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娘化」的美少年,礙著誰了?

「娘化」的美少年,礙著誰了?

最近,一部強制要求小朋友們看的電視節目出了幺蛾子。節目本身的內容倒是其次,惹了爭議的,是節目開始之後鋪天蓋地的廣告,以及請到的一系列「小鮮肉」明星來為孩子們「加油打氣」。

圖 | 央視

於是,很多人不再關注這些強制要求的節目,而是開始數落起這些明星來,最常見的指責就是「娘」「陰柔」「看起來一點也不像男的」。特別是當這些明星和兒童教育的話題相關聯起來之後,「這麼娘的男性形象會不會教壞小孩子」,「為什麼這些人一點男子氣概都沒有?小男孩看了會不會有樣學樣,也娘里娘氣的啊?」

微博截圖

更惡毒的攻擊先拋開不講,我們不如先釐清這些問題——所謂的「男子氣概」究竟是什麼為什麼娛樂明星會「娘」化以及對於小孩子來說,究竟什麼樣的媒體形象才是「健康」的?

歷史上,

男子氣概是與支配地位劃等號的

現在數量不少的男性偶像,都擁有白凈的皮膚,纖細的外表,乃至舉手投足間陰柔的氣質,或者所謂「暖男」的氣場,這些都與歷史上的標準男性形象相去甚遠。人們長年來似乎都認為,男性就應該是高大威猛,有肌肉線條,說話做事都比較「硬氣」,才符合我們的社會規範;而溫柔、瘦弱等等,都是女性身上才有的標籤。「這些偶像,個個都娘里娘氣的,難道不是病態嗎?」

鹿晗 | 微博

然而所謂的「男子氣概」,不過也是社會的構建而已。在東亞的國家敘事中,男性-國家-社會構成了一個父權的結合體,無時無刻不在用教化在固化著相應的社會規則。在國家層面,男兒保家衛國、奮勇抗敵、爭當「戰狼」,而在社會中則是「敢作敢當、勇敢果斷」,要有「領導力」,在家庭中則需要承擔起養家的職責,做一名「堅強如山」的父親。相應的,女性需要溫柔、隱忍、賢淑,做好「賢內助」,負責哺育、關愛和照顧。

這些說辭,表面上看起來和諧,實際上都是建立在男性在社會的支配角色之上的;那些被描述為男性的美德,是「更高級」的美德。現代女性可以剛強、可以勇猛、可以獨立,甚至可以自稱「女漢子」(褒義詞);幾年前李宇春這樣的形象橫空出世時,社會雖有爭議,但追捧依舊蓋過了打壓。

李宇春 | 微博

然而,男性卻不允許「陰柔」、不允許「娘」,不可以示弱,否則便會遭到指責、輕蔑乃至欺凌。甚至,對於「男性氣概」的社會要求,也放縱了這些性格特質中有害的一面,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粗魯、殘忍、不修邊幅、大男子主義,或者壓抑自己的情感需求導致心理問題。

現實中的性別差異相當有限,

並無硬指標可循

今天我們的社會在性彆氣質問題上的態度已經不那麼絕對了,在某種意義上這場爭論恰恰是社會標準逐步多元化的結果——換在以前, 「暖男」「小鮮肉」氣質的人難得成為明星,也就不會引發如此風波。

吳亦凡 | 新浪娛樂

但這一態度放鬆,反倒暴露了性彆氣質領域的一個更加深刻的問題:它實際上是武斷而主觀的,並沒有標準。人們大可去說「男人陰柔可以,不要過度陰柔就好」,但怎樣才算過度呢?同一個人,有些人覺得正好,有些人就無法接受。這樣的爭論,註定不可能達成一致。

歸根結底,爭論不休是因為每個人對氣質的理解都不同,而並沒有什麼外在的客觀標準能統一大家的觀點。雖然每個人都堅信自己對於氣質的定義是「自然」的,但客觀的自然並沒有提供這樣的實證支持。絕大部分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在統計意義上並不成立

所謂「領導力」「思維能力」「性格」,在男女之間並沒有顯著差異。男性完全可以是心細的、敏感的,女性也可以是果斷的、富有邏輯的。就算是先天的、物理上的差別,男性和女性之間的多樣性和差異性,也遠遠大於男女之間的統計差異。女性可以擁有維納斯·威廉姆斯的強壯肌肉,身材小巧瘦弱的男性也大有人在,從社會性別結構中承襲的刻板印象,反而會讓許多正常人生活在陰影之下,受盡歧視和嘲笑。

俄羅斯的金剛芭比 | 新浪體育

換句話說,打破那些性格上的藩籬,一個人「娘」不「娘」、「man」不「man」,完全可以是個人特質和個人選擇。不過,娘系偶像的製造,又是另外一回事兒了。

偶像變「娘」,

究竟是怎麼回事?

