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登上《時代》周刊封面的中國人
原標題:第一個登上《時代》周刊封面的中國人
1924年9月8日《時代》封面
《時代》雜誌素有世界史庫之稱,很多政界名流、娛樂界寵兒,抑或是普通人,大都以登上該雜誌封面為榮。
《時代》雜誌由美國人亨利·R·盧斯等人創辦於1923年。在辦刊之初,《時代》雜誌就開創性地設計了一個「封面人物」,第一個封面人物是美國國會議員卡農。自《時代》創刊至今,其封面上也不乏中國人的身影,譬如政治人物有毛澤東、蔣介石、周恩來、鄧小平、胡錦濤等,娛樂明星有鞏俐、成龍、李連杰等,此外還有一些普通人,如中國工人。那麼誰是第一個登上《時代》雜誌的中國人呢?
這個人就是北洋軍閥吳佩孚,他是1924年9月8日《時代》的封面人物。《時代》刊發的文章主要是讚美他的,強調吳佩孚是「中國的風雲人物」,在其照片下面還有兩行解說文字:「GENERAL WU(吳將軍)」「Biggest man in China(中國最強者)」。
「常勝將軍」吳佩孚
吳佩孚,字子玉,漢族,1874年出生在山東省蓬萊縣一個小商人家庭,祖籍江蘇常州。父親吳可成依靠祖上傳下的「安香」雜貨店維持生活。1880年,6歲的吳佩孚被父親送到私塾就讀,很受老師器重。不幸的是,在其16歲的時候,吳佩孚的父親因病去世,家境日漸衰落,於是他便去了蓬萊水師營當學兵。
1896年,吳佩孚高中登州府(今山東蓬萊)丙申科第三名秀才。悲劇的是秀才這個功名有了還不足一年,就在1897年秋的時候,吳佩孚因掀翻鴉片台、指責男女同台演戲,被革去了秀才功名。隨後,他輾轉來到了北京。
1898年春,吳佩孚得到堂兄吳亮孚資助,入聶士成的武衛軍當兵。1902年,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學習。1906年,吳佩孚出任北洋軍第三鎮曹錕部炮兵第三標第一營管帶。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之後,吳佩孚仍然選擇在曹錕手下任職。1916年1月,西南護國軍開始興起,吳佩孚跟隨曹錕入川作戰,被提拔為旅長。1917年7月,張勳製造復辟帝制的鬧劇時,吳佩孚隨曹錕參加「討逆軍」,任西路軍前敵總指揮。當時身為大總統的黎元洪躲入外國使館避難,此時的副總統馮國璋代理大總統一職,並且通電討伐張勳。張勳戰敗後,馮國璋不得不依法行事,將大總統的寶座還給黎元洪。此時,北洋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及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兩派基本形成。
後來孫中山舉起護法旗幟,發動了反對北洋軍閥獨裁統治的鬥爭。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一派堅持武力政策,要對南方用兵;而馮國璋想離京出逃,卻不想在安徽蚌埠被人攔住了,只得回京。而此時的皖系政客已建立「安福俱樂部」(即段祺瑞一手建立的「安福國會」),並計劃選舉新的總統。馮國璋自知當選的希望比較小,便於1918年8月通電辭職,並且於1919年返回故鄉河北河間。1919年10月,馮國璋抵北京,沒過多久,因病去世。
馮國璋一死,身為其嫡系的曹錕和吳佩孚自然而然地成為北洋直系的大哥,但是直系和皖系兩個幫派的矛盾並沒有隨著馮國璋的駕鶴西去而化解。最終矛盾激化,兩個幫派為了爭權開始決鬥。1920年7月,吳佩孚出任「討賊軍」前敵總司令,此時北洋軍閥的另一派系奉系也不甘寂寞過來幫助直系。戰爭結果可想而知,直、奉兩系打敗了皖系,迫使段祺瑞下台。這一戰不僅成就了直、奉兩系,更加成就了吳佩孚。吳佩孚因為這場戰爭而獲得了「常勝將軍」的美名。
