡的作者,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它。
這本書港台版書名為《天地有大美》,簡體版再版時更名為《品味四講》。說實話,我更喜歡《天地有大美》這個書名。
蔣勛在序言中寫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莊子的句子,我很喜歡,常常引用,就移來做了書名。莊子談美,很少以藝術舉例,反而是從大自然、從一般生活中去發現美。」而蔣勛在書中就踐行著莊子的思想,從自然界中,從生活中去發現美。
《品味四講》就是從人們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去談美,這樣的美,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樣的美學,沒有高深的理論,就是真實的體現我們的日常生活。它讓我們深思: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藝術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我們的生活品質為什麼沒有相對地提高?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詩人們極易從大自然中獲得靈感鑄就詩篇,大自然給了他們源源不斷的詩心詩情及寫作靈感,他們看夕陽、看藍天、看青山、看綠水,身心可以從功名利祿中釋放出來,獲得審美愉悅;一扇窗,就是一處風景,從獨倚窗邊,可以看日出日落,看潮漲潮退,和大自然對話。
而如今的我們,身處鋼筋混泥土中,窗也用鐵絲網層層包裹,我們看到的似乎只是片斷。走在路上,筆直的大道通向四面八方,少了「曲徑通幽」「豁然開朗」的喜悅。是什麼讓我們的生活漸漸失去了美感?
蔣勛的《品味四講》,就是讓我們從生活當中尋找美、發現美,找回我們最初的體驗,也找回我們最本真的快樂。
「民以食為天」,蔣勛從「食」開始講起。蔣勛告訴我們,吃也要講究質感、講究美感。
而現代人生活太匆匆,常常忙得忘了吃飯;就是吃飯,也是囫圇吞棗,隨便一吃;更別說去市場精挑細選菜品,回家做一道精緻的菜肴,然後和家人慢慢品嘗吃的美好;這樣的食物,還帶著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吃聯繫著人的感情。
這樣的悠閑時光好像不屬於這個時代的我們,更像是上個世紀或上上個世紀的事情。
我們愛回憶,其實是懷念以前的慢時光,我們對一個地方的記憶常常是跟「吃」有關係的,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特色小吃,這些小吃,帶著地域文化特點;從前的小鎮,就帶著這種精緻的品味,還有著小鎮人的溫暖,而如今,小鎮文化在消失,人也找不回原有那個小鎮的悠閑和精緻。
與我們生活最密切相關的,除了食物,就是衣服了,所以接下來蔣勛就開始跟我們談衣服。
衣服最原始的作用應該是禦寒,然後是遮羞,隨著文明的進步,衣服也開始用了更為深遠的內涵。一件衣服,包含了設計師的巧思,包含了工匠們的心血,保留了人類文明裡面最精美的部分;一件衣服裡面,包含著人們智慧的結晶,任何名牌的背後,都有文化的支撐。
衣服是最能體現美的特質,而一個人的穿衣品味,也最能體現其文化涵養,一旦你的文化修養和你的穿搭的風格不匹配,那麼衣服也體現不出美感。一個人穿著得體,是可能用衣服來展現自己的風格與特色的。
可惜現代很多人往往忽視了這一點,沒有考慮到自身的適合,卻一味地追求名牌、追求時尚,在這種追逐美中卻喪失了美。
如果我們在面對琳琅滿目的衣飾,能根據我們的個性、氣質,掌握一點衣飾搭配知識,選擇適合自身的衣服,那會讓你更美。
「住」,可以說是老百姓最關心話題之一了,而跟「住」有關聯的就是建築了。
但是為了建築,我們都做了些什麼?建築是一個城市的記憶,可這些記憶卻一再地被毀掉。蔣勛以台灣為例,七八十年代,為了發財、為了土地上的或房子上的買賣,原先的老建築被輕易的拆除,城市越來越繁榮,卻也變得越來越醜陋,我們可能再也找不到曾經的樣子。
而現代人買房,不是考慮房子和舒適性和適合性,更多地是考慮房子的增值功能。房子買得越來越大,裝修得越來越豪華,可心靈卻越來越空虛,我們也越來越沒有滿足感。
住在城市的中心,整夜和雜訊作伴,忍受著燈光對視覺的衝擊,房子帶來的並沒有愉悅感。很多時候,房子更像是牢籠,把現代人困在了裡面。
在世間生活,就會有出行,但現代人的出行也變得異常艱難。
交通工具地出現是為了方便人們出行,可是當建築塞滿了有限的空間,當交通工具擠在並不寬敞的道路上,當長長的車子堵住了出行的路口,誰還能產生美感來。
況且現代人更追逐開著車出遊,早已忘了在叢林中漫步的情景,匆匆趕路中常常忘了停下來欣賞路邊的風景。
讀完全書,你會明白,作者其實是告訴我們:「快不一定是美,有時候慢下來才是美。一種緩慢的心情,一種跟物質緩慢接觸的情感,才有可能變成我們自己重新在生活中找回美的一種態度。」
不要因為生活的忙碌把生活中的美丟失了,美的體悟本身就是一種「慢」,需要我們細細品,慢慢咂,才能品出「美」的味道。
「所有生活的美學旨在抵抗一個字——忙。忙就是心靈死亡,不要再忙了——你就開始有生活美學。生活的美學是一種尊重,生活的美學是對過去舊有延續下來的秩序有一種尊重。」尊重自己,尊重生活,尊重曾經的擁有,尊重過往的一切,你也就找到生活中的美了。
如果我們仔細品味,「衣食住行」和情感也有關係。譬如 「吃」,因為某個人,比如媽媽、比如愛人做的食物,那獨有的味道會植入我們的血液中,是一輩子也忘不掉的,所以世間才會有「媽媽的味道」。
吃真的會把我們和親人聯繫在一起,無論我們走多遠,不論我們身在何方,這種味道會伴隨著我們,給我們前行的力量與勇氣。衣服里有親情的存在,「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不管流浪到天涯海角,走到任何地方,母親親手織的衣服,會讓我們有牽掛;當愛人把深情織進衣服里的時候,誰又能說那只是一件衣服呢?
和家人住在一起,和樂融融地做著美食,一起享受食物帶來的快樂,即使房子不豪華,但濃濃的親情也會讓房子愈加溫馨。
牽著愛人的手在夕陽中行走於林間小道,享受屬於兩人的靜謐時光,那也是一種美好。
食之美,酸甜苦辣也是豐美人生;衣之美,身體和服飾的完美組合,展現我們的修養與氣質;住之美,保存原始文化,讓自然和人居完美匹配;行之美,在快與慢的平衡中,延續著人類的美好。
整本書,蔣勛以溫潤的筆調,揭示了現代人的生活與心靈缺失,讓我們重新審視生活,審視心靈,喚醒我們內心的審美體驗,重拾被我們丟棄的美好。
TAG:美篇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