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干山的困局真的無解嗎?
六年前,莫干山被紐約時報評選為「2012年最值得去的45個地方」之一,「洋家樂」與「民宿」兩個詞始終與它的名聲相伴,隨之而來的投資熱與民宿浪潮,一時之間讓莫干山在江浙片區風頭無兩。每年的出行旺季,想要上山,必須經歷過擁擠的人潮車海,相較於傳統的避暑勝地之名,彼時的莫干山,遊客更多的是聞民宿而來。
民宿退潮之爭
莫干山民宿井噴式的發展在2016年的冬天遇冷,狂熱之後的那一年寒冬,一房難求的盛況急轉直下,入住率增長減緩乃至下降,落了雪的莫干山雖美,卻掩蓋不了「嚴冬將至」的現實狀況。
前幾日,「回不去的莫干山」和「民宿時代已去」的文章在朋友圈被瘋狂轉發,略微刺目的標題宛如警鐘一般敲響著一批鄉村文旅從業者。
莫干山的問題究竟在哪裡?除了民宿行業發展至今所必須要面對的洗牌與升級,之於莫干山而言,還有多少開發與創造的餘地?自下而上單點觸發的走紅模式,真的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嗎?
在一片看衰之聲中,被稱為「民宿教父」的鄉伴文旅創始人朱勝萱卻在朋友圈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不認為旅遊和文化是頂層設計能完成的,太多的組織干預不見得是好事,100億砸向旅遊和文化不見得就會砸出個泡泡,生長本就有快有慢,該長就長,拔苗未必能助長。許多看不到的生長本就很慢,如同莫干山原舍窗外蒼翠的竹山,你看不到它的根莖,但是不見得它不在生長。」
朱勝萱寫下這些話的時候,不僅有著自己的底氣,還有著幾分對於莫干山的偏愛與執著。
早在五年前,朱勝萱就將自己的初心踐行於「莫干山計劃」中,從有著「最美民宿」之名的山間美宿原舍,到原舍邊60畝農園的復甦,再到山腳下的民國蠶種場改造而成的「庾村1932文創園」,這一場鄉村改造實踐在所有民宿浪潮來臨之前,就已經浩浩蕩蕩地進行了幾番播種與嘗試。
五年前,朱勝萱就已經預判到純住宿或純觀光的鄉村旅遊開發模式必會遇到瓶頸,而他要做的從來不是一家民宿,或是一個小小的單體業態,而是一個活的「鄉村生態圈」——有生產,有生意,也有生活。
時至今日,莫干山計劃里那個小小的鄉村生態圈已奠定了紮實而穩固的基礎,五年的積累與孕育,孵化著一次破土而出的生長與爆發,正如朱勝萱所言「你看不見的生長,未必不存在」,莫干山田園綜合體的升級時機已然成熟,且勢在必行。如何將瓶頸轉為機遇,上天眷顧的,一直都是有準備的人。
自下而上單點觸發的出路探索
五年之後,初心依舊。朱勝萱心中最好的莫干山,仍然在以不同的形式講述著鄉村多元化的可能。
文創入鄉-藝術社區國際化
如果說早年的庾村1932僅僅是鄉村文創社區的雛形,那麼,如今,伴隨著白雲美術館以及各大網紅業態的入駐與品牌升級,這片民國時期留下的建築樓群呈現出了另一翻面貌。
由繭舍改建而成的白雲美術館
在莫干山看山看水看盡之後,白雲美術館給予了遊客們新的驚喜。除了藝術美學空間的展現,聯動園區內的各大業態共同舉辦各類展覽,已將這裡變成了一個國際化的藝術文創社區。
由白雲美術館主辦的莫干山國際公共藝術展通過藝術介入公共場域的方式,引發人們對於"在地性"價值的討論,受邀作品在關於莫干山當地自然、人文、歷史、社會性等方面和周邊視覺經驗及邏輯概念產生聯結。
莫干山竹編作品亮相倫敦
莫干山本土竹編展更是將傳統中國竹編技藝匠人宣國維繫列作品推向國際,在2018倫敦手工藝周中國展區亮相英國倫敦。
以勢如破竹為主題的【莫干山國際公共藝術展】在白雲美術館開幕
園區內的業態不再是單薄乏力的運營,而是聯動組織合作的平台,這種自下而上的發展模式,始終貫穿於朱勝萱的鄉村實踐之中,有時甚至讓人覺得,或許他僅僅只是作為鏈接點與介質,真正發揮作用的,是有趣的業態本身。
白雲美術館內開放客房,將藝術延伸至生活場景之中,給予住客美學的靈感與藝術的實踐。而雲鶴山房在這裡,將種茶、制茶與喫茶的獨特黃茶文化體驗推向了大眾。以手工創作、紗線畫、蠟線編織、手工皮具等為主的肙倉工作室,將匠心融於日常之中。從浙江湖州範圍內第一家以魔術表演為主的小劇場白日夢劇場,到用天然大漆和純金粉修復殘缺器物的金繕修復,更多業態鄉間開始了有機生長。
萱草農業-可食用觀光農業新突破
農業作為鄉村繞不開的話題,也必然出現在朱勝萱的鄉村改造之中。傳統的觀光農業只能帶來短暫而淺層次的收益,如何將觀光農業升級一直是鄉建圈內熱議不斷的話題。朱勝萱把第一次在莫干山遇見的萱草,作為了莫干山竹海茶田之後的第三種選擇。
萱草,別名黃花菜,普通到大眾可能並不熟知的作物,真的能成為莫干山觀光農業新的轉折點嗎?
