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對,這就是醫療騙局(再不說還有人上當)

對,這就是醫療騙局(再不說還有人上當)

(本文由Sir電影原創:dushetv)

什麼事,都有一個現在,一個未來。

提起醫療行業的「現在」,恐怕關鍵詞不止於治病救人。

年度新聞一樁又一樁,有好的,也有涉及醫患關係、醫療事故、「莆田系醫院」,甚至「假疫苗」「假醫生」的。

對,這就是醫療騙局(再不說還有人上當)

未來都是美好的,醫療也有一個未來。

強效新葯,攻克絕症,替換器官,甚至永不生病,長生不老……

人類對於醫療科技,總是有很多美好的想像。

並且總願意相信著,它越來越近了。

真的嗎?

要Sir說,真相還是很殘酷——


《尖端醫療的真相》

The Bleeding Edge

對,這就是醫療騙局(再不說還有人上當)

網飛出手,就知有沒有。

雖說近年來為了擴展業務,瘋狂拍片(一年700部原創影視),也拍砸了不少。

但紀錄片幾乎沒出過錯。

揭秘俄羅斯運動員「全員嗑藥」的《伊卡洛斯》,《五尺二寸》記錄聚光燈之外露出小女孩一面的Lady Gaga,《象牙遊戲》講述非法象牙交易和非洲各項保育活動……

什麼敏感就拍什麼,什麼禁忌就揭露什麼

不僅大膽,獵奇,更想用真相引發思考。

《尖端醫療》也如此,它的鏡頭對準的,是美國醫療行業引以為傲的:

尖端醫療領域。

號稱革新、高效的尖端科技醫療器械,實則呢?

風險高,隱患大

從獲批上市到實際運用,漏洞重重

高科技,有時更像一道催命符。

打著更高效、更安全的旗號,卻讓很多病患陷入更絕望的境地——

選擇高新醫療器械,有人得到的不是拯救,而是不可拯救的醫療事故

術後幾天,「90公分的腸子掉出來」

罪魁禍首是,號稱「操作最妥,恢復最快」的手術機器人

對,這就是醫療騙局(再不說還有人上當)

術後幾年,依然「痛到無法工作」,因此失業,只能靠低保度日。

罪魁禍首是,號稱「無需開刀,永久有效」的永久絕育器

對,這就是醫療騙局(再不說還有人上當)

術後半輩子,不能再有性生活,「性交就意味著死亡」

罪魁禍首是,導致陰道斷裂的手術機器人。

對,這就是醫療騙局(再不說還有人上當)

一樁樁醫療事故,連著血帶著肉,尖端沒有帶來更健康的身體,反倒弄得連正常人都做不了。

看到這,是不是覺得片名「The Bleeding Edge」,更應該翻譯成「泣血的尖端醫療」?

別誤會,人家不是在拿一些極端案例來抵觸科技,反而是想讓人們警醒。

外媒《The Daily Dot》肯定了它的視角——「讓觀眾看到了他們以前不曾知道的恐怖內幕」;

對,這就是醫療騙局(再不說還有人上當)


知名電影媒體《Variety》安利它的啟示作用——「需要被更多人看到,這樣它才能改變心智」。

對,這就是醫療騙局(再不說還有人上當)


「改變心智」什麼意思?

也許不僅僅在指,要警惕高科技機器?

來,讓我們先從幾款「恐怖的小機器」說起——

Essure永久絕育器

2002年被批准上市,在美國推廣了十幾年。

外形很簡單,一個4公分的小環。

植入方式也簡便——小環插入子宮,置於兩條輸卵管內,自然引起發炎後,形成疤痕組織,使輸卵管永久封閉。

封閉輸卵管後,精子和卵子無法匯合,從而達到永久絕育。

對,這就是醫療騙局(再不說還有人上當)


這麼一個小環,聽起來優於傳統的輸卵管結紮。

更誘人的是,手術非常輕便。不需麻醉,不需開刀,沒有任何切口,術後45分鐘就能出院。

方便快捷又沒有後顧之憂,是Essure的最大亮點,聽起來絕對是女性福音。

然而,真沒後顧之憂嗎?

小環進入輸卵管,並不像Essure廣告里說的那樣,無痛無隱患。

有人剛走出手術室就感到嚴重絞痛,還有人之後出現經期不斷且出血量大增的情況。

打電話問醫生,醫生的回答似乎很有道理:

「你是南美女性,經期本來就量大,跟Essure沒有半毛錢關係。」

但真實情況卻是,這位南美女性不僅經期紊亂,還經常頭暈頭痛,工作中甚至會疼到暈倒。

本來身體健壯的人,變得十分脆弱,三天兩頭就往醫院跑。

對,這就是醫療騙局(再不說還有人上當)


另一位白人女性,植入Essure之後同樣經期不斷、出血多,還經常發燒。

去醫院檢查,才知道其中一個Essure小環已經穿過輸卵管,進入了子宮。

手術取出小環的過程中,她大出血;術後多年,還一直被子宮炎症困擾。

每天頭痛,只能靠牽引設備自療……

對,這就是醫療騙局(再不說還有人上當)


她們並非特例。

在美國,因為植入Essure而痛苦的還有幾萬人。

她們長期忍受頭痛、腹痛、背痛,難以走路,經常暈倒,記憶力減退……

甚至還有不少植入Essure的女性絕育失敗、意外懷孕,還有早產、難產、寶寶生下來有健康問題甚至夭折……

害了母親,也害了家庭。

絕育遭罪,那助生育的小科技呢?

來,咱們介紹第二款——

強生公司生產的「疝氣補片」,也稱「陰道網片」。

旨在幫助年長或生育過多的女性。

對,這就是醫療騙局(再不說還有人上當)


高齡生育者或生育頻繁者,身體的女性組織器官機能下降,容易出現尿失禁。

這種情況下,她們需要額外支撐。

強生公司給這個網片打的廣告語很簡單、誘人:

只要在陰道切口植入網片,就能把器官固定在原位。

同樣,也是「結疤」的原理——網片植入後,將產生疤痕,從而固定在組織上。

對,這就是醫療騙局(再不說還有人上當)

你看,又是操作簡單、作用無窮的尖端科技吧。

但後果呢?

經歷45分鐘的手術,有人回家之後就出現走路困難、嘔吐、發高燒、手術部位劇痛……

疤痕確實能固定組織。

可也會拉著網片不停收縮,扯壓到周圍的組織。

更反人體的是,網片和疤痕會變成堅硬物體,讓周圍器官難以正常移動。

對,這就是醫療騙局(再不說還有人上當)


對,這就是醫療騙局(再不說還有人上當)

對,這就是醫療騙局(再不說還有人上當)

對,這就是醫療騙局(再不說還有人上當)

這個日夜折磨組織和器官的硬片,還長進肉里,和本來就十分脆弱的組織緊緊粘在一起……

於是,儘管患者又痛又受折磨,它一旦被植入,就再也無法完全取出!

實在想取出怎麼辦呢?

為了取出網片,塔米持續做了18次手術。

仍然沒取乾淨……

體內的網片殘留,甚至割傷過丈夫。

夫妻生活,從此毀了。

對,這就是醫療騙局(再不說還有人上當)


對,這就是醫療騙局(再不說還有人上當)

不談這個,談談手術機器人吧。

達芬奇機器人,號稱是「手術最穩、恢復最快、風險最低」的手術機械。

它體型很大,機械臂上裝有攝像頭和各種手術工具。

醫生監控顯示屏,遠程操控(2米外的操控台),機械臂負責動手術。

達芬奇可以做很多事:

比如開腸破肚、穿針縫線,目的是減少人為錯誤,讓手術更精準。

它最常做的,就是子宮切除術。

對,這就是醫療騙局(再不說還有人上當)


但實際呢?

用達芬奇機器人做絕育手術,相當於在身體里捅一個大窟窿

Sir在開頭提到的術後腸子掉出來、「性交意味死亡」的女性之苦,就是它捅出來的簍子。

說到這,Sir想問問你,你覺得機器該承擔全部責任嗎?

醫生操作有沒有問題?

生產機器的機構呢,它們有沒有責任?

準確地說,在這些要命的醫療事故里,達芬奇只是幫凶,醫生和達芬奇的生產公司(Intuitive Surgical)才是主犯。

時代發展需要科技,科技需要創新。

「過去手術台上是鮮血和內臟,現在和未來是部件和數據。」

話都說得沒錯,但現在的手術台,真的可以完全依賴機器嗎?

從達芬奇的案例看,還不能完全成立。

公司為了說服醫生使用,總是淡化機器難度:

「10場手術下來,就能熟練操控機器。」

於是,很多醫生都隨隨便便就成了操作師。


醫生在正式使用前,只在豬身上培訓操控,再在另一個醫生監視下完成兩場手術,就可以獲得使用資格。

有的醫生直到用達芬奇機器人做了兩三百場手術,才覺得自己算真正熟練。

(敢情,前面兩三百場手術的病人,都是用來試手的小白鼠?)

對,這就是醫療騙局(再不說還有人上當)

生產機構,是尖端醫療的源頭。

可惜,這個源頭的第一標準,不是健康,是利潤。

美國醫療設備行業年產值3000億美元,和製藥業相近,都是利潤極大的無敵蛋糕。

利益驅動,加上科技發展迅速,自1976年以來,醫療器械的複雜程度、數量和類型都在快速發展。

它在瘋狂生長,可監管系統卻發育緩慢。

第四個問題來了,政府機關,它們有沒有責任?

監管系統,全稱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ood&Drug Administration,簡稱FDA),負責監管食品、藥品、生物製劑、醫療器械等。

其他監管都好說,唯獨醫療器械最難跟得上速度。

前任FDA專員大衛·凱斯勒直言不諱說,「我們的(監管)系統不管用。

對,這就是醫療騙局(再不說還有人上當)


不管用,因為太不嚴謹。

一般情況下,FDA審批新器械採用「上市前審批」(PMA),要求必須經過人體測試,彙編好所有試驗數據之後,再提交FDA的科學家進行審核。

但整個過程成本高(尤其是人體測試)、時間長。

為了節省時間和成本,也為了應對越來越大量的新器械審批,FDA推出了簡化審批,510(K)——

企業只需證明自家新器械的功能、作用基本等同於市面上已存在的另一種器械,就能上市。

對,這就是醫療騙局(再不說還有人上當)

對,這就是醫療騙局(再不說還有人上當)


聽起來是不是哪裡不對?

沒錯,你是新科技啊,居然標準線在舊科技那兒!?

而且很多舊器械,根本談不上是合理的前基器械(參考樣本)。

就連它們自己,也常因為各種大小問題而被召回。

但510(K)的規矩卻是,即便是有問題的舊器械,依然可被用作參考樣本。

目前,美國絕大部分不嚴謹的新器械,都通過了510(K)審批。導致真正考驗新品實際運用合理性的「上市前審批」(PMA),形同虛設。


510(K)審批佔98%PMA僅佔2%

對,這就是醫療騙局(再不說還有人上當)


確實,有更快捷省錢的審批,誰還選耗時耗力的?

這種方便的審核法,和醫療器械企業「科技為先」的口號太配了。

他們在介紹新產品時,總用「創新」打掩護——

快速審批新器械,就是在保護創新。

但,新技術、創新,就等於健康、安全嗎?

恐怕先服務於市場和利潤。

不過關的新科技、未純熟的機器操作者、追求利潤和速度的生產機構、還有跟不上趟的監察機關。

這四者打不好配合,危險就出現了縫隙——

醫生和FDA信息分裂

他們並不清楚FDA審批流程,覺得只要是拿到資質的新器械,就一定安全可用。

對,這就是醫療騙局(再不說還有人上當)


有些無良醫生,也會和企業勾搭成為拿錢辦事的「推銷員」。

是的,雖然貌似管得嚴,但美國也有拿回扣的。

數據顯示,2016年,醫療公司支付給醫生的「回扣」超過20億美元。

當病人求醫,他們首先會推薦所謂「尖端醫療產品」。

Essure、強生疝氣補片和達芬奇機器人的受害者們,如此紛紛被套路。

對,這就是醫療騙局(再不說還有人上當)


對,這就是醫療騙局(再不說還有人上當)

你可能要問了,回扣都20億,那搞尖端醫療該多掙錢啊?

來看一組數據吧,保證嚇死你:

疝氣補片每片成本25美元,市場價賣2000美元。

過去十年間,強生公司大大小小的訴訟費高達3億美元。

但這筆支出,對比6830億美元的收入,實在微不足道。

對,這就是醫療騙局(再不說還有人上當)

如此高利潤的行業,正在「改變世界」——

過去,醫藥研究是政府資助;現在是行業資助。

監管和被監管的一方,「人才共享」。

很多官員離開FDA後,紛紛投向各家醫療公司擔任重要職位,幫助他們規避FDA。

他們本來對公民負責,現在對企業利益負責,於是,他們當然要幫被監管對象,甚至還會清除異己,劣幣驅逐良幣——


兩年內,提出安全顧慮的九名FDA科學家全部遭到解僱或離任國會調查發現FDA購買監控軟體用以報複檢舉問題的人

對,這就是醫療騙局(再不說還有人上當)

就說到這兒吧,問題已經很明顯。

上樑不正下樑歪。

沒有與之匹配的法律監管,則往下輻射的,只能是層層亂相。

尖端科技不是原罪,醫生不是,創新也不是。

利益才是。

曾幾何時,我們都憤怒地問過:

人性難道沒底線嗎?

騙病人的錢不是喪盡天良嗎?

假疫苗明明是剛需壟斷,你掙你的錢好了,何苦造假?!

我們還是太天真。

用前段時間「美年假醫生」事件中,一句「生財有道的名言」回答你:

如果人死了,就只能掙一次錢。

而只要不死……

黑澤明的《七武士》,刻畫了一群善良、淳樸,也雞賊、自私的窮苦鄉民。

他們一直在哭窮,儘管想聘請武士為自己趕走山賊,卻捨不得掏錢。

幾位武士們相信了他們沒錢,出於良知與憐憫,他們幫助了窮人,甚至獻出生命。

直到最後大難臨頭,武士才發現這些窮人紛紛從地窖和床底下,掏出了刀槍和盔甲,掏出了私藏的糧食和酒……

對,這就是醫療騙局(再不說還有人上當)


什麼錢最好掙?

再窮的人,都會為了活命,掏盡最後一分錢。

前面我們說到,《尖端醫療》「啟發心智」。

Sir希望它也能啟發到你,和你身邊的人:

別因為健康的渴望,喪失了判斷力和理智。

越與健康有關的事,越有利潤。

陷阱,總會埋在你最忍不住踏出一隻腳的地方。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助理:魯妮馬拉糕

Sir電影原創,微信ID:dushetv

微信搜索關註:Sir電影

微博搜索關註:毒舌電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