雖說東亞傳統國家敘事推崇男子氣概,但肯定不是每個男性都能滿足這個標準。陰柔的男性一直是存在的,而且也會得到一定追捧——雖然說範圍要遠遠較小,而且集中在上層社會。「溫潤如玉,風度翩翩」的白凈書生,或者「面如傅粉,唇若施脂」的賈寶玉式的美男子,外在形象和內在氣質,都和所謂威猛、剛強的「男性氣概」相去甚遠。在古代,這些上等階層的人不需要辛苦勞作、也不需要血戰沙場(所以多在和平年代出現),且在文與武的二元光譜中佔據著文弱、優雅的那一側。受東亞文化影響的韓國和日本,這樣的男性形象也存在著,並在一定範圍內被欣賞著。有些流行文化的學者認為,現在陰柔的美男子們,是傳統美少年形象在當下的復興[1]。

賈寶玉 | 83版《紅樓夢》

不過,這個「復興」並不是單純的懷舊。近二三十年,「娘氣」的偶像明星多是日本和韓國的舶來品(九十年代的東方神起、H.O.T.和嵐便是這個風潮的代表),導致現在社會上大多數對於「娘」的批評,也會捎帶上對於國籍的不屑和輕蔑。但「娘」的重點並不在於國籍,而在於成熟的娛樂消費市場(日本和韓國最先發展起來),造就了一批對於「娘」的男性形象十分熱衷的受眾——年輕的城市女性。

正是因為性彆氣質是建構的,也可以被市場的力量反向建構 [2]。從纖細到雌雄莫辯的日本少女漫畫,再到融入所謂陰柔氣質的韓流偶像,這些文化產品重新定義了許多女性心中的性感和吸引力摒除了陽剛的男子氣概當中富有攻擊性、對女性具有支配性的一面,更加溫和、容易接近,能夠構築起來一種現實中鮮有的平等關係(甚至更極端地,女性處於支配地位的關係)。這種想像,也會投射到「耽美」上去——男性和男性之間的浪漫愛情能夠跳脫傳統的男女支配關係,達到一種新的和諧(也因此,耽美文化和真正的 LGBT 群體並無太大交集)。

東方神起

在東亞的父權結構中,女性長期處於弱勢地位,她們在關係中的地位並不平等,而大部分的女性並沒有反抗的力量(甚至屈從於這個結構、自我物化),於是傾向於用購買力在相對自由的文化消費中獲取這種想像、甚至借用傳統文化中的「美少年」形象,這才是「小鮮肉」的流行的根本原因。

話說回來,一個人喜歡什麼樣的偶像,這完全是個人選擇,別人並沒有理由指摘;小鮮肉偶像的存在少說也有十幾年歷史,粉絲也早已見怪不怪。問題在於,走入國家級別的媒體,和教育性質的節目掛鉤,許多人條件反射地形成了這樣的擔心也並不鮮見——「救救孩子」。

但救孩子的關鍵,並不在於讓他們「不娘」。通過商業炒作出來的形象,是否會對青少年產生負面影響?

「小鮮肉」問題的根本:

媒體中的男性形象

很多人擔心,「小孩子會盲目模仿媒體中的形象,從而也變得娘里娘氣的」;或者,「盡讓這些娛樂明星上電視,小孩子還會好好學習么」?

EXO | Chanel-k

「娘」到底好不好,前面已經討論了——如果只是個人的裝扮或者性格,沒啥不好的。但是,對於大量曝光在媒體上的娛樂明星來說,儘管娘並不是問題,「單一」和「不真實」卻有著潛在的危險。

青少年的心智雖然還不成熟,但也不傻。他們會主動接受並選擇媒體傳遞出來的信息,並不會一味效仿或者當真。就連那些直接表現血腥暴力的影視遊戲作品,都不能明確地讓受眾變得更暴力,相關研究莫衷一是,更何況娛樂節目了。看動作電影的小孩子雖然會因為好玩而模仿學習、相互打鬧、稱兄道弟,但是他們並不會認為打人是對的,或者真的就去拜師學武了;同樣,幾個娘化的偶像出現在電視上,也不會導致家長們所恐懼的「盲目模仿」,至於性向扭曲則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然而,媒體的影響卻會以另外的方式出現在青少年的成長當中,那就是對於「常態」和自我之間的認知。媒體上出現的形象意味著什麼,代表著什麼,塑造了怎樣的一個社會常態?而我自己該是什麼樣子、社會又怎麼期望自己?