為什麼是吳佩孚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後來,直系吳佩孚與奉系張作霖的矛盾日益尖銳,到了1922年初,昔日一起謀事的戰友為了爭得政權決定兵戎相見。4月29日,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吳佩孚「常勝將軍」的稱號看來真不是浪得虛名,戰爭以直系大獲全勝而告終。
在此後的一段日子裡,吳佩孚可謂是春風得意。1923年4月,吳佩孚在洛陽大辦其五十大壽,各省軍政要員前往賀壽的有700多人。連康有為也發來賀電,還送了一副壽聯:「牧野鷹揚,百歲勛名才一半;洛陽虎踞,八方風雨會中州。」這副壽聯把吳佩孚當時春風得意、不可一世的樣子描繪得相當形象。
《時代》雜誌選吳佩孚做封面主要是因為當時的江浙戰爭。由於春風得意、趾高氣揚的吳佩孚極力推行直系的武力統一政策,引起各地軍閥的不滿,紛紛以「省自治」和「聯省自治」相抵制,並形成了奉、粵、皖反直三角同盟。1924年9月,江浙戰爭(又稱甲子兵災)開始上演,因為這場戰爭是直系江蘇督軍齊燮元與皖系浙江督軍盧永祥之間進行的戰爭,所以又稱齊盧戰爭。實際上,這次戰爭是直系軍閥與反直系軍閥勢力之間的一次重大較量。
正是由於當時的《時代》雜誌關注中國的這一戰事,自然而然地就不得不提最強派系的老大。雖然當時表面上看直系的老大是曹錕,但是論才幹和威望,目光短淺且虛榮的曹錕,絕對難以和吳佩孚相提並論,這也恰恰是《時代》雜誌為什麼選擇吳佩孚而不是曹錕的原因。
吳佩孚的另一面
吳佩孚作為軍閥雖不可一世,但其尚有可圈可點之處,單是他所恪守的「四不」原則,就值得人們敬佩,即不納妾、不積金錢、不留洋、不走租界。最難能可貴的是,吳佩孚堅決不和日本人合作,即便日本人開出的條件再好,也不願靠當漢奸續享榮華富貴。吳佩孚不僅不與日本人合作,在一些公開場合還會發表反對日本侵略的演說。董必武對吳佩孚這種恪守原則、保持血性的舉動做出了很高的評價。
據說吳佩孚為了讓日本人打消收買他的念頭,曾帶領日本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到一個房間裡面,屋裡放著一口棺材,棺材前立一牌位,上書:「孚威上將之靈位」,旁邊還有未填日期的一行字「中華民國二十年×月×日」。吳佩孚的意思很直白,就是讓日本人明白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別想讓他當漢奸。
1939年11月,吳佩孚因吃羊肉餡餃子被骨屑傷了牙齒(另一說法是吃晚飯時,不小心吃到一顆石子),之後感染。日本特務川本芳太郎介紹一個日本醫生為他治療,但未痊癒,並於當年底去世。有人認為是日本牙醫受命於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謀殺了吳佩孚,大多數人普遍認可這一說法。
值得一提的是,吳佩孚死後,北平的日本佔領軍和漢奸政權,甚至連日軍侵華最高司令官也參加了公祭儀式,紀念這個始終不肯屈服於他們的「中國最強者」,而華北淪陷區的各省市三日之內均下半旗誌哀。
抗戰勝利後,為表彰其能保持晚節,當時的國民政府更是追贈他為陸軍一級上將,認為他「淪陷時期,忠貞不屈,大義凜然,為國殞歿」,並且成立治喪委員會,對其予以厚葬。這也算是對吳佩孚最大的肯定吧。
(摘自張溥傑《民國軼事:風雲人物的別樣人生》)
TAG:北京文摘 |