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什麼是今天該有的「男性氣質」?

什麼是今天該有的「男性氣質」?

導讀

涵養現代社會的男性氣質,關鍵是塑造有勇氣、有擔當的內在品格,形成包容、開放的現代風度,培養守法律、有教養的行為習慣。

我們不認同所謂「娘炮」「不男不女」等帶貶損性的說法,但也呼喚在青少年中有著廣泛影響的明星們,呈現更加積極、向上的形象。

圖源:微博@人民日報

什麼是今天該有的「男性氣質」

男性氣質是什麼?究竟怎樣才是男性應有的形象?長期以來,對這些話題的探討不僅在學術界長盛不衰,更在輿論場激起一波又一波熱潮。

最近,曾經參加過《真正男子漢》節目錄製的特種兵王威退出現役,微博開通後短短几天時間,就收穫了30多萬粉絲。

一名普通軍人在脫下軍裝後備受關注,成為名符其實的「網紅」,也可成為觀察社會對男性氣質認知的一個切入口。

軍營中站過崗、訓練場上流過汗,因為陽光硬朗的氣質得到網友如潮點贊,王威這樣的軍人不在少數。

近年來,從武警戰士楊明鑫被網友親切稱為「最帥兵哥哥」,到救援過程中捨生忘死的潛水員官東,再到被譽為「中國男子第一天團」的國旗護衛隊,他們之所以受到關注,出眾的個人形象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股子軍人的血性和勇敢,讓人感受到力量,感受到超越外形的精神魅力。

當然,這種精氣神並非軍人獨有,無論是比賽場上奮力拚搏的運動健兒,還是關鍵時刻力挽狂瀾的英雄機長,抑或者是平常生活中的凡人善舉,構成了時代的一道風景,也構成了我們對男性形象的一種認知。

從對於熱血男兒的推崇,也可以看出,外形不是問題的關鍵,內涵才更深刻地決定著人們對一個人的評價。

其實,關於到底什麼是男性應有的氣質,從來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謙謙君子,溫潤如玉」,是中國傳統所推崇的男性畫像,從外在形象看也包含有精緻、文雅的一面,而那種五大三粗的個人形象、不修邊幅的生活習慣、大男子主義的做事方法,歷來受到人們的摒棄。

「重質不重形,魂到品自高」,這樣的認識應該說是主流。

即便在少數人眼裡「顏值」可以成為硬通貨,甚至有「靠臉吃飯」之說,但那些能持久地作用於社會文化、作用於世道人心的,仍然是閃現於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的「內在美」。

現代社會進一步拓寬了審美的場域,提供了更為多元的生活方式,也為對男性的審美提供了更多元的面向。那種基於性別特徵進行的價值判斷,將男性氣質等同於外表外貌,是一種簡單化的做法。

精緻細膩也好,粗枝大條也好,都是自己審美的選擇,一個理性、成熟、寬容的社會理應包容。而關注男性氣質的構建,也更應該發揚內在的勇氣、堅強和擔當等諸多品質。

這種品質,我們在保家衛國的軍人身上可以看到,在為國爭光的體育運動員身上可以看到,在梅蘭芳、程硯秋等傑出演員身上同樣也能看到,他們外形或許少了些稜角、多了些清秀,但是高尚品格、家國情懷同樣值得推崇。

其實,在一個強調權利和平等的法治社會,基於性別差異而帶來的不同評價,也逐漸被抹平。

傳統所謂「男性氣質」中,為人們所推崇的「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意志品格,也在很大程度融入了現代公民精神的內核,成為一種帶有普遍共識性的價值。

從這個角度來看,涵養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男性氣質,關鍵是要塑造一種有勇氣、有擔當的內在品格,形成包容、開放的現代風度,培養守法律、有教養的行為習慣。

基於此,我們不認同所謂「娘炮」「不男不女」等帶有貶損性的說法,但也呼喚在青少年中有著廣泛影響的明星們,呈現更加積極、向上的形象,展示更加健康、陽光的審美,以應有的社會責任與擔當精神成為真正的偶像。

擯棄矯揉造作的風格,扭轉娛樂至上的傾向,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病態的審美乃至「審丑」,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說到底,精緻、細膩、溫柔,可以是對於男性多元化審美中的一種;而以更多更有意義的「內在顏值」,塑造剛健勇毅的時代氣質、自信自強的社會風尚,也應該永遠是公共傳播中的主流。

這正是:審美多元尊重為先,涵養氣質莫缺包容。

延伸閱讀:

男人消失了嗎?

文 | 潘濱

來源 | 《新周刊》第347期

男人不只是一種性別,男人更加是社會角色。中國男性比女性多6000萬人,諸多領域卻「陰盛陽衰」。這是男人異化的結果。他們在取得現實世界空前勝利的同時,在精神和價值觀層面多處失守。

貪污和腐敗的多是男人,飆車和醉駕的多是男人,批判社會的多是男人,栽在性事上的也多是男人。他們擅用了男權社會的權,錢與荷爾蒙,常常把事情搞得一團糟,然後說「男人真難」。

男權社會,女人其實往往更難。但男人的抱怨和炫耀凌駕於女人之上,扮演著施者的角色。離開權、錢、車、房,男人的魅力還剩下什麼?

