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中國手作》第一季「木作」:講「活」故事 講「好」傳統手藝人

《中國手作》第一季「木作」:講「活」故事 講「好」傳統手藝人

由北京發現紀實傳媒有限公司文明密碼團隊製作的《中國手作》第一季《木作》即將在CCTV-9紀錄頻道播出,這部紀錄片用輕快的解說,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到不一樣的木作世界,通過紀實跟蹤、採訪口述、特技攝影、時尚包裝等形式,讓大家認識一個又一個有血有肉的木作匠人,感受他們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老紀錄片人的「新」表達

提到紀錄片導演,你的腦海里是不是會立即閃現一個形象——一個滿腹詩書,歷經滄桑的油膩男。當然這樣的認知絲毫沒有差錯,不論是「中國獨立紀錄片之父」吳文光,還是《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亦或者拍攝《尋找手藝》野路子出名的張景,他們好像都是這個形象。但《中國手作·木作》的導演卻是四朵金花!她們平均年齡不足三十歲,卻已經是《木作》製片人兼總導演池建新手下的老將。

四名女導演從左至右:張一泓袁靜劉姣辰卜亞琳

第五集《古木新生》的導演卜亞琳是最年輕的導演,是個典型的90後,她不僅是《文明密碼》欄目最年輕的主編,還擔任2016、2017年科教頻道《我們的節日·端午》大型特別節目執行總導演,多次擔任科教頻道《味·道》節目執行總導演,參與導演的《戰地黃花》獲「記錄中國」二等獎,「中國十佳紀錄片之十優紀錄片獎」。

第四集《以木相傳》的導演劉姣辰曾擔任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演播室季播欄目《第N個空間》導演,現在是《文明密碼》欄目的重量級導演,她製作的《松桃苗家情人節》曾經獲得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優秀節目評選一等獎的榮譽。

第三集《構木為巢》的導演袁靜是文明密碼欄目的元老,從短紀錄片《中國相冊——環遊地球33天》到長紀錄片《華夏之源》《緬懷英烈憶長征》《尋訪阿剌海》,她參與拍攝的紀錄片已經有數十部,已有多部獲獎。

第一集《榫卯智慧》和第二集《鄉土木情》的導演張一泓,也是《木作》的執行總導演。他先後創作了《當代愛迪生》《手藝》《村裡達人》《創業英雄》等長紀錄片。由她創作的《手藝》第五季《手串珠語》榮獲「中國十佳十優紀錄片之十優紀錄片獎」,《手藝》第七季《宮廷唐卡》榮獲「中國十佳優秀紀錄片之好作品獎」。

《中國手作·木作》的製片人兼總導演池建新是這四朵金花的伯樂,也是主創團隊里唯一的男士。作為紀錄片「國家隊」中央新影集團北京發現紀實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2013年,他就力圖打破原有古老的節目製作形式,開創了《文明密碼》欄目。

《文明密碼》是一檔強化紀錄片的「人格化」,以出鏡記者真人秀的形式,參與到民風民俗項目中去,通過尋訪、調查、體驗表演,賦予靜態傳統文化以動感和活力,用輕紀錄片方式,人格化的風格展現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國際木文化協會秘書長蘇金玲評價:「文明密碼團隊有著極好眼光,木作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佔據了及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像橋樑、房屋的大木作,像傢具、雕刻、精細木質手工藝的小木作,都是與我們生產、生活密不可分的。人們喜歡木頭不僅因為它的自然屬性和功能對我們心裡和精神帶來愉悅,更在乎於木材的社會屬性和文化屬性。」

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築研究所所長劉托也給與了這部片子很高的評價。「我們日常觀察不到的細節,通過影視的視角能夠揭示它深層次的內涵,也通過影視自身給大家帶來美的感受。《木作》片子的播出不僅對中國傳統木文化搶救起到重要作用,而且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國的木文化。」

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中國手作·木作》項目監理張華是這部片子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他見證了這部片子一步步成長和完善,他從一個紀錄片人的視覺來分析這部片子,「當我們講匠心的時候,其實它是關於慢的過程,導演在做的時候,他也需要慢的心態去做,如果很快就將這套片子做出來的話,它的文化氣質跟片子也不會相符。」

文化部非遺司傳播處副調研員韓冰則更多元化的來闡述了這部片子, 「《木作》這部片子的角度選的非常好,在宣傳的畫面有很多都是用了很多木字的成語,其實剛才好多人都說到規矩,其實是木匠用的工具,木已成舟就是我們龍舟的製作技藝,還有入木三分,剩下是木的諧音,但是從這些可以看出來中國人對木這種元素結構的喜愛,在我們文化當中才有這麼多跟木相關的成語,已經延伸到很多領域。」

(部分海報)

《木作》製片人兼總導演池建新表示,時下娛樂類節目泛濫,紀錄片要勇於承擔媒體責任,將鏡頭聚焦當下鮮活的民風民俗,引導觀眾關注中國傳統文化之美。文明密碼團隊這幾年一直在不斷地探索,如何使沉重的說教型紀錄片迎合年輕人的喜好,將節目價值觀與品牌價值觀和受眾相契合,如何將傳統紀錄片擁抱互聯網,拉近紀錄片與老百姓的距離。

獨特的角度,認識不一樣的手藝人!

