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沒有數據的服務太低效,沒有服務的數據無價值

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沒有數據的服務太低效,沒有服務的數據無價值

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該欄目為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在鈦媒體開設的獨家特約專欄,專註於對大健康行業趨勢及技術創新的觀察,每月更新。】

鈦媒體注:在言必談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的當下,卻很少能有人說清楚,大數據能在醫療領域如何落地。「大數據也好,小數據也好,黑貓白貓,能抓老鼠就是好貓。」在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看來,沒有數據的服務太低效,沒有服務的數據無價值。

丁香園有三大使命,其中之一是「打造數據驅動的服務平台」,丁香園是如何理解數據的?在實際業務中又是如何用數據驅動業務的?以下是李天天的分享,原文標題為《數據驅動的醫療服務探索》,鈦媒體編輯略有刪減。

在我這兒沒有「大」,只是寫了數據。首先丁香園現在全平台,每天產生的數據量,大概在1.5-2個TB之間,我也不確定這是不是大數據;第二,大數據也好,小數據也好,黑貓白貓,能抓老鼠就是好貓。所以我的題目是「數據驅動的醫療服務探索」,重點落在「服務」二字上。

丁香園起家於疾病,18年前丁香園是一個醫生論壇,走到今天,覆蓋了全中國70%以上的醫生。但是我們發現,只服務醫生是不夠的,我們希望能夠給醫生提供最好的知識、最好的工具,幫助他們去治病,但是到了有病這個階段,我們能不能再往前走一步,所以我們後面就把丁香園的願景加了五個字,「讓健康更多」,這也是丁香園從三年前開始面向消費者,面向大眾去做的一系列探索的基礎。

丁香園獲取高質量醫患數據的主要方式,簡單講就三條,對醫生服務,對企業服務,對大眾、患者的服務。

對醫生服務是我們的老本行,一乾乾了18年,從2000年開始,我們就開始在網上建BBS。在丁香園上面醫生的交流、分享、互動,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醫生行為數據。

在醫生的基礎上,我們開始為企業端服務,包括製藥企業,公立、民營醫院,提供的服務包括學術推廣、人才招聘等等,這些工作也為我們積累了大量數據。

最後一塊是我們面向消費者和患者的服務,這塊服務起始於2015年,我們做C端時間非常短,但是短短三年我們已經做到了微信科普端的第一名,目前暫列抖音第一名,有了丁香園醫生的存在,抖音上面不只是「我們一起學貓叫」,上面也有丁香醫生的一股清流。

數據可以幹什麼?簡單講就三個字,做決策。數據起的作用很多,測量、挑選、優化,這些工作幫助我們業務改進產品,評估效果如何,選擇哪些渠道,怎麼樣篩選醫生,怎麼樣去精準地定位目標客戶,這些就是數據能幫我們做決策的功能。

有了這樣的數據決策,我們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把一些不確定性變成確定性,我到今天也不敢說有了數據我們就知道一切答案了,這是不可能的,同樣的數據有不同的結論,不同的數據甚至也會證明同樣的結論。在不同人的眼裡,不同部門的功能裡面,看到同樣的數據,得出的結論是不一樣的。

所以今天我們內部仍然有很多爭論,對於如何做決策,還有很多地方搞不清楚。我只能說在某種程度上,數據可以幫助我們把決策的不確定性,轉化成確定性。

數據來驅動服務,我們是這樣來理解的數據跟服務的關係的,沒有數據的服務就是傳統服務,非常低效。而沒有服務的數據,是缺乏商業價值的,缺乏變現的。

特別是最後一句話,沒有服務的數據沒價值,我知道可能做大數據的很多同事不認同這個觀點,沒關係,結尾處我給大家看三篇論文,看一下數據和服務是怎麼相互呼應共同體現價值的。

今天我一共準備了5個案例,作為互聯網醫療第一線的實踐者,我希望把我們經歷過的這些案例,能夠跟各位分享。兩個案例是面向B端的,面向企業,三個案例是直接面向C端的,面向醫生和患者。 

第一個分享的案例,就是數據來幫助我們對企業的服務,醫生的行為在丁香園上面可以被抓取到,比如搜索的關鍵詞,醫生收藏、分享的內容。

我給大家分享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小故事,你去問很多醫生,他喜歡讀什麼樣的內容?醫生說我喜歡讀四大醫學期刊,可是當你真的費勁把四大醫學期刊翻譯出來以後,很多醫生不看。他幹什麼?