男性還在,男人的精氣神沒了。他的修身齊家治國志,他的獨立人格和自由思想,他的責任感與正義感,大幅度讓位於隨波逐流,不亦樂乎地爭名逐利。如果男人沒了,女人的半邊天撐不起整個社會。

思想和價值觀才是男人的肌肉,情懷和品格才是男人的魅力。否則,男人們貌似老子,其實只是孫子。

男性還在,但,男人呢?

男人還在,雄性氣質減弱;勇氣還在,目標模糊;價值觀還在,價位下滑。生活還在繼續前行,男人越來越難。

多少個世紀以來,「男人啊,你的名字叫強者」,而當下,太多中國男人,卻在貌似強壯的外表下,逐漸失語與淪陷:以生活和家庭之名,我們變得犬儒,還自認幽默,我們變得憤怒,還自認激情,我們變得焦慮,還自認上進,我們變得浮誇,還自認「大國崛起」。

我們喝的酒越來越多,詩意卻越來越少;我們的飯局越來越多,格局卻越來越小;我們身上的贅肉越來越多,大丈夫品格卻越來越少。中國男人品質的塌方,已然在阻絕通往幸福的盤山公路。

男人在走向消失,不是在肉體上,而是在內心裡。

做男人為何變得這麼「難」?

我們時常看到這樣的社會景象:男人成為「難人」,是這個社會壓力的主要承受單位。維也納男性健康國際學會的調查顯示,男人自殺死亡的人數是女人的3倍,因車禍而死亡的人數是女人的6倍,男人平均壽命比女人少4年,男性的健康與30年前相比並沒太大改善,而去看醫生的比例卻比女人低40%。

對中國男人來說,城市生活本身的壓力不斷加碼,不得不沉浸在賺錢迷宮裡,絞盡一切腦汁在人民幣的數字遊戲里奮鬥。高房價、高物價、高男女性別差,使得男人更難買得起房子、車子,更難於娶到滿意的老婆。政策的不確定性,社會階層的進一步固化,加劇了「難人」的緊張程度。於是早衰、焦慮、抑鬱、慾望持續地折磨著中國男人。

「壓力、污染是男人的兩大殺手。」一位38歲的北京男士這樣描述自己所處的環境,「幸好我結婚生子早,孩子現在五歲半了,周邊很多朋友想要孩子要不上。」

新的醫學研究表明,就身體整體抵抗力而言,女人強於男人。中國成年男性中患各種男科疾病的比例約佔男性總數的20%—30%,且發病群正以每年15%的速度遞增。男性健康成為一種社會問題。北京近10年居民死亡情況調查報告顯示:40—59歲組死亡人數在10年中上升了2.4倍,其中男性增長了73%。

男人的生命曲線正在從高峰跌下,而工作和家庭的負擔曲線在持續上升,這兩條剪刀狀曲線大概於44歲相交,這被稱為「中年剪刀」。這是中國男人在社會逐漸走向失語的外力原因之一。

於是,我們甚至聽到這樣的反抗聲音:男性特權是一個陷阱,它對應的永遠是壓力和緊張,它要求男性在一切場合有展示其男子漢氣概的義務。對男性的社會要求和角色扮演,恰恰是導致男性心理脆弱和精神萎頓的致命傷。

除此之外,「中年危機」幾乎是男性在步入事業小成之後的「必經之路」。有一位媒體總編便感慨自己的人生下半場開始了,他稱之為「混吃等死」——事業進入天花板、家庭進入固化期、世俗使命已然完成、精神召喚仍顯失落。

曾為物質而累,異化為賺錢機器;曾為女人而累,退化成原始動物;曾為社交而累,衍化為社交狂人。也曾變身改革先鋒、不公鬥士,但這一代「中國憤青」終可能以「犬儒」的方式謝幕。

男人沒了,女人還在?

有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女性意識的覺醒客觀加劇了男人的無所適從。

女權主義的傳播,使得建立在農耕文明基礎上的傳統性別秩序發生徹底改變,這無疑是時代進步的應有之義,在全球化和城市化推動下,獨立女性意識的發展,是符合經濟規律和社會運行道理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男性失語了。

傅書華是一位女性研究專家,但是作為一名男性,他「痛切地感覺到了男性的失語」,他說,女性批評的一個基本思路是,話語霸權為男性所掌握,女性的價值定位是由男性給出的,女性失落了自身而不自知。因之,女性應該解構男性話語,重新尋找、確立自己的價值立場,發出自己的聲音,使自己不僅成為人,重要的是成為女人。