許多研究表明,對於許多青少年男性而言,如果屏幕上出現的清一色的都是肌肉男、陽剛威猛的形象,反而會帶來負面影響。這些所謂「完美的男性形象」,和社會的規則、結構以及期望結合在一起,會對他們產生巨大的壓力——「我夠不夠man?夠不夠強壯?如果不夠的話,是不是就是不正常?」[3][4]

同樣的情況也適用於年輕女性。她們長期接受到的媒體形象都是清瘦苗條或者性感,這會對女孩子的自我認知造成影響。盲目減肥患上厭食症或者飲食失調,很大程度上都要怪罪當下媒體對於「完美女性形象」的塑造 [5]。

圖 | 圖蟲創意

因此,媒體上呈現的形象,也應該是真實且包容的。男性可以是陽剛的,也可以是陰柔的;性向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彎的。甚至說,男性應該是什麼樣的性格,從事什麼樣的職業,都應該體現出一個正常的社會應該有的多樣性,尊重青少年自己的選擇。

而打破社會刻板印象、具有「代表性」的「行為榜樣」(role model),則會幫助青少年們調和社會期望與個人追求,認識到「這樣也可以」——比如少數族裔的女性科學家,或者性格溫和、側重家庭的男性,不盲目追求外表和身材,也不因為先天的出身和族群而受到限制。

所以,鋪天蓋地的小鮮肉偶像的問題,並不在於「娘」,而在於「娘」是否是真實且包容的形象

資本傾力打造的偶像選拔節目 | 愛奇藝

或許各個小鮮肉偶像們的素質千差萬別,或許各個偶像的奮鬥史也會有「行為榜樣」的成分在裡面(所謂「粉絲濾鏡」),然而從媒體曝光的層面來看,標配的磨皮濾鏡、被公司和粉絲層層維護的「人設」、商業化的炒作與同質化的潮流,「不真實」可能才是最大的問題。甚至連這些偶像自己,都在商業炒作中被剝奪了做自己的權利,或許他們想做一個黑皮肌肉男,卻因為市場的原因不得不屈從於所謂韓式美男,這實在算不上積極。

娘當然沒問題,但這並不是我所樂見的「娘」。什麼時候,媒體上的形象可以跳脫出這些人設框架,讓觀者(不僅僅是小孩子)意識到更多可能,更加包容身邊形形色色的人,尊重所有人在不干涉他人的情況下做出的自由選擇;我們也不會被一檔節目、一種形象、一個價值、一股潮流所左右,或者被一些強大力量(不管是市場的還是行政的)所支配、無處可逃、沒得可選——這才是真正的社會進步。

參考文獻:

[1] Jung, Sun. "The Shared Imagination of Bishonen, Pan-East Asian Soft Masculinity: Reading DBSK, Youtube. com and Transcultural New Media Consumption." Intersections: Gender and Sexuality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20 (2009).

[2] R.W. Connell, "Understanding men: gender sociology and the new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masculinities," Clark Lecture,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University of Kansas, 19 September 2000, online: http://toolkit.endabuse.org/Resources/UnderstandingMen.html, accessed 24 September 2008.

[3] Fawkner, Helen J., and Nancy E. McMurray. "Body image in men: Self-reported thoughts, feelings, and behaviors in response to media imag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s health 1.2 (2002).

[4] Ging, Debbie. "A 『manual on masculinity』? The consumption and use of mediated images of masculinity among teenage boys in Ireland." Ir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14.2 (2005): 29-52.

[5] Grabe, Shelly, L. Monique Ward, and Janet Shibley Hyde. "The role of the media in body image concerns among women: a meta-analysis of experimental and correlational studi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4.3 (2008): 460.

作者:李子李子簡訊

編輯:Ent、東風

一個AI

幸好我沒有性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網 的精彩文章:

求你帶走!9個即學即用技能包+獎學金
動手玩:彩虹糖遇水,就溶成了五彩色盤

TAG:果殼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