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千古名將,為何一個落得賜死的悲涼下場,一個卻能安享富貴善終

千古名將,為何一個落得賜死的悲涼下場,一個卻能安享富貴善終

原標題:千古名將,為何一個落得賜死的悲涼下場,一個卻能安享富貴善終


讀《白起王翦列傳》,會感覺到戰爭的無限殘酷。古人說一將功成萬骨枯,其實豈止是萬骨枯,簡直是百萬骨枯了。從這篇合傳中,人們會看到兩位名將的不同結局,他們的死完全迥異,頗給人啟發。


白起之死,依筆者看來,當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既有秦國宰相、應侯范雎的用心叵測、推波助瀾(他擔心白起滅趙後自己屈居其下),也有性急的秦昭王在秦軍大敗後氣急敗壞尋找替罪羊以泄憤的原因,還有個性倔強的白起患政治幼稚病、不積極應對變化的時局的因素。當年,白起居然一味地堅持自己對時局的預判而對秦昭王及應侯不虛與委蛇,自然且必然要落得一個被賜死的悲涼下場。白起在臨終前尋找其何以致死的緣由時將責任歸結到其詐騙並坑殺40萬趙軍的事實,這是他找不到必死的原因,只好從唯心角度去尋找一個理由以自我安慰。其實以白起的智商,對付一個秦昭王及一個應侯應該是綽綽有餘的,以致太史公在此文末大發感嘆,說他帶兵能實施計謀、隨機應變而所向披靡卻不能應對應侯給他製造的禍害,這就是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



筆者認為,白起不該固執己見,應見招拆招,及時向秦昭王指出:當時能一舉拿下邯鄲城是誰勸諫大王下令停止進攻而錯失滅趙的千載難逢良機的,勸諫的人是心存叵測、無異於是趙國的間諜,應當立即撤職查辦、甚至夷滅三族;只要及時揭露在大好形勢下阻止進攻趙國的陰謀,將范雎法辦不是沒有可能。此外,他應積極幫秦昭王剖析後來之所以不能拿下邯鄲城的原因,還要大表忠心,幫助分析戰局,勸諫秦昭王看清時局、暫時應避敵鋒芒而等待良機,一旦時機成熟一定親自挂帥誓滅趙國,而不是一味地抵觸秦昭王讓他不爽而怨恨……如此等等,不但可以不被應侯所害,還有可能將應侯拿下。可悲的是,善良的白起只知道在用兵時開動腦筋、在分析戰局時高度重視、極端謹慎,而面對當時的政治局面完全無視,對他將面臨的危險處境毫不在意、甚至漠不關心,也對他的政治敵手毫不還手,只是一味地使性子,完全不給面子其主子,一錯再錯,這才導致了被他人落井下石,被秦昭王嫉恨。


王翦之死卻是善終的。在秦始皇殲滅六國的過程中,王翦父子居功至偉。特別是在滅楚的過程中,秦始皇開始不採信王翦需要六十萬兵力的意見,王翦知趣、立即託病回老家養老,可謂反應迅速。後來秦被楚打敗,秦始皇這才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但是他不似秦昭王死愛面子而是知錯就改,親自趕赴王翦老家頻陽並向王翦道歉,真誠地請王翦出山,王翦知道推脫不了,只是做了一下拒絕的樣子,然後就提出條件:必須要六十萬兵力才可以挂帥出征,秦始皇毫無懸念地答應了。在大軍出發之時及其後,王翦多次向秦始皇提出賜給他良田美宅的請求,這是他應對秦始皇可能對他擁兵自重而起猜忌之心的有效舉措,足見王翦的理智,他不僅在軍事上很有一手,而且在政治上也很成熟,可謂看透了人性。在進攻楚國的過程中,他極其講究謀略,採取先防守後進攻的策略,最終一舉拿下楚國,生擒末代楚王,終建不世之功,美名流傳至今。王翦是安享富貴老病而死的,其子王賁在剪滅六國的征途中也建立了豐功偉績,其孫子王離成為大秦帝國大將,但生不逢時,遇到了反秦的大風暴,最終被項羽俘虜。



王翦既是卓越的軍事家,又是成功的政治家,但司馬遷還是要拿他說事。司馬遷居然對成功得無可挑剔的王翦骨頭裡挑刺,說秦始皇尊他為老師,但他只會迎合、取悅秦始皇,卻不能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其孫子被項羽生擒難道不是順理成章的嗎?不是報應及時嗎?司馬遷言下之意:如果王翦輔佐秦始皇建立了德政,不那麼急切地搞那些巨大工程,不那麼極大地消費民力,不那麼冷酷殘暴,不那麼嚴刑峻法,那麼大秦的國祚就會延長,他的孫子的命運就會好太多。


司馬遷其實是在借批評王翦來表達他對暴政的批判態度,是在委婉地向當時的漢武帝進行勸諫,可謂用心良苦。從希望天下蒼生免於暴政這一點來看,司馬遷的偉大確實是一點也不虛的!何況他的《史記》有很多的批判現實的篇章,從影響深遠這個角度來說,他的偉大是遠遠大於有武功的劉徹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君臨天下明月夜 的精彩文章:

此人以臣子身份廢掉當朝皇帝,沒有被後世指責反而被稱讚
強盛富饒的楚國,為什麼會被中原諸侯瞧不起

TAG:君臨天下明月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