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不賣眼淚,公益營銷的出路在哪裡?

不賣眼淚,公益營銷的出路在哪裡?

關注並標星36氪

每天3次,打卡閱讀

更快更深刻洞察互聯網商業

━━━━━

公益營銷由於與商業消費的弱關聯性,話題的溫暖向上,在傳播上最容易受到大眾的喜愛。在所有的刷屏爆款營銷類案例盤點中,一定有公益營銷案例的身影。而正是因為如此,當先天的優勢被消耗殆盡,公益營銷的困境日益顯現出來。如今的公益營銷,遠非看上去那樣光鮮。

公益營銷的三大尷尬真相

一、看不見的公益,飛機稿重災區

公益營銷由於其「去商業化」的性質,往往不屬於企業預算傾斜的對象。雖然縱觀各大廣告節、創意節,公益營銷案例總能斬獲各項大獎,但能被大眾熟知甚至見到的案例則少之又少。因為絕大獲獎案例都是以得獎為目的、而非以公益為導向的「飛機稿」。

而這些「公益營銷案例」是如何出爐的呢?乙方公司與甲方公司約定,拿出極少一部分媒體費用投放公益廣告,以滿足廣告節的出街、投放等參賽標準的硬指標,甚至有乙方廣告公司自己出錢購買低價冷門媒體進行投放。

對於乙方公司而言,公益項目得獎概率更大,一旦得了重量級獎項,便能在業內迅速收穫聲望和名氣,當然還有不斷找上門來的業務。這與其說是公益,實質上還是營銷,這也是為什麼每年公益營銷案例那麼多,但大眾接觸到的公益營銷卻寥寥無幾。

2009 One Show平面入圍作品,右上角文案為「喪生於海嘯的人比9.11多了百倍」引發極大不滿,最終被承認為「飛機稿」。

二、道德綁架,透支你的同情心

多數公益營銷所營造的整體氛圍都是陰暗壓抑的,通俗地說就是「賣慘」。一部公益廣告片的觀看感受無異於一部苦情戲,似乎非要讓觀眾流點眼淚、感動得稀里嘩啦才能證明廣告的走心與成功。這樣好處顯而易見——能夠輕易帶動刷屏傳播。而公益營銷也因此化身為一種變相的道德綁架。

今年年初的微信公開課上,張小龍在解釋為什麼微信不做年終盤點類H5活動時表示,「故意去感動一個人,其實是挺不尊重他的表現。」過度渲染悲情氣氛的公益營銷某種程度上已經偏離了公益本質,公益所要傳達的是人性善念,應該是催人向善、積極向上的力量,而非販賣大眾情緒。只煽情而無實效的公益營銷傳播無異於飲鴆止渴。

三、效果存疑,公益營銷改變了什麼

公益營銷所能帶來的公益效果也常受到爭議。總體上來看,公益營銷能給出的公益方案無非分為兩類:

一類是拋出議題引發大眾的關注,呼籲人們重視某個公益話題,但往往無法給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僅僅止步於一種倡議和理念宣傳,其中潛台詞是「這個公益問題值得我們關注,但我也沒有好辦法去改善它」。

另一類給出的解決方案就是千篇一律地捐款籌錢,但捐款對於公益的有益程度實在令人懷疑,公益慈善也絕不僅僅是捐款這麼容易解決的問題。許多時候捐款都只是治標不治本,甚至導致問題惡化。

多年前就有人注意到,非洲作為國際援助的重點地區,雖然坐擁著豐厚的自然資源,但是多年的援救不僅沒有改善許多地區的生活質量,反而出現了越救助越窮的怪現象。這是因為捐款並未改善非洲災區的產業機制及制度,也就無從解決貧困的根本成因。

公益難題的解決方案應該是一個體系化、產業化的方案,這其實很難通過通常的公益營銷去解決只有建立良性的公益相關產業機制,才能從根本上去改善甚至解決問題。

我們需要怎樣的公益營銷?

