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不愛生孩子了?我們從歷史上找了三個樣本尋求原因
號外,號外,中國人不愛生孩子了。砍省和江蘇自不必說,連生育意願曾經高居全國前列的山東省都「淪陷」了,濰坊上半年的二胎出生率幾乎是一胎的兩倍。為什麼中國的年輕人不再喜提 baby 了,是加班掏空了身體,還是房價限制了他們的想像力?研究一下歷史上的自覺限制生育行為,或許能有所啟發。自覺限制生育,包括殺嬰、棄嬰、控制子女數量、過繼等行為,在某些區域的某些時期內曾廣泛出現。
第一個樣本,不妨放在漢代。漢承秦制,貴族社會可以不分家,取嫡長子繼承製,但中下層則幾乎無一例外是分家析產制。一家有兄弟姐妹幾人,娶的娶、嫁的嫁,各立門戶去,開墾荒田、各自多生,才能保證田賦、算賦和口錢儘可能多地收上來。
這是理想狀態,但因為嫁妝、稅收等原因,人們常常是要棄嬰、溺嬰的,尤其是女嬰。漢代是貨幣體系的初創期,當時的經濟思想還比較簡單,都花出去,不要存錢,通貨緊縮就自動消失啦。所以自上而下,奢靡之風尤熾,嫁妝也就格外的貴些。家裡窮,又生了女兒,不如溺死。加上女孩十五歲不嫁,有一筆不小的「單身稅」,所以很多應付田賦都困難的家庭,主動選擇溺死女嬰來抵抗「剝削」。
說到底還是因為窮。當時的關東曾經「民眾久困,連年流離……至嫁妻賣子,法不能禁,義不能止」。本來就貧窮的民眾們,遇到災年,則「罷夫贏老易子而齩其骨」,養活孩子根本不是可選項。最慘的是東漢末,因為國庫空虛,根本等不到孩子成人再收口錢,一個孩子剛一降世就欠了一筆稅,導致「民多不舉子」。不舉子,就是不養活孩子,其結果之一是嚴重失調的男女比例。此外漢代還保有舊俗,出生於五月、七月或與父親同月的孩子不能留,因此死去的也有不少。
第二個樣本,不妨放在宋代。宋代的結婚論財現象比漢代還要嚴重,富戶家嫁女配的奩田要六十到七十畝,一般平民也要百千錢,且嫁女費用明顯高於娶婦費用。對於底層家庭來說,這無疑釋放了明確的信號,即他們不配養女兒,結果可想而知。
而同時出現了另一個問題,相對富裕地區如廣東和福建,論奢侈程度領跑全國,人口也最稠密,人地矛盾最為突出,所以節育意識非常之強。當時的福建地區已經出現了自覺節育現象,一家最多只養三個孩子,從第四個孩子開始,後面的悉數殺掉,因為沒有多餘的財產和田地給他們。湖北、湖南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民生子,計產授口,有餘則殺之。」
除了殺嬰,自覺墮胎的婦人也屢見不鮮。朱熹的父親朱松就自敘曾聽說有婦人連墮四五胎,還有傳聞一連墮十數胎的。所以宋朝法律中對墮胎有較為嚴格的規定,胎兒四月時被認為已具有人的樣貌,即算為人,墮去四月或更大的胎兒,徒刑三年,但沒什麼用。
同時在富裕家庭也出現了殺嬰現象,宋代文人玩得很嗨人所共知,老了老了,又育有子女,多半是要殺掉的,自己疼愛孩子也無計可施,因為其他子女怕孩子長大分家產,家產分配份數太多,會削弱家族在地方社會中的競爭優勢,多半是不願的。而有這樣「自私」的大家族存在的地區,殺嬰之風往往極盛,因為分配上極端不合理,家族又需要大量童僕和侍者,只好買賣人口。
第三個樣本,不妨看看鄰邦的江戶時代。江戶時代或比明清兩朝的中國社會更能說明問題,也是從江戶時代開始,日本的農村家庭收入逐漸趕上並超過了同等規模的中國農民家庭。經過德川幕府的一系列改革,全國統一市場和貨幣體系得以建立,加上多年的修養生息,日本人口逐漸增加至兩千六百萬人,從此停滯。幕府十幾次人口普查的結果都顯示,日本人口喪失了增長性。
美國學者韓利認為這主要跟幾個原因有關:一是人口膨脹後,地少人多,地主們發現由自己承擔大筆田賦很不划算,不如將土地出租給佃農耕種,自己收取租金,將田賦轉移出去來得划算,使得佃農家庭逐漸增多。佃農家庭是不願多生育的,多一個孩子就多一筆花費,應付租金和田賦的壓力就會增加一分,好不容易從流民或貧農階層脫離,有了恆產,誰也不想冒失去現有生活的風險。
二是幕府也不希望田地被瓜分和稀釋,這增加了治理成本,所以幕府規定一戶的田地,繼承者只能有一人。如果子女數量不多,還可以讓其他孩子進城做學徒,謀一份生計,如果子女數量太多,就意味著總有人要餓死。
三是預期壽命延長, 18 世紀 80 年代天明大饑荒年間,和歌山地方糧食連年歉收,男女平均余命也超過了四十歲,而一些地方,比如 1782 年到 1787 年的西方村,女性平均余命達到了七十五歲。同時期的歐洲,平均余命是三十五至四十歲。較長的預期壽命往往意味著較低的生育意願,人們寧願領養,也不願意去賭出生率的概率,萬一妊娠五次均順理生育,孩子還都活到了成年,豈不是虧死?
當然這三個因素能夠產生作用的根本前提是收入的提高。農業在江戶時代,其產值一直二十倍於商業產值,兩者都保持了增長態勢,而人口是穩定的。加上還有豐富多彩的都市生活吸引著年輕人的注意。在當時的江戶,無論男女都可以憑藉一己之力謀一份生計,無非是好與壞的區別。對於大量離開家鄉的屌絲男青年來說,在江戶有吉原可以逛,有混浴澡堂可以苟且,有十文錢的路邊攤,有四文錢的租書店,有各類演出跟數不盡的遊樂,鬼才想結婚,婚都不想結又怎麼會去養孩子。
三個樣本,三個時期,各有各的理由,歸根到底不過是兩個字——經濟。窮到生不起孩子,和不願意為了孩子降低生活質量,都是出於經濟的考慮。蠻族勇士常說經濟即人心,預期看空,連自己都既喪且佛,何苦再多帶一條生命來這無聊的世界。不過也要問,窮到不想生是自己不努力嗎?努力而未必有成果,乃至大概率沒有成果,人生真是大寫的喪。
文:喪無 / 編輯:紅先森 / *部分圖片來自於網路
※中國最有錢的幾大家族,撐起了半部中國近現當代史
※論優雅,很難有女人能比過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和黛安娜王妃
TAG:時尚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