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乾隆與華盛頓,同死於1799年 | 短史記

乾隆與華盛頓,同死於1799年 | 短史記

文 | 楊津濤





「乾隆和華盛頓都死於1799年」,是最近非常流行的「新知識點」。



乾隆生於1711年,華盛頓生於1732年,確屬同一時代之人。但他們給人的印象,前者仍是古代帝王,後者已是現代政治家。




這真是一件讓人非常感慨的事情。





圖:「乾隆和華盛頓都死於1799年」這一點很讓人感慨




乾隆盛世中國與歐美大事對比




弘曆登基於1735年,1796年禪位後,又當太上皇三年,至1799年死去,前後總共掌權63年。




這半個多世紀,有人稱之為「乾隆盛世」。




與他同時期的外國君主,主要有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1740—1786年在位)、英國的喬治三世(1760—1820年在位),及法國的路易十六(1774—1791年在位)等,他們或者帶領國家走向強盛,或者被民眾推翻。




圖:自負有「十全武功」的弘曆




民國學者李劍農曾總結18世紀後半期中歐美的特點。他說:





「這個時期,在中國是清朝的最盛時期(但已有衰兆),在西方是政治、經濟思想及國際情勢發生極大變化的時期。」




在歐美,「有了那種蒸汽機和其他思想學術上不斷的新發展作推進器,民權自由的勢力,不久也要瀰漫全歐……」



在中國,一方面科學落後,一方面建起了「最完密的君主專制」。①




具體來說,所謂「乾隆盛世」期間,中國和歐美髮生的主要大事,大致可歸為幾類②:







由上表可以看到,中國在軍事方面的建樹不次於英國,弘曆所謂「十全武功」中的平定準噶爾、大小金川等役,使中央王朝實際控制的領土面積大為增加,奠定了現代中國版圖。此一時期,英國也通過一系列戰爭,戰勝法國,奪得加拿大、印度等地,開始成為日不落帝國。




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三個方面,中國則走上了完全不同於近代列強的道路。



政治上,中國保持君主專制政體,經過修訂的《欽定大清律例》依然是一部古代刑法,罪名及刑罰更加精細,也更為殘酷(僅涉及死刑的罪名就有736種)。歐美列強中,不僅出現了君主立憲政體,還誕生了共和國。革命後,美國、法國通過制定現代憲法,確立了現代國家體制。




經濟(科技)方面,中國繼承了古代已有的科技成果,繼續使用水轉大紡車等,沒能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③。在歐美,珍妮紡織機、蒸汽機的發明,改變了整個社會的面貌。





圖:博物館中的水轉大紡車




中國素以文化先進為傲。不過,乾隆時期的著名學者們,如戴震等,僅將科學精神應用在考據中,未能產生任何新思想。同期,歐洲正在經歷啟蒙運動,《國富論》《論法的精神》等著作的思想影響至今。



也就是說,弘曆統治下的中國,還保持著傳統的政治秩序和社會文化風貌。同期的歐美,則正在全面發生巨變。




弘曆君臣對歐美劇變的反應




對於歐美的巨變,當時的清廷是如何看待的?




弘曆統治時期,歐美髮生的大事當中,最重要的有三件:英國工業革命、美國獨立、法國大革命。



1793年,英國馬嘎爾尼使團到訪,讓弘曆君臣第一次有了直觀感受工業革命的機會。




馬嘎爾尼為通商而來,所帶禮物(被弘曆視為「貢品」)力圖展示「歐洲科學和藝術的進步」。其中最重要的,是一套天象儀,及相關天文儀器。通過它們,可以準確地描繪並觀測已知宇宙。





圖:表現馬噶爾尼覲見弘曆的歐洲漫畫




禮物當中,還包括以現代工藝製造的陶器、瓷器、地毯、布料、馬車、掛燈、毛瑟槍、手槍、火炮,及一艘裝有100門大炮的戰船模型,等等。



這些禮物在圓明園集中展示。馬嘎爾尼曾感慨:





「在全世界任何別的地方,都不曾聚集過如此眾多的精巧、實用、美麗的製品。」④




可惜的是,在弘曆看來,宮中已有諸多天文儀器,也有鐘錶、八音盒等西洋物品,他不相信馬嘎爾尼的禮物有什麼特別之處。




他曾責怪負責接待使團的徵瑞,批評他沒有見過世面:




「徵瑞只曾在浙江、天津任職,故天真幼稚」、「他未曾見過廣州和澳門西洋人的鐘錶及其他機械裝置。」




弘曆相信,自己的欽天監官員和傳教士,有足夠的天文學知識和鐘錶機械知識,來挫敗馬戛爾尼等人的銳氣:





「今貢使見天朝亦有通曉天文地理、修理鐘錶之人在旁幫同裝設,不能自矜獨得之秘。其從前誇大語言,想已逐漸收斂。」




其實,弘曆並不懂鐘錶與天文儀器的差別何在,他也不知道,自己手下的欽天監官員,在天文學方面,完全是外行。⑤




馬嘎爾尼使團竭力向弘曆展示近代工業產品及科學知識,弘曆則表現出不屑一顧。這種不屑一顧,也體現在他在給英王喬治三世的國書之中。




他在國書中聲稱:





「爾國王此此次齎進各物,

念其誠心遠獻

,特諭該管衙門收納。其實

天朝德威遠被,萬國來王,種種貴重之物,梯航畢集,無所不有

,爾之正使等所親見,然從不貴奇巧,

並無更需爾國制辦物件

。」⑥




以教訓藩屬的語氣給英王喬治三世寫國書時,弘曆並不知道,英國已然領先世界,其工業產品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





圖:英王喬治三世




至於美國獨立,弘曆君臣可謂一無所知。




1776年,美國獨立的時候,中國還不知道世界上有這樣一個國家。8年後,美國「中國皇后號」來到廣州,中美兩國間才有了第一次交往。




美國政治制度方面的介紹,須待弘曆死後18年(1817年),才在兩廣總督的報告中出現:





「該夷並無國主,止有頭人,系部落中公舉數人,拈鬮輪充,四年一換。貿易事務,任聽各人自行出本經營,亦非頭人主持差派。」




部落、抓鬮、頭人,由這些辭彙構築起來的美國政治制度,竟似甫脫蒙昧、尚未開化。




其後,來華傳教士的書中,常有提及華盛頓和美國獨立,讚揚備至。1849年,福建巡撫徐繼畲的《瀛寰志略》問世,中文知識界第一次對美國的政治制度,做出了較為詳細的介紹:





「兀興騰(即華盛頓)既得米利堅之地,與眾議曰: 得國而傳子孫,是私也。牧民之任,宜擇有德者為之……以四年為任滿,集部眾議之,眾皆曰賢,則再留四年(八年之後,不準再留)……鄉邑之長,各以所推書姓名投匭中,畢則啟匭,視所推獨多者立之,或官吏,或庶民,不拘資格……」⑦




徐繼畲對美國政治制度頗為推崇,其理解也大體不錯。

可惜的是,在他看來,華盛頓不過是古代聖君堯舜的再現,美國也只是「幾於天下為公,駸駸乎三代之遺意」而已,他看不到美國獨立對世界的影響。





圖:美國前往中國貿易的「中國皇后號」,這是中美兩國的首次交往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不久,中國即從來華商人與傳教士那裡有所了解。




據馬嘎爾尼的副使斯當東回憶,他到中國時發現:





「近兩三年的法國內亂消息在北京已有風聞,那裡所鼓吹的種種破壞秩序、顛覆政府的主張,迫使北京政府加以防範。」




「對最近法國的種種理論,沒有比中國政府更深惡痛絕的,使團來自西方,中國不願同地球的這一部分接近……」⑧




法國大革命推翻了君主。在文網嚴密的弘曆時代,即便是來華商人與傳教士,也沒有廣為傳播此事的空間,遑論讓民間知曉。




直到半個世紀後,法國大革命才在中國知識界產生反響。




1842年,魏源《海國圖志》中說到法國大革命:





「王(指路易十六)助亞墨里加(即美國)戰,勝,然其餉銀漸減,故召爵、僧、民三品會集(即「三級會議」),以尋聚斂之法。國民棄王,殺之。七年國政混亂,有臣日那波利稔(即拿破崙)者,武功服眾……」




這一時期,中國知識分子多援引《孟子》中的理論,將法國大革命處死路易十六的做法,看作誅殺「獨夫」的正義之舉。當然,知識界對法國大革命止於介紹,目的是讓讀者了解法國歷史,並無鼓吹革命的意味。⑨





圖:魏源編著《海國圖志》




綜而言之,「乾隆盛世」期間,中國知識界對世界上發生的幾件大事,或多或少有些耳聞,但弘曆君臣並無意深入了解。及至鴉片戰爭後,國人才算真正開始關注工業革命、美國獨立和法國大革命的歷史。




「中國全面落後於西方,肇始於乾隆盛世」,這種說法並不為過。





注釋


①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9頁。


②以陳會穎編著《中外歷史對比年表》(中華書局2016年)為藍本,增刪內容,製作此表。


③李伯重:《水轉大紡車及其歷史命運—兼論明清中國何以未能發生工業革命》,《平準學刊-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論集 第3輯 上》中國商業出版社1986年。


④⑥(美)何偉業:《懷柔遠人:馬嘎爾尼使華的中英禮儀衝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第58—62頁、第80—85頁、第112—120頁、第249頁。


⑤(法)佩雷菲特:《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7年,第121—133頁。


⑦熊月之:《華盛頓形象的中國解讀及其對辛亥革命的影響》,《史林》2012年第1期。


⑧陳祖武:《十八世紀的中國——為什麼法國大革命當時在中國未能激起迴響》,《法國大革命二百周年紀念論文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0年。


⑨張芝聯:《清末民初政論界對法國大革命的評議》,《法國史論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






推薦閱讀




日本京都、奈良免遭美軍轟炸,不是梁思成的功勞





上萬美軍在青島:如何與中國官民相處? 





抗戰勝利日的核心遺產:擁抱國際主流社會





心流是真:中文互聯網上流傳的假名人名言





蔣介石罵人的口頭禪,並不是「娘希匹」 





朱元璋刪《孟子》,具體刪了哪些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短史記 的精彩文章:

歷史經驗俱在,為何中國的狗患問題卻激化到要用異煙肼解決?| 短史記
「外婆」和「姥姥」,究竟哪個才是普通話?

TAG:短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