1、整合產業資源,讓營銷回歸公益

做一個感人煽情的公益廣告不難、做一次徵集捐款不難,但這些營銷行為大多是在隔靴搔癢,無法觸及本質問題。比如說常提到的沙化問題,並不是通過籌錢來植樹澆水就能解決,公益問題之下能通常折射出一整套產業環境問題,我們應該思考如何建立機制,讓來種樹的人有利可得,帶動整個沙化地區環境改善,這才能從源頭解決問題。

大家如果最近去過華潤萬家超市購物就能夠發現,超市中設有特殊的「捐希望」公益貨架,貨架上銷售的是來自全國各地的扶貧產品,寧夏貧困縣的西瓜、遼寧貧困縣的西紅柿、瀋陽貧困鄉的綠色食品……

消費者購買這些扶貧產品,其實就是一種公益行為。這種「以買代捐」的形式更能指向公益本質,通過產業鏈的整合,培養扶持貧困地區建立起自身的產業優勢,這樣才能實現有效脫貧。更具經濟學中的比較優勢理論,這種產業資源整合最終能夠實現消費者、渠道方、貧困地區的三方共贏。

另外,騰訊99公益日聯合華潤萬家,為此次「捐希望」活動同步製作了一個名為《為家鄉種希望》的線上H5作品,實現線上線下的聯動覆蓋,相信不少人的朋友圈最近都能看到這支H5作品。繼去年大獲成功的「一元公益——小朋友畫廊」後,作為公益營銷的領軍者,騰訊公益顯然還在積極探索更有實效,同時兼顧傳播效果的方式。

2、在屏幕前販賣眼淚,不如在生活中催人向善

公益營銷不該止步於屏幕前的捐款,更不該陷入販賣眼淚的怪圈之中。對公益對象來說,展現痛苦本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承受許多的心理壓力與社會壓力,對其生活並不一定有益;對品牌方而言,展現負面情緒也會讓給人負面的心理暗示,讓品牌聯想的情緒更加消極。

更加積極良性的公益營銷應該倡導生活中的行為公益,不僅僅是捐錢捐物,而是讓每個人都能通過生活中的點滴行為,用適合自己的方式踐行公益理念。

同樣是在今年99公益日中,公益營銷走進了普通人的生活中。大眾不止能通過傳統捐款捐步數等方式參與公益,同時騰訊還拉來一大波品牌合作方,就算是掃碼乘車、keep健身、線上學習、出行旅遊也同樣能夠參與公益,甚至還能通過捐笑容、捐美麗等一系列線上活動來支持公益項目。多元化的參與方式有效降低了用戶參與門檻,不僅激活了用戶的公益行為,而且讓公益理念走進大眾生活形成更廣泛的影響力。

也正是在這種行為公益的趨勢下,今年99公益日覆蓋了大部分原生用戶場景。據了解,僅僅在線下,國美電器100家門店、攜程150家體驗店、天王表2500家門店、貝殼找房9000多家門店均參與到了此次公益營銷的品牌聯動中。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全景式公益營銷的背後,是數十項公益項目的平台整合與集中推廣。而對於所有參與今年99公益日的人,都能收到一張定製的語音「感謝卡」,其中會收錄一段所參與公益項目對象的「感謝語音」,這段語音可能是被拯救的金絲猴在林間的叫聲,也可能是貧困藏地老人一句藏語的問候,又或者是山區孩子的朗讀聲……一張溫情暖心的「感謝卡」,讓普通大眾也能真切感受到,每個人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善舉,對推進整個社會向善的重要意義。

3、打破刻板印象,公益營銷內涵可以更多元

隨著Z世代的崛起,公益營銷自然需要與年輕人的需求及審美相匹配。在傳統刻板的印象中,公益二字總是給人保守的感覺,與有趣好玩、時尚潮流等名詞基本沾不上邊。

事實上,近幾年來不少傳統行業都在進行品牌年輕化嘗試,較為明顯的就是以博物館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行業,故宮博物館、國家博物館、大英博物館都在年輕化營銷中而獲得好評,幾年前的《穿越故宮來看你》H5更是憑藉有趣及反差萌而刷遍了朋友圈。

公益營銷其實也能夠與潮流時尚、好玩有趣、二次元等年輕化元素結合起來,展現出公益更多元化的魅力及可能性。

在今年99公益日中,騰訊公益聯合非遺司、ELLE時尚雜誌、及天天P圖,打造了一場「非遺代言人」主題活動,其中的服裝造型均來自於京劇、扎染、苗綉等6個非遺文化,讓非遺公益不局限在大眾心中傳統落後的手工民俗印象,更具時尚感的公益營銷能吸引更多年輕用戶的青睞。

公益營銷不該是販賣眼淚的道德綁架、更不該是飛機稿的集中地。良性的公益營銷需要融入大眾的日常生活場景中去,讓每個人都能通過低門檻、多元化的方式參與到公益事業中。但這背後需要的是一個良好的平台機制,讓社會各行各業力量參與其中。目前,國內優秀的公益營銷案例並不多見,今年的騰訊99公益日將會是一個有價值的觀察樣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B站在多家安卓應用商店下架,秒拍等9款應用也都無法搜到
那些抖音、微視達人都是怎麼掙錢的?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