在與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合作歷經四年的研發與育苗之後,大規模育苗擴繁的萱草產業已經開啟,以萱草農業為單品的主題小鎮也正在投入前期準備之中。
莫干山60畝農園已種滿了萱草,期待著明年這裡花開遍野
回過頭來,我們發現朱勝萱選擇萱草並非一時興起。萱草看似平凡普通,卻生命力極強,又有著母親花與忘憂花之意。同時,萱草種類繁多,顏色艷麗,集觀賞、食用、藥用等價值於一身,其特性註定了潛力。在原舍旁60畝農園間,萱草農業將成為文化切入本土作物的觀光勝地,更為莫干山帶來可食用的觀光農業植入文旅體驗之中的新突破。
自然教育-文旅產品的硬實力
今年暑期,原舍農園間的綠樂園悄然發生了改變。經過設計師們的就地取材與巧手改造,用最簡單的工具與材料,經過精巧的設計與創意的組裝搭配,40000㎡無動力設施樂園以部落般的原始姿態呈現在眾人面前,吸引了無數親子家庭的參與。
藍天白雲下的莫干山綠樂園
這次的改造升級,不僅提升了綠樂園的硬體設施,增加了趣味性與體驗感,還將自然教育產品配套融入其中,真正做到了讓每個參與其中的大人與孩子腳踩土地感受自然與融入在地文化,有所學習與收穫。
暑期夏令營產品的大賣用事實證明,文旅產品的生命力在於不斷的提升與用心的經營。而過硬的內核實力與創造力,才能持續吸引大眾的視線,保持品牌的魅力與口碑。
民宿產業-新模式促田園綜合體逐步成型
當然,民宿作為莫干山最具代表性的業態,儘管退潮之聲四起,人們依然想知道,莫干山民宿還要做嗎?或者說,莫干山的民宿接下去應該怎麼做?
朱勝萱的答案是,還要繼續,並且還要加大力度。
據了解,原舍三期懷谷正在籌備之中,與一期二期的不同在於,懷谷將成為首個智能科技型民宿,將結合物聯網黑科技,通過智能化設計,塑造人與科技的互動式居住體驗。值得一提的是,懷谷還將結合微民宿產品,可住可租的形式為民宿運營打開新的局面。
鄉伴餘姚樹蛙部落建成圖
與此同時,原舍旗下另一個野奢住宿品牌樹蛙也將進駐莫干山。樹蛙主張原生態環境的輕介入,專註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未來,觀賞竹海已經遠遠滿足不了大眾的胃口,住進莫干山的原始生態竹林間,才是樹蛙要做的事情。
不僅如此,原舍還將聯合附近片區內的其他民宿以及果園、茶園、市集等周邊業態,形成小型鄉村振興模板,這種自下而上抱團聯合的形式,與山腳的庾村1932文創園如出一轍。
不難發現,在朱勝萱的莫干山藍圖裡,民宿板塊不再是愁雲慘淡的面貌,恰恰相反,民宿在這裡悄然完成了一次產業的升級。民宿不僅是一個產品一種產業,它還是一種模式,以單點為產品的生態圈助推著消費升級,助推著鄉村文旅發展前進的腳步,助推著莫干山田園綜合體的逐步成型。
據悉,樹蛙項目預計投入3000萬,原舍懷谷預計投入4000萬,加之萱草研發種苗基地,以及庾村1932的持續升級,總投入近億元持續不斷地砸向莫干山。農業、文化、文創、民宿……在莫干山困境重重的現狀之下,朱勝萱卻在依然在其中不緊不慢堅定不移地往前走。
他所堅持的多元化與小而美的道路,將市場化的自發生長作為莫干山擊垮計劃經濟模式從而走向大旅遊大發展的出路。他所信奉的鄉村之美,從未停止過一寸又一寸的有機生長。
在你不曾看見的角落,他早已紮根土地,無懼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