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國軍在淞滬會戰撤退中為何出現了一片混亂的局面?

國軍在淞滬會戰撤退中為何出現了一片混亂的局面?

11月8日,日軍第十軍主力部隊在得勝港、米市渡等處開始渡過黃浦江,其後續部隊第一一四師及軍直屬部隊也開始源源不斷地向金山集中,日軍在攻佔金山、松江後,兵鋒直指青浦,同時,上海派遣軍從蘇州河一線北上,向虹橋、黃渡一線中國軍隊發起攻擊,支援第十軍作戰。至當晚,中國軍隊已陷入三面被圍的局面,全面後撤已刻不容緩。

蔣介石

11月8日晚,蔣介石下令第三戰區部隊全線從上海撤退,向後方既定國防線轉移。9日起,我軍60多個師部隊開始由東向西撤退。第三戰區擬定了撤退計劃,規定左翼集團軍西撤至吳福線,右翼集團軍撤至乍平嘉線,兩大集團軍在蘇嘉線集結,準備將日軍阻擋於常熟、蘇州、嘉興一線。同時,以一部主力部隊後移至錫澄線,再作抗擊。第三戰區的撤退計劃和在吳福線、乍平嘉線的防衛作戰計劃,可以說是國民政府在京滬杭地區抗擊日軍侵略構想的充分體現,但由於撤退之前未有充分周密的計劃與安排,因此,該計劃大部分都未能實現,幾十萬大軍隨即陷入一場大潰退。

張發奎回憶說:「我仍基於上級的指示而下達三個集團的撤退令,以完成我的手續,而我命令中的各種規定,恐怕沒有辦法實施,因為各部隊已早於我的命令下達之前而自動開始退卻了。……部隊已陷於極度紊亂狀態,各級司令部已很難掌握其部隊了。」

張發奎

由於中國軍隊錯過了最佳撤退時機,且當時通訊手段落後,右翼部隊接令時已是11月9日,陷入混亂之中的部隊已很難掌控,尚未接令撤退的部隊也望風而逃,根本無人遵令逐次掩護以佔領陣地,從而形成了官兵失散一片混亂的大潰退局面。

國軍撤退

由於撤退令並未規定各部隊的撤退道路及撤退時間,幾十萬大軍蜂擁而逃,僅有的幾條公路被部隊堵塞,上有飛機大炮狂轟濫炸,下有日軍的不斷追擊,這種撤退其後果可想而知。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第一團第九連代理連長李纂超回憶部隊撤退時的情形說:「到達蘇州河上的黃渡大橋時,天已破曉,大部隊湧向一個點,混亂無法形容。同時橋頭已敷設地雷,橋身已遭到敵機破壞,尤其意外的是,由松江、青浦方面突入的敵挺進隊,已用火力封鎖了該橋,有意讓我軍自投虎口。在這種緊急情況下,大家無暇深思熟慮,但求在敵機開始活動之前,迅速通過,原來的後援序列,再也無法維持。因此,通過大橋時,爭先恐後,以致許多重火器和人掉到河裡去。我連通過時,採取了前後戰士緊拉腰皮帶的辦法,依靠人牆的掩護,才未遭受重大的傷亡。通過後清點人數,100多人僅倖存70餘名。」

第三戰區各部隊開始後撤時,日海軍陸戰隊及上海派遣軍立即佔領了上海市區,至11月12日,上海地區全部被日軍佔領,原在滬西地區守備的中國軍隊也撤離了淞滬地區。

馬振犢、陸軍:《抗戰正面戰場啟示錄——八一三淞滬抗戰》

編輯:浙江大學近現代史碩士生 蕭宸軒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只「活在」書中的真實:錢鍾書的小說視角
納粹已到窮途末路,桂永清將如何面對與洋克「個人之感情」?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