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魏後凱:在新時代再創新輝煌

魏後凱:在新時代再創新輝煌

尊敬的楊傳堂副主席,尊敬的謝伏瞻院長,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們相聚一堂,隆重舉行中國農村改革40年學術研討會,並慶祝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建所40周年。在此,我謹代表農村發展研究所對各位領導、各位嘉賓的到來表示最熱烈的歡迎,對長期關心和支持農發所發展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各位專家學者表示最衷心的感謝!向曾經和正在農發所工作的各位同仁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誠摯的問候!

會議現場。本網記者 吳文康/攝

農村發展研究所成立於1978年,1985年之前為農業經濟研究所,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後新建的第一批研究所之一,至今已度過40個春秋,參與和見證了中國農村改革與發展40年的變遷,與中國改革開放共成長、同進步。

建所40年來,農發所人始終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緊緊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我國農業農村具有全局性、戰略性、長期性重大問題以及熱點、焦點問題,深入農村基層,進村入戶,開展調查研究,對我國各個時期農村改革與發展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推出了一批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重大社會影響、代表國家水準的研究成果,培養了一批有影響的著名專家學者和拔尖人才,為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的「三農」理論、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建所40年來,農發所人始終情系「三農」、牢記責任,秉承深入調查、科學研究作風,堅持實踐標準,把握農村改革進程,呼應「三農」重大問題,在中國農村改革與發展的每一個關鍵點上,都作出重要貢獻、留下自己的印記。在建所初期,農發所學者對包產到戶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並明確提出「聯繫產量的生產責任制是一種好辦法」,對當時推進農村土地承包制改革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農發所還全力支持杜潤生領導的「中國農村發展問題研究組」,為中央「三農」決策建言獻策。之後,在農村改革深化過程中,農發所對人民公社體制改革、鄉鎮企業發展、農村僱工經營形式、農村產業結構、農業剩餘勞動力利用與轉移、糧食銷售體制改革、農村合作經濟等都做出了重要的開拓性研究,並率先將孟加拉鄉村銀行模式引入中國,開創和引領了我國小額信貸扶貧研究。近年,農發所又多次承擔中央交辦課題和第三方評估任務,包括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中央一號文件貫徹落實情況、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貧困縣退出等第三方評估任務,相關工作得到了中央領導同志的肯定。40年來,農發所一大批專家學者從不同方面、多個視角,圍繞如何破解「三農」問題、加快農業農村發展、減緩農村貧困、改善生態環境、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等進行了大量深入研究和積極探索,形成了眾多有價值的學術成果,為中央決策提出了許多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政策建議,許多建議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要批示。

建所40年來,農發所人始終堅持腳踏實地、砥礪奮進,持續跟蹤把握國家重大需求和國際前沿動向,不斷調整完善學科體系,優化提升人才隊伍結構,現正以嶄新的面貌勇攀國內外學術高峰。40年來,農發所下設研究機構根據國家需求進行了多次變更。目前,農發所設有鄉村治理、農村組織與制度、城鄉關係與發展規劃、農村產業經濟、貧困與福祉、農村環境與生態經濟、農產品市場與貿易、農村金融、土地經濟與人力資源、農村信息化與城鎮化等10個研究室,並設立了「農村發展經濟學」優勢學科以及「農業現代化」和「貧困與福祉研究」兩個重點學科,在合作經濟、生態經濟、鄉村治理研究等領域形成了學科優勢,學科體系更加完善。同時,科研人才隊伍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也更加合理。全所現有在編科研人員中,83.1%擁有博士學位,40歲以下佔41.5%,擁有在任博士生導師20人。

建所40年來,農發所人始終堅持求真務實、大膽創新,在深入實地調研的基礎上,提交了一系列政策建議,編輯出版了系列研究報告和兩個核心期刊,不斷打造國家「三農」研究高端智庫品牌和學術平台。40年來,農發所的專家學者通過多種途徑,向中央提交了大量的政策建議,為中央決策、有關文件和法律制定提供了理論支撐。從1993年開始,農發所先後組織編寫了《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中國農村發展報告》和《中國扶貧開發報告》,其中,《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已連續出版26本。目前,這三部年度報告已經成為海內外了解中國「三農」問題的重要窗口,也為有關部門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2016年9月,在院黨組的關懷下,依託農發所成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城鄉發展一體化智庫,並創辦了《研究專報》,編輯出版了《中國「三農」研究》。在期刊建設方面,農發所現有《中國農村經濟》和《中國農村觀察》兩個期刊。近年來,通過規範流程、實行「雙匿」制度、舉辦徵文學術研討、擴版等措施,兩刊的學術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持續提升。