他在朋友圈裡面分享各種期刊、各種行業指南、各種專家共識、各種進展。醫生分享的內容跟醫生收藏的內容,是完全不同的兩類內容。我們跑到後台看看醫生收藏了什麼內容,發現是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手術的基本操作,而且不光是小醫生收藏這些內容,很多高年層的醫生收藏的也是這些內容。

所以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得到什麼樣的結論呢?醫生分享出去的是證明給同行看「我很關注國際進展、我很有自己專業水平」,可是分享出去的東西他不會再看。

而醫生每天要反覆打開閱讀的是他收藏的內容,就是這些基本功,臨床的基礎操作、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這些東西。所以不要被醫生的簡單問答、調研類的數據所迷惑,醫生真正最喜歡的還是貼近臨床的,有助於幫他提高臨床的實踐技能。

所以醫生的使用性是非常明顯的。我們通過這些數據分析,幫助製藥企業來涉及在線的學術推廣,幫助製藥企業來挑選出他們的目標人群,並且在他們喜歡的時間段,在他們喜歡的渠道上進行投放,並且根據醫生的行為,反覆調整內容的表現形式。

同樣的內容,有的就要視頻來表現,有的要用圖表來表現,有的用問答來表現,有的要在微信上看,有的要在PC端上看,有的要早上8點投放,有的要下午4點投放,為什麼?背後都是因為醫生的行為數據,我們可以進行分析。

第二個案例是大眾的行為數據。我們在大眾端起步時間比較短,到現在只有三年左右的時間。這三年中,我們衝到了醫學科普和教育的第一線,在微信上我們在健康科普類排名第一,在微信整個2000多萬個原創公眾號裡面,我們2017年的排行是第29名,進到了前30。

所以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我們整個科普教育平台產生了比較巨大的行業影響力,包括去年大家熟悉的莎普愛思的眼藥水報道,包括今年的假疫苗報道,都有丁香醫生背後的參與。在這端,我們也能夠抓取到大眾的閱讀行為,通過這種行為,以及我們進行的市場分析的研究,我們為一些企業客戶提供服務,這也是一個企業客戶的案例。

康寶消毒櫃和華帝洗碗機,我們看大眾對這種消毒櫃、洗碗機的認知是什麼樣,為什麼對一個消毒櫃的大眾認同度高達94%,現狀真正產生購買行為的20%都不到?

研究發現,對於中國大多數的居民,消毒概念意味著拿開水燙一下,拿沸水煮一下,特別是年輕的媽媽們。這種用戶心理,導致了最後他不會把這種認知轉化為真實的購買行為。只有你了解到這種區別在哪裡,你才能夠有針對性地設計這種營銷方案,幫助企業把他的產品更好地推廣到用戶當中去。

第三個是我們面向大眾服務的案例分享。為大眾服務能做什麼?其實能做很多,除了寫文章之外,你還可以在線回答問題,所以有很多的平台,都會有這種在線問答的功能,我們對於在線問答有這樣一個認知,中國絕大部分的醫生,不具備在線問答、回答老百姓問題的能力。

很多人認為醫生平時不就是看病人嗎?他拿到網上不也可以看病嗎?注意,我談的不是看病,我今天談的是服務。中國的醫生,是沒有服務意識的,我自己原來是神經內科醫生,專看各種神經病,我被培訓過如何在5分鐘內搞定一個病人。

醫生這個人群很聰明,所以他在網上回答問題的時候,會非常地機靈,哪怕是一個付費的問題,醫生可以說「你的情況挺複雜,我這星期四齣門診,你來吧」,患者在網上沒有得到任何的幫助。並不是越大牌的專家越會服務,恰恰相反,越大牌的專家越沒有服務意識。

所以我們要挑選出好醫生來,我們通過丁香園上的醫生行為數據來建模,挑選好醫生。到今天,這個數量也不多,幾萬人而已。

通過這種比價,我們進行了不同的數據模型、模擬、測試,最後挑選出來這預測的效果比較好,測定出來以後我們再一個個邀請,所以在今天丁香園上所有回答問題的醫生沒有開放註冊,而是一對一邀請制的,理由很簡單,大部分醫生是沒有互聯網服務能力的。

第四個案例也是面向患者診所運營數據,我們做了丁香園管家診所運營管理系統,覆蓋了幾千家診所,在這中間我們能看到哪些是真正的價值型診所,哪些是「沙黃診所」。

什麼叫價值型診所?遵循循證醫學證據,以診金製為代表,注重患者體驗,不是靠賣葯掛水去服務的。什麼叫「沙黃診所」,診所在中間,左邊是沙縣小吃,右邊是黃燜雞米飯,這樣的診所,很多一部分是靠賣葯、掛水,甚至一些奇怪的操作來保持生存的。

我能理解,我們今天不去指責他,我們去理解這個行業。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能看到哪些診所是真正優質的診所,所以我們把這些優質的價值型診所組織起來變成診所聯盟,也不多,雖然我們的系統覆蓋了幾千家,可是真正挑選出來的價值型診所,百家而已。

而我相信隨著民營資本的湧入,隨著醫生多點執業的放開,隨著國家政策的開放,會有越來越多的價值診所。

最後一個數據是我們對糖尿病患者的服務,智能血糖儀採集血糖數據,血糖數據通過微信自動傳到後台,我們今年服務的患者,到今年底應該會突破10萬人。所有的後台服務跟進對患者的干預,都是基於患者的血糖數據以及定期的糖化血紅蛋白的採集來制定。

