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慈禧太后為什麼對維多利亞女王「嗤之以鼻」

慈禧太后為什麼對維多利亞女王「嗤之以鼻」

原標題:慈禧太后為什麼對維多利亞女王「嗤之以鼻」


文:王龍


姚文廣,范國平主編,東方出版社出版

此篇接上篇《五分鐘告訴你:慈禧究竟稱不稱得上「中國的維多利亞女王」?》



維多利亞女王


在與大臣們的權爭中,有一件事情深深地刺激了維多利亞。激進好事的帕麥斯頓被她一手趕下台後,她滿以為他「年事已高,將不會再有多大的作為了」,然而幾年後,這個傢伙卻再度發跡,一舉成為英國的首相,她不得不痛苦無奈地授權他進行組閣。「不倒翁」帕麥斯頓的死灰復燃逐漸使維多利亞明白,帕麥斯頓的最終勝利與其說是他個人能力與權術之勝利,不如說是他的主張與政策吻合了時代的節拍。她感到自己個人的力量已無法與時代之潮流作你死我活之戰鬥。廢除至尊、削弱王權、追求自由平等正成為這個時代最得人心的潮流,如果她不順應這個潮流,就真的連現在的地位也無法維持下去了。

她的政治態度在晚年發生了重大變化,開始一步步朝一位成熟的立憲君主邁進,樂於只做帝國精神的象徵。人們把國王比作國家機器的輪子,雖然轉動得很快,但不發生多大效力,因為它與機器的其他部分是脫節的。內閣在名義上把女王抬得很高,而女王也樂於不再過多地去干涉內閣的政務。但是女王仍然是國家機器不可缺少的一環,英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英國君主立憲制,經過維多利亞與內閣的反覆磨合較量,終於達到一種平衡並基本定型。


有意思的是,慈禧生前對維多利亞這種「統而不治」的方式嗤之以鼻。德齡作為慈禧的貼身宮女在清宮生活了兩年,她在回憶錄《清宮二年記》里記載了慈禧太后一段值得玩味的話:


「英國是世界上的列強之一,但這並不是維多利亞女王獨斷的功勞。她總是有議會裡的那些能人幫助她,凡事都替她想得非常周全。她其實對國家的方針政策無話可說,只需要在文件上籤個字而已。再看看我吧,我的4億臣民,都是依仗著我的判斷。雖然我也有軍機大臣一起商議國家大事,但這些人主要負責官職任命之類的事情。遇到大事,還得我親自作主。」



德齡公主

漂亮的謊言背後,是皇權政治流血的本質。千百年來,中華大地那演不盡的機鋒權謀、宮廷血斗,誰不是為了一襲龍袍加身、萬世江山獨霸?打天下只為子子孫孫坐天下,建國家實則世世代代成家國。慈禧太后自從登上皇權寶座那天起,就意味著保持這份權力的鬥爭是你死我活、血雨腥風。1861年咸豐皇帝去世之後,慈禧很快成為各派政治勢力矛頭所向的焦點。在險象環生、危機四伏的紫禁城裡,在嚴酷、惡劣的政治環境中,作為一個女人,為了避免成為他人刀俎之下的魚肉,慈禧一生都必須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舍此而外,必然朝不保夕。她個人的命運何嘗不是專制王朝政治的縮影?即使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誰的權杖上不是陰魂不散?誰的王冠上不是血跡斑斑?在權力鬥爭的旋渦中,沒有手腕本不能自存,何況還想實現政治抱負呢!


然而由於慈禧的一誤再誤,晚清社會的政治體系不但面臨權威危機,而且還面臨統治危機;從實現現代化的政治條件上觀察,清末的政治體制已經失去了實現現代化的政治功能。要在這樣的時代條件下推進一場改天換地的社會變革,可能性幾乎為零。


慈禧雖然積極支持洋務運動,對早期的戊戌維新也予以支持,晚年還決意進行比戊戌變法還激進的改革,但她一切改革的前提都是不觸動自己的權力。對於嗜權如命的慈禧而言,她首先考慮的不是什麼樞臣治國之才能,而是樞臣對自己絕對的忠心和服從。她的最大能力就是洞悉人性、工於心計、個人至上、敢作敢為,而這正是專制帝王所應具備的素質。


慈禧是政治強人,但不是大政治家。戊戌年間,王照曾指責慈禧「但知權力,絕無政見」。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說:「慈禧是個權勢欲非常強烈的女人,絕不願意丟開到手的任何權力。對她來說,所謂三綱五常、祖宗法制只能用來適應自己,而絕不能讓它束縛自己。為了保持住自己的權威和尊嚴,什麼至親骨肉,外戚內臣,一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1900年,當新世紀的曙光冉冉升起的時候,兒孫繞膝的維多利亞女王在英國倫敦白金漢宮安詳地度過了她最後的時光。同年8月15日,北京的德勝門,大清皇家軍隊凱旋入城的勝利之門,一身農婦打扮的慈禧太后帶領一幫蓬頭垢面的王公貴族,失魂落魄地逃往西安。他們的身後,是火光衝天,血流成河的皇城北京。昔日君臨天下的紫禁城,此時已淪為八國聯軍燒殺搶掠的人間地獄,遠遠傳來的隆隆炮聲依然令人心驚肉跳,膽寒不已。


慈禧西逃


慈禧太后與維多利亞女王,一位是東方帝國的太后,一位是「日不落帝國」的女王,這兩位當時世界上最有權勢的女人,卻在踏進20世紀的門檻時遭逢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維多利亞女王樹立起不朽的時代豐碑,而慈禧太后留下的則是滿目瘡痍的山河。她們的經歷說明,「把權力關進籠子」,主要障礙不在民智未開,而在官智未開。統治者不是不懂得建立現代文明法制的好處,而是不願意自己手中的特權依法受到嚴格的監督和限制。只要皇權專制的基因還存在於我們的社會肌體,人民要想真正走出皇權的陰影,走上屬於自己的「現代性」道路,就可能還需要很久。


(摘自《大清的角落》,東方出版社)

增長智識,體會歷史,更多獨家材料與優質好文,歡迎關注「康狄的朋友圈」


編輯:南京師範大學15級中國近現代史碩士研究生 雷曉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璽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一戰前日本提出的「大亞洲主義論」又是什麼?又有什麼影響?
黃埔軍校如何教導朝鮮「義烈團」?

TAG:璽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