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歷代青花發色對比大全

歷代青花發色對比大全

一、 元青花的生產

湖田窯是元青花的最重要的窯場。湖田窯位於現在景德鎮市的郊區,分布在昌江支流南河的兩岸,宋代生產過質量最高的青白瓷,元代生產過卵白釉瓷和元青花。

根據湖田窯址發掘報告,湖田窯南岸的出土瓷器中,絕大多數為蘇麻離青進口青料所繪,以大盤等「至正型」大件瓷器為主,北岸出土瓷器中,絕大多數為國產青料所繪,以高足杯、折腰碗等「延佑型」小件瓷器為主。還有部分青花瓷器並用蘇麻離青和國產青料繪製青花,但是數量極少,目前僅見到瓷片。

元青花的其它生產地點是浙江和雲南,基本上用國產青料繪製青花。

元青花的生產分為前後兩期,以14世紀40年代為時間分界線。前期元青花全部是「延佑型」的,後期元青花既有「至正型」也有「延佑型」的。也就是說,為了迎合元朝統治者的審美觀,尋找蘇麻離青是有一個過程的,可以猜測當時的窯工們是經過千百次試驗才找到了蘇麻離青,創造了「至正型」元青花。

歷代青花發色對比大全

元代景德鎮窯青花鳳穿牡丹紋執壺

二、 明清青花的生產

明清青花的生產地點集中在景德鎮。分成官窯和民窯兩種類型。

明代官窯細分為欽定窯和部定窯兩種。欽定官窯專門燒制御用器,定時解運京城。部定官窯指的是工部官窯,主要生產賞賜品,沒有規定的解運時間。

清代官窯細分為御定窯、部定窯和王公大臣窯。御定官窯專門燒制御用器,部定官窯是工部官窯,王公大臣窯專門為皇親貴族生產瓷器。

明代民窯大約800-900座,年產量大約在18萬擔左右,按照每擔200件青花碗測算,民窯青花瓷器的年產量大約在3600萬件左右,當然各朝經濟繁榮程度不同,產量會發生波動。不過數量級的估計應該沒有錯。

清代民窯大約200-300座,清代民窯的窯身大約是明代民窯的四倍,年產量大約在20萬擔左右,年產量大約在4000萬件左右。同樣各朝產量會發生波動。不過數量級的估計應該沒有錯。

很多收藏者不願意去碰明清民窯瓷器,與民窯窯口數量眾多,產量巨大有關。不同的民窯窯口,要在市場中生存,必須形成自己的產品特色。民窯數量眾多,就意味著民窯產品的特徵比較多,要鑒定有一定的難度,有時候很難與現代仿品區別。收藏品的價值除了與藏品藝術性有關以外,還與藏品供應量有關,當數量極多的同類藏品出現在市場上時,價格必定在低價位盤旋,甚至暴跌。民窯產量巨大,就意味著傳世品數量也大,收藏品的價格升值空間有限,並且容易價格不穩定。

很多研究者也不願意去碰明清民窯瓷器,主要是因為研究精力有限,可能盡其一生也研究不清楚明清民窯瓷器的特徵。

瓷器鑒定者的命最苦了,當收藏者將民窯瓷器送給他們鑒定的時候,他們不能迴避,必須回答。所以就出現了以「新、舊」論瓷器的現象,出現了對當代作舊技術的研究,不過這些判定的準確性如何,我想鑒定者心中一定有數。

我們是研究者,不是鑒定者,所以我們可以採用迴避的方法。我們在這裡的討論只局限在官窯瓷器。清代以後的青花發色非常豐富,討論起來足以寫一本書,所以我們也僅局限在仿蘇麻離青呈色上。

歷代青花發色對比大全

元代景德鎮窯青花纏枝牡丹紋罐

三、 青花瓷器生產的分期

青花瓷器的生產,可以分成10個時期,5個高峰。這裡的高峰,指的是藝術水平的高峰。

第一期:元青花。第1個高峰。

第二期:明洪武、建文青花。

第三期:明永樂、宣德青花。第2個高峰。

第四期:明正統、景泰、天順青花。

第五期:明成化、弘治、正德青花。第3個高峰。

第六期:明嘉靖、隆慶、萬曆青花。

第七期:明天啟、崇禎青花。

第八期:清順治、康熙、雍正、乾隆青花。第4個高峰。

第九期:清嘉慶、道光、咸豐、同治青花。

第十期:清光緒、宣統、民國青花。

第十一期:現代青花。第5個高峰。

這裡要稍微解釋一下我們的分期,我們的分期是根據青花發色特徵的分期,不是青花生產史的分期。第十期跨了清民國兩代,主要是因為這段時期外國人大量收購中國古瓷,民間出現了不少仿古高手,清光緒、宣統和民國青花中的仿古器具有相似的特徵。第十一期現代青花的高峰指的是最近10年出現的仿古水平的高峰。