我們發現,特別是中國的一些傳統節假日臨近的時候,患者的血糖都會出現劇烈的波動,最要命的三個節,端午、中秋、春節,這三個節日期間,糖尿病患者平時管理得不錯,結果這三個星期基本上就會出現劇烈的波動了。我們也會根據這種數據的分析,適度地制定出干預措施來,提醒患者注意血糖、控制好飲食。

以上分享的五個案例,是我們用數據來驅動我們的醫療服務,無論是對患者、對醫生,還是要製藥企業,甚至包括對診所這樣的一些服務實際的分享。

分享過後,我還是想引用幾篇論文呼應一下我前面提到的觀點,沒有數據的服務太低效,沒有服務的數據無價值。

這篇文章,它的右上角是編號,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回去查找原文讀一下。這篇文章的設計思路很簡單,給患者可穿戴的設備,包括監控心電和血糖。因為很多可穿戴設備是跟智能手機連接的,有一些入組患者會說我沒有智能手機怎麼辦?這個實驗給你發iPhone,他就是要研究最後的數據是不是真正對患者產生良好的影響。

經過六個月的臨床實驗,發現病人的體檢指標、就診次數、醫療服務的總花費,以及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沒有差異。

這是一個陰性的結果文章,為什麼?因為他只給了設備、只採集了數據,沒有任何的服務跟進,給患者發一個血糖儀和智能手機,回去也測,測完了怎麼辦?沒辦法,所以6個月的結果,對照組和干預組無差異。

那我們看看加入服務,會不會有變化?

這是發表在JAMA上的一篇文章,不光是給了設備,也給予了諮詢、干預這樣的遠程服務,6個月後,再入院率無差異,死亡率無差異,生活質量有顯著差異,我們終於看到一個陽性指標,可惜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還是再住院率跟死亡率,這裡面出現什麼問題呢?我已經給了數據,也有服務了,這不是應該有很好的結果嗎?為什麼這個案例沒有呢?我們看看選擇的病例是什麼,心衰,心衰這個病太重了,不好管。

所以要挑好管、容易管、能管出效果的病來做,這也證明一個觀點,移動醫療也好,互聯網醫療也好,不是萬能的,醫療有時移不動,我還是強調我五年前說過的一句話,對於一些危重的、疑難的甚至風險比較高的病,僅僅通過互聯網的方式,不太容易做到。

我們再看第三篇論文,這又是一個臨床實驗,不但給了設備,不但給了服務,而且提到了用一種獎勵的方式,你做得好我還給你獎勵,你每天走了1萬步我還給你6塊錢,這樣的一種方式去刺激患者。

可是我們看到6個月的結果之後,沒有顯著提升,用藥的依從性和降低再住院率,表面上看又是陰性的結果,又是發表在JAMA這樣的四大醫學期刊裡面,問題出在哪裡?

我們回頭仔細去看,發現人家的對照組,選的是社區管理,也就是拿遠程的管理跟社區服務的管理去做對照,前面都是空白對照,而這個是跟社區的管理做對照。

那其實從我的解讀來講,我認為這篇文章是陽性結果的文章,為什麼?跟一個社區的慢病管理已經很成熟的體系做對照,得到的結果是沒有顯著提升,至少也是有提升的,或者至少這個效果是接近的,只是沒有更多的好過於傳統的社區慢病管理模式。

所以我認為數據加服務,是能夠在某些特定的病種,在某些特定的領域讓患者受益的,特別是基礎醫療,特別是常見的慢病,而非複雜的慢病。

我認為數據指導醫療服務的挑戰,是數據的質量。據我觀察,很多談到海量數據、大數據的時候,更多的我們會想到醫院體系、醫療體系,但是中國過去30年間,以葯養醫的政策,對於我們治療數據造成了污染,我作為一個神經科的醫生,我能夠看得到神經科的一張處方中的貓膩是什麼,但我看不出一張兒科的處方中的貓膩是什麼,我也不相信程序員、IT工程師能夠比我更厲害,能夠清洗這種被以葯養醫政策污染過的數據,就這麼簡單。

這也是丁香園為什麼一直沒有去從醫院撈數據的主要原因,大家看我前面舉的五個例子,都是通過線上的方式,通過我們自己診所的方式去看數據的。

醫院的數據第一很難拿,介面不標準,政策壁壘很多;第二,我們也接觸到了一些醫院的數據,拿到了以後我們看到在診療環節這一塊,會有很多的問號,清洗起來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最後總結,丁香園的經驗是數據+服務雙輪驅動,而且必須是一個高質量的數據,才能得到高質量的服務,無論是用戶的行為數據、業務的運營數據、內容數據、問答數據、調研數據,它可以幫助我們去給用戶提供更精準的服務,幫助企業找到他的客戶人群,幫助產品獲得更好的運營,能夠探索一些未知的新服務。

高質量的數據才能帶來高質量的服務,高質量的服務才能產生更多的高質量的數據,二者是相互相生、相互支持的關係。(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丁香園創始人 李天天,編輯/付夢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A 股新霸主,郭台銘要再造富士康
卧龍控股集團副總裁朱亞娟:讓數據和計算成為電機研發新引擎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