新女性找到了自己的話語和價值方向,舊有的社會性別體制「重裝系統」。但是,新女性的形成,並沒有對應的新男性出現,原有的男性角色就在這一過程中淪陷了。當女人開始成為女人並發出自己的聲音時,男人卻還傻乎乎地沉浸在自己原來的社會符碼中,既不知道使自己趕緊成為男人,更遑論發出自己的聲音。

新男性,被定位為在社會重大轉型時期被寄予重大社會期望的角色。他們需要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尊重和體諒女性,脾氣好,對老婆忠心,是個「顧家」的男人——家庭婦男。

然而,新男性卻被稱為「灰色男人」,他們的特點是為了妻兒過上體面的生活,他像陀螺一樣瘋狂地工作,但是內心一直渴望在50歲以前退休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每周有相對固定的運動時間,但是仍然經常失眠,腸胃欠佳……

這是新的「兩性代溝」,女性一方面希望男性豪邁霸氣,「像個男人」,事業有成,另一方面,又期待男性體貼、了解自己,多花時間陪自己——男人往往分身乏術,從而造成新的性別緊張。在這種性別失衡中,更使得男性無所適從,無怪乎有男人哀嘆「此為最終的失語和淪陷奠定基礎」。

中國文化的價值取向曾經對老人有利,對男人也有利。老人們照著自己的形象塑造下一代。男人們照著自己的角色塑造女人。西蒙·波伏瓦曾經在《男性批判 》中說: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被造就的。但現在卻可以說:「男性是天生的,卻是被用舊的。」

人們更多的是在陌生人社會裡互相算計,在契約人社會裡互相限制和約束。血緣約束力已經被異地他鄉的分離所割裂。中國傳統的性別防衛軌序失效了。新女性逐漸崛起,舊男性日漸淪落。男人進一步失去自己,成為負擔的承載者和秩序的被改革者。

男人是女人的臂彎,但這臂彎易折;男人是家庭的靠山,但卻有愚女移山;男人是公司的骨幹,但卻跳槽完了還吐槽;男人是語言的動物,但卻內心不安。

「整個社會都不靠譜,還想要男人靠譜嗎?」男性在反思。

「男人都不靠譜,整個社會還會靠譜嗎?」女人在反問。

放下鞭子,解放男人

中國男人的集體肖像是:沮喪、挫敗感強、成功者不覺成功,失敗者不抱希望。混日子是常態;「混吃、混喝、混炮打」(電影《非誠勿擾2 》台詞)是變態;而給自己開一場「人生告別會」則幾乎是「精神分裂的一個浮想」。

「男人終於成了自己不想成為的那個人。」一位男士向朋友無奈地總結道。常常是「心未動,身已遠」,偶爾發出「沒有男人,只有老男孩」的喟嘆,在面對強大的外部競爭壓力時,又不得不板起臉、憋著腔調,不說人話。

沒錯,思想和價值觀才是男人的肌肉,但男人的肌肉只在心裡生長,無從付諸行動。再昂貴的健身房年卡都阻擋不住中國的男人們在喪失自我的道路上一路滑坡。

中國男性要想從社會中心重返人性家園,發出自己的聲音,而不只是秀秀肌肉和金錢,同樣「任重而道遠」。事實上,婦女解放發展到今天,之所以仍難看到盡善盡美的平等,很大程度上源於男人未能解放。只有解放男人,才能真正解放女人,達到兩性平等的理想境界。

四十多年前,西方發達國家出現了「男人解放運動」,它基本上模仿女性解放運動,並帶有同性戀解放運動的色彩,有了不錯的效果。在當下中國,雖然背景不同,社會結構差別較大,但面臨相似的問題,男人也應該為自己掀起「解放運動」。

來自聯合國的性別權力測度表明,從2003年起,美國的女人財富首度超越男人,而日本超過一半職業女性創造的企業獲利為所有企業平均值的兩倍。在職場上,男人需要調整心態,重排自己的成就序列。一個精神上富足且自信的男人,有觀念影響力,同樣能獲得尊重,哪怕他的地位並不高,賺的錢並不多。

男人的魅力呈現方式有多種多樣。你不是一個好的商人,可以去做一位生活家,經營情趣。你不是一個好的政治家,還可以嘗試去做一名不錯的演員……以此類推,萬種可能。性別的解放,有時也可以引發人生的解放。

中國的男人正在走向坍塌,只是在錯誤的方向使力,停下來想想再出發,貌似也不錯。中國男性要想從社會中心重返人性家園,發出自己的聲音,而不只是秀秀肌肉和金錢,這一希望實現起來任重而道遠。認識自己,解放自己,有道義,有擔待,這才是男人。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迴向給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讀者...

如有懺悔文可投稿到此郵箱

更多正能量知識

編輯:無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戒邪淫 的精彩文章:

33歲戒色大叔,一年戒色心得,和盤托出!
積累福報,從吃乾淨自己碗里的飯菜開始!

TAG:戒邪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