四、 元青花的發色

元青花分成「至正型」和「延佑型」兩類。「至正型」為蘇麻離青進口青料所繪,「延佑型」為國產青料所繪。

歷代青花發色對比大全

元代青花魚蓮紋罐

蘇麻離青是低錳高鐵型原料,發色有如下特徵:(1)呈鮮艷的靛藍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有些呈非常幽雅的紫羅蘭色。(2)有濃淡色階,勾勒線條較深,填色顏料較淺。顏料積聚處有藍黑色斑點,釉面下凹並啞光。(3) 顏料比較細膩均勻,線條邊緣稍有暈化。有些呈色濃重,有呈放射狀流散。蘇麻離青呈色有如下缺陷:(1)蘇麻離青因高鐵低錳容易產生「鐵鈷斑」 ,鐵鈷斑經常出人意料地出現在不該出現的地方,影響瓷器的整體美觀。(2)釉里黑是蘇麻離青發色不正所致,不利於呈現均勻一致的藍紫色。(3)蘇麻里青顏料加熱後很容易流散,產生「暈散渲染」,不利於勾畫人物、動物、植物等的細部特徵。

國產青料的產地有雲南珠明料、江西上高料、浙江江山料等,是高錳低鐵型原料,發色有如下特徵(1)呈藍帶灰或者藍帶黑,(2)有濃淡色階,青花呈色清淡時,表現為藍色;青花呈色濃厚時,表現為褐色。(3)青料積聚處有藍褐色或黃褐色斑點。這與蘇麻離青的「鐵鈷斑」完全不同。

歷代青花發色對比大全

元代景德鎮窯青花海水白龍紋八方梅瓶

五、 明洪武、建文青花的發色

洪武青花採用蘇麻離青和國產青料。蘇麻離青發色鮮艷,國產青料發色灰暗。

採用蘇麻離青的洪武青花特徵非常明顯,就是十有九黑。其特徵除了靛藍色這個特徵外,幾乎與「至正型」元青花完全相同,所以也有人把洪武青花看成是「釉里黑」元青花。

歷代青花發色對比大全

元代洪武青花纏枝牡丹紋玉壺春瓶

採用國產青料的洪武青花分成3種:(1)淡藍色,色調穩定,不暈散,有濃淡色階。(2)淡藍色,稍有暈散,有濃淡色階,經常有明顯的深色小點無規則地散布在青花紋飾中。(3)藍泛灰,青花紋飾中經常出現較大的黑青色斑塊,有的深入胎骨,呈現凹凸不平。

建文青花的研究實際上是不透徹的,這裡把它划到洪武期,僅僅是因為建文時期首都也在南京。

歷代青花發色對比大全

元建文青花竹石靈芝紋盤

六、 明永樂、宣德青花的發色

明永樂、宣德青花分成兩類。第一類蘇麻離青;第二類採用蘇麻離青與國產青料的混合料。無論那種情況,都發色鮮艷。

歷代青花發色對比大全

明永樂青花枇杷綬帶鳥紋大盤

採用蘇麻離青的永宣青花,發色特徵與「至正型」元青花相似。永、宣青花瓷器繪畫技法與元青花不同,基本都用小筆渲染填色,由於筆小蘸料有限,繪畫留下的深淺不一、濃淡有致的痕迹。

採用蘇麻離青與國產青料的混合料的永宣青花,呈色範圍極其廣泛,在同一件瓷器上出現藍紫、藍灰、深黑,灰黑等顏色,色彩的表現力很強。

歷代青花發色對比大全

明宣德青花纏枝花紋天球瓶

七、明正統、景泰、天順青花的發色

明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社會動蕩,經濟蕭條,官窯基本上停燒。陶瓷史上被稱為「空白期」。這時期的官窯瓷器幾乎沒有見到,研究極為缺乏。

歷代青花發色對比大全

明正統青花松竹梅紋罐

歷代青花發色對比大全

明景泰青花八仙慶壽紋罐

歷代青花發色對比大全

明天順青花牡丹盤

八、 成化、弘治、正德青花的發色

從明成化開始,進口的蘇麻離青已經絕跡。這個時期的青料採用平等青,也叫陂塘青,發色淡雅清亮。平等青產於江西樂平。

平等青呈色穩定,發色藍中帶青灰。成化青花瓷器多數淡描青花。弘治青花瓷器前期與成化色調接近,後期與正德前期色調接近。正德青花瓷器前期採用平等青,但是深描青花,所以發色灰藍;後期採用回青,發色藍中帶紫,與嘉靖色調接近。

歷代青花發色對比大全

明弘治青花茅山道士圖三足香爐

歷代青花發色對比大全

明正德青花飛龍爐

歷代青花發色對比大全

明成化青花纏枝蓮紋葫蘆瓶

九、 明嘉靖、隆慶、萬曆青花的發色

明嘉靖、隆慶、萬曆青花改用了回青料。這種原料的產地,有的說是雲南,有的說是新疆,還有的說是進口,反正產地是找不到了。

如果用純回青繪畫,容易出現色散不收的情況,也就是過度暈散,所以回青通常與石子青混合使用。

石子青產於江西高安、宜豐、上高一帶,單獨使用時發色灰暗清淡。明清兩代民窯普遍使用這種青料,所以很容易識別。

回青與石子青的混合料,呈色發紫,不同於其它時期的青花發色。混合料又分成上青和中青兩種。上青是用10份回青加1份石子青配出的青料,顏色鮮亮,用於填色。中青是用10份回青加4份石子青配出的青料,線條分明,用於勾勒輪廓。

歷代青花發色對比大全

明隆慶青花人物諸葛碗(長春萬古款)

歷代青花發色對比大全

明嘉靖青花芝桃仙鶴符籙紋盤

歷代青花發色對比大全

明萬曆青花雲龍雙耳爐

十、 明天啟、崇禎、清順治青花的發色

萬曆19年以後,朝廷不再下令製造官窯器。天啟朝開始,官窯停產。民窯使用石子青。

歷代青花發色對比大全

明天啟青花羅漢圖爐

歷代青花發色對比大全

明崇禎青花人物紋缸

十一、清順治、康熙、雍正、乾隆青花的發色

根據「景德鎮陶錄」記載,清順治8年,恢復了御窯廠。

順治、康熙青花改用珠明料。珠明料的產地在雲南,發色或者黑重、或者青翠、或者淺淡,或者灰暗。這時候的青花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同一件瓷器上多種色調並存,在平塗的基礎上生出許多層次來。

雍正、乾隆青花改用浙料。浙料的產地在浙江紹興、金華一帶,發色重時則濃紅,發色輕時則淡翠。這時候的青花也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仿明永宣青花效果,具有深淺搭配、發色暈散的特徵,紋飾中出現類似永宣青花的黑褐斑,但是仔細觀察,都是人為重筆點染而成。

歷代青花發色對比大全

清順治青花洞石楸葉詩句盤

歷代青花發色對比大全

清康熙青花「紅拂傳」圖棒槌瓶

歷代青花發色對比大全

清雍正青花桃蝠紋橄欖式瓶

歷代青花發色對比大全

清乾隆青花壽山福海紋花口瓶

十二、清嘉慶、道光、咸豐、同治青花的發色

清嘉慶、道光、咸豐、同治是青花瓷器的衰退期。這個時期的瓷器具有明顯的「波浪釉」特徵,很容易識別。並且工藝水平低下,風格特色不鮮明,大部分人認為無論研究還是收藏,價值很低,所以沒有人專門研究其青花發色。雖然該時期也有仿前朝青花的情況,但與真品比較,差距很多。所以,在鑒定時,通常從「波浪釉」特徵入手。

歷代青花發色對比大全

清嘉慶青花折枝花果紋蒜頭瓶

歷代青花發色對比大全

清道光青花纏枝蓮托八吉祥紋雙耳瓶

歷代青花發色對比大全

清咸豐青花竹石芭蕉紋玉壺春瓶

歷代青花發色對比大全

清同治青花雲龍紋賞瓶

十三、清光緒、宣統、民國青花的發色

洋人大量收藏中國古瓷,促進了清光緒、宣統、民國時期的青花發展,形成了一個小高潮。這個時期的精品多見於仿古瓷器。仿古瓷器刻意追求所仿器物的工藝特徵,仿製水平十分高超,有些產品甚至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

1929年霍布遜發表的《明以前的青花瓷》介紹了元青花,但是這篇文章長期沒有得到重視。直到坡普系統研究了土耳其及伊朗的元青花以後,元青花研究熱才開始了,這已經是1956年以後的事情了。

清光緒、宣統,民國的仿製者不知道元青花的存在,所以沒有任何仿品。但是,仿永宣青花的情況,卻大量存在。許多收藏者熱衷於元青花,而不敢碰永宣青花,主要是這個原因。

歷代青花發色對比大全

清宣統青花纏枝蓮紋蓋罐

歷代青花發色對比大全

清光緒青花纏枝蓮紋賞瓶

十四、現代青花瓷

對收藏界衝擊比較大的是近十多年出現的仿品。現在工藝水平遠高於過去,現在資訊也很發達,仿製者通過各種渠道接觸到了真品,仿製條件要好於清光緒、宣統、民國時期。

不過,現在繪畫所用的青料基本上是化學青料,也就是化學製品氧化鈷。理論上,比較純粹的化學青料可以調製出任何呈色的青花發色,實踐上做到此事卻極為困難。氧化鈷是黑灰色粉末,淺灰綠色粉未、或者桃紅色粉未,調製出來的顏料顏色不等於1300度高溫燒制以後的青花呈色,要從結果(青花呈色)反推起因(氧化鈷原料的配比)是極為困難的,需要大量的工藝摸索。

氧化鈷呈色效果比較濃烈,仿元青花以所以盛行,其中一個原因是元青花呈色也比較濃烈,容易矇混過關。許多收藏者看到元青花就躲,可能與這一點有關。

化學青料畢竟與天然的蘇麻離青有很大的差別,化學青料比較純粹,而蘇麻離青含有很多雜質,要用化學青料配成蘇麻離青,沒有那麼容易。

歷代青花發色對比大全

現代青花

歷代青花發色對比大全

現代青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