系列紀錄片《木作》包括《榫卯智慧》《構木為巢》《鄉土木情》《以木相傳》《古木新生》五集,以主題分集,每集節目里出現2種木工種類,2組相關的手工匠人,不同細分領域的手藝,共同講述了一個「傳承木作文化,傳遞生活態度」主題。

有的手藝人,很創新

第一集《榫卯智慧》講中國人幾千年的榫卯智慧。早在七千年前,河姆渡人就已使用榫卯,凸出來的部分稱為榫,凹進去的部分叫作卯。榫卯相契合,器物完美銜接。藤是天台山裡最富生命力的植物,堅忍不拔,以柔克剛。明朝末年,原籍浙江天台的工部侍郎告老還鄉興建舊居,他把藤蔓綿長、纏繞不絕的寓意,帶到門窗傢具製作中,並命名為「一根藤」,但是隨著木製品的沒落,這門手藝也漸漸消失。在浙江,有一群木工師傅,他們恢復「一根藤」手藝,並且進行創新,讓木頭靈動起來,製作出了一件件精美的生活用品。

有的手藝人,很固執

古往今來,榫卯勾連的這方世界,就是我們平和樸素又暗含智慧的世界。今天,人們已經很少用木質品,但是木作大師王震華偏偏不服氣,固執得可愛,有人稱他為「木痴王」,有人叫他「當代樣式雷」,他用全榫卯結構造了天壇祈年殿微縮模型,又用一年的時間,構造了趙州橋模型!

有的手藝人,很平凡

第二集《鄉土木情》主人公之一李學民,是河北邯鄲的沙窩村裡的一個普通村民。這個村是中國民間手工木旋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曾經全村的人都會製作沙窩木碗,現在會做的人已經寥寥無幾,而李學民就是其中會做的人之一,他平常在外鄉的建築工地上幹活賺錢養家,用少有的回家做農活的時間恢復木碗工藝。

有的手藝人,很可愛

好像有一種使命在支撐著李學民,讓他努力為恢復沙窩木碗而奮鬥,但是在第五集《古木新生》里,有著「木匠界宮崎駿」稱號的主人公「鄭爸爸」卻與之相反,一開始,設計木作是為了女兒的事業,但是一件件做下來,他才愈發堅定了自己一直隱約的堅持,慢慢地愛上了這件事情。而他製作的木工製品受到了一批年輕人的喜愛,用一句時髦的詞語來闡述就是——小清新。

有的手藝人,很「潮「

人們普遍認為能夠稱得上手藝人,那這個人一定很年長或者有豐富的經驗,但是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卻打破了你對手藝人的所有想像。張鑫,彈幕視頻網站博主冰塊西瓜,哈爾濱師範大學設計學院一名大學生,休學一年在杭州做木工,也把自製的木工教程發布在網站上,吸引了一大批喜愛木工的年輕人,他用木頭製作的手機支架和花朵,受到了各個年齡段人士的喜愛。

正如執行總導演張一泓在手記中寫道的:「每個「木作」背後,都有至少一個人的故事,每個故事都說來話長。當然,我們的紀錄片中會講述他們的故事,但短短的片子是絕對承載不下的。」

紀錄片《木作》除了會在cctv9播出,還根據年輕人審美,利用碎片化時間、傾向於快節奏獲取內容的特點,製作出了各種番外片,取其精華,將25分鐘的片子濃縮在幾分鐘內,在新媒體網路平台播出,打破了傳統紀錄片的乏燥與教條。

文明密碼團隊還與手藝人一起,在互聯網上發起了眾籌活動「普通民工的非遺傳承夢」跟網民一起複興即將流失的傳統技藝——沙窩木碗,讓其重新煥發色彩,讓這門手藝得到傳承和發展。文明密碼團隊也是希望讓觀眾一邊手裡拿著,一邊電視看著,通過各種途徑真實感受隔著屏幕那種對文化的敬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linkage 的精彩文章:

讓遊戲玩家改觀的《古劍奇譚2》,或將成為國產遊戲改編劇的破冰之作?
張柏芝身兼數職的《如果愛》領跑收視,技能滿點的「港派女俠」逆風翻盤

TAG:Vlink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