建所40年來,農發所人始終堅持兼容並包、開放合作,多渠道搭建各種平台,廣泛開展學術交流,發揮學術引領作用。由農發所發起並主導的全國社科農經協作網路大會,至今已召開14屆年會。農發所主管的6個全國性學會(包括中國林牧漁業經濟學會、中國國外農業經濟研究會、中國生態經濟學會、中國縣鎮經濟交流促進會、中國城郊經濟研究會、中國西部開發促進會)和2個院級非實體研究中心(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貧困問題研究中心和生態環境經濟研究中心),搭建了專家學者、企業家、政府部門之間的交流平台,在推動學科建設以及農村改革與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農發所還先後與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芝加哥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世界知名高校,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國際農發基金、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機構,以及日本農林中金綜合研究所、韓國農村經濟研究院、波蘭科學院農村和農業發展研究所、義大利國家農村發展研究所等科研機構開展了廣泛的合作,國際學術交流遍及五大洲。

建所40年來,農發所人始終堅持言傳身教、知行合一,為我國「三農」事業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人才。農發所1978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84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91年開始接受在職人員以同等學歷申請碩士、博士學位,1995年開始設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997年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生和港、澳、台研究生。截止到目前,已有400多名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後從農發所畢業、出站。在他們當中,既有一批政府部門的高級幹部,還有諸多知名專家學者,有的則成了企業家,他們在各自領域為我國改革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為農發所贏得了榮譽,是農發所的驕傲。陳錫文、李紀恆、楊雄、江澤林、韓俊、杜鷹、林毅夫、田學斌、蔡昉、陸學藝等同志都曾經在農發所工作和學習過,他們在走上新的工作崗位後,仍時刻關心和支持農發所的發展。

回顧40年走過的歷程,農發所取得的任何成績,都歸功於黨中央的方向指引和院黨組的堅強領導,得益於院內各部門、兄弟院所的鼎力支持,得益於社會各界的真誠關心,得益於一代代農發所人的孜孜不倦、辛勤奉獻。40年來,詹武、王貴宸、陳吉元、張曉山、李周等歷任所長帶領一代代農發所人始終不渝地致力於「三農」研究事業,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步入暮年,有些已經離開了我們,是他們堅持不懈的努力為農發所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此,我要向長期關心和支持農發所發展的各位領導、院內各部門、兄弟院所以及社會各界表示最衷心的感謝,向40年來為農發所作出貢獻的各位老領導、老同志、老專家表示最誠摯的謝意!謝謝您們長期不懈的無私奉獻!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為破解城鄉發展不平衡和農業農村發展不充分的矛盾,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將為我國「三農」理論和政策研究提供廣闊的空間,農業農村發展迎來了新的春天,農村發展研究所將大有作為。

在新形勢下,我們一定要順應新時代的要求,尊重科學發展規律,堅持為人民做學問,面向國家和社會需求,立足國際化的廣闊視野,以我國「三農」領域重大改革、理論與政策問題研究為己任,發揚深入農村、關注農民、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優良學風,更加註重實地調查研究,全面了解農業農村情況和農民呼聲,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真正「把學問做在農村大地上」,努力將農發所建設成為集學術研究、決策諮詢、人才培養、編輯出版為一體,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國家「三農」研究中心、人才培養基地和新型高端智庫,為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的「三農」理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在新時代再創農發所新的輝煌。

最後,預祝大會取得圓滿成功!

謝謝大家!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原標題:圍繞國家戰略需求 打造國際一流名所——在中國農村改革40年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建所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何迪雅 排版編輯:何迪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一場美麗的誤會
世界哲學大會首次到中國 全球哲人共議